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83|回复: 1

【古墙、古城、古道】古墙篇:鲜卑帝国的两条重要军事防线——达茂北魏长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8 10: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鲜卑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鲜卑人创造的北魏也是第一个修筑长城的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王朝。从公元 386 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 534 年分裂为止,共历 20 帝,享国 148 年。北魏时期,佛教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给中原文明输入了浩荡之气。

  北魏长城有两条穿越包头,一条称北魏长城南线,一条称北魏长城北线。南线在包头约有 40 公里,北线在包头约有 50 公里。两条长城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并在达茂草原东南相伴而行,经石宝镇、希拉穆仁镇,进入武川。

  达茂草原的北魏长城均为夯筑土墙,呈土垄状,部分墙体呈内墙外壕式结构。其中有约三分之一墙体已消失,有约三分之一墙体几近消失,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墙体隐约可见,横亘草原。

  就包头境内诸朝长城中,北魏长城墙体保存是最差的。我分析原因,一是北魏长城所经之处夯土层较薄,修筑者难以取到足够适合夯筑的泥土,二是可能受其国家财力影响,施工资金不到位,而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三是近现代途经村落保护意识较差,不断破坏所致。在我们行走探访中,总能看到保护碑下长城被破坏的痕迹,脆弱的长城墙体仍在经受着蹂躏。

微信图片_20190708105233.png   
北魏长城
      长城防线,一是其军事功能,二是其疆界功能,历代长城莫不如此。如赵长城象征着赵国的疆域达到阴山南麓,秦长城象征着秦帝国的疆域到达阴山北麓,汉长城象征着汉王朝的势力范围已延伸至草原及大漠边缘。但北魏帝国的长城更体现出防御功能的重要性,长城远离边界围绕京都“平城” (今大同市)而修筑。北魏长城防线,折射出北魏鲜卑游牧人帝国经国治邦之谋略。

  公元 4 世纪末至 5 世纪初,柔然族在蒙古草原上兴起,成为同北魏王朝相对立的强大势力。北魏王朝的主要敌国是南朝的宋,在北魏与南宋对峙的形势下,柔然的兴起被北魏视为心腹之患。为实现其南下的战略意图,免于两面作战,北魏决定筑长城以防柔然。

  据史书记载和专家研究,北魏政权先后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

  第一次修筑称为“泰常八年长城”。《魏书•太宗纪》载:明元帝泰常八年(公元 423 年) “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两千余里,备置戍卫”。魏明帝泰常八年修筑的长城,起自赤城,至于五原、阴山。赤城即今河北省赤城县,五原在今包头市境内。东西长达二千余里。但这段长城专家有不同争论,有的认为“泰常八年长城”主要利用了战国赵长城,有的认为主要利用了秦长城。

  我在行走探访赵长城时,在哈德门沟古城、昆都仑沟障城、色气湾遗址发现了北魏时期的手捏波浪纹板瓦建筑遗物和北魏典型特征的生活遗物。由此推断,北魏泰常八年长城曾利用了战国赵长城。但无论怎样走向,其作用是明显的,此长城修筑或复缮有效地限制了柔然的南进,也切断了柔然同中原的经济往来。

  第二次修筑称为“畿上塞围”。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畿上塞围”环绕北魏都城平城,显然是为了捍卫平城而修筑的。也就是说,东起上谷(延庆县)西止于河(黄河)的“塞围”是由南线与北线两条呈弧线的围墙环拱京都平城,而其东端与西端又都互相连接,成为一个扁环状。

  但“畿上塞围”不应定为长城,只是一条较长的围墙而已。长城实质是民族、国家、政权之间矛盾的物化表现,北魏修筑的塞围只是防止起义民众进犯京畿。因此,塞围称作长城,似乎把伟大的万里长城庸俗化了。

  第三次修筑称为“六镇长城”。北魏长城在修筑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必须依托于军镇,构成统一的防御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明元帝下令修筑长城之后十年,北魏政权先后设立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镇,作为长城防线的支撑点和战略依托,形成一条点面结合的坚固防线。

  据《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 北魏长城卷》记载,六镇长城为复线结构,均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上,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两线东段起点直线距离 92 公里,西段终点直线距离为 25 公里。达茂的北魏长城属于六镇长城段落。

  六镇长城南线东段起点位于商都县二吉淖尔村,西至达茂希拉穆仁城 古城 2.5 公里处终止,全长 260 公里,有戍堡 15 座。

  六镇长城北线东段起点位于四子王旗白音朝格图嘎查,西至武川水泉村西南 0.8 公里的丘陵北坡沟口东岸终止。全长 190 公里,有戍堡 17 座。

   微信图片_20190708105238.png
北魏长城
       关于六镇长城修筑的时间,专家普遍认为大概始于北魏皇兴年间至太和年间(公元 467—499 年)约 30 年。但对于是先修南线还是先修北线还是同时修筑,是先修六镇长城还是先修六镇等问题,学者们争论不休,众说不一。

  但我更疑惑和关注的是六镇长城与六镇的位置关系,六镇长城为何要修复线,为何仅修短短不到 300 公里。

  长城,历史上一般都把它作为各朝代或各诸侯国的一道边境界线。按照这个思路解释六镇长城与北魏六镇的方位关系,自然会认为长城在北,六镇在南。但从实际情况看,六镇中沃野镇在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北侧,怀朔镇在固阳县北侧,不在六镇长城之内侧。六镇的怀朔和沃野是北魏六镇之重镇,特别是怀朔镇为六镇之首,军事上统辖六镇,北魏帝国怎么可以把如此重要的军镇孤悬于长城之外呢。

  沿北魏长城行走,在武川县水泉村附近,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秦长城、汉长城南线、北魏长城北线在这里交会了。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六镇长城从东北走向西南并修筑复线是为了实现和秦汉长城的对接,是利用秦汉长城实现对柔然的军事防御。

  六镇长城将南线与秦长城对接,并进行修缮,形成北魏长城南线防线,将沃野镇纳入了长城之内;六镇长城北线与汉长城南线对接,并进行修缮,形成北魏长城北线防线,将怀朔镇纳入了长城之内。

  这样的长城防线成为北魏疆域两条纵深绵延的军事防线,既解决了防御问题,也节约了成本。这是北魏政治家与军事家的聪明至极的重要战略考量。

  为了验证我的猜想,我数次行走探访秦汉长城,在秦长城重要障城增隆昌古城,在汉长城 点力素古城,均发现了北魏用作障城时的遗物。甚至,北魏在原有基础上还新建了众多的障城或戍堡,坚固了长城防线。

  当然,我的猜想需要进一步论证。也有学者甚至说北魏注重游防,根本没有修筑过长城。我认为,也需要慎重考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9:40 , Processed in 0.0292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