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52|回复: 2

【古墙、古城、古道】古城篇:王昭君出塞之城——二狗湾昭君古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8 12: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为了寻找中唐时期曾经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军事建筑—— — 唐中受降城,我两次走访了二狗湾村和村中的昭君古城。

  二狗湾村隶属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村庄坐落在一道土梁上,与包钢水源地隔黄河相望,一架浮桥连接两岸。古代黄河从村前西南向流过,由于黄河改道,小村成为了黄河南岸,否则这里应该是包头市的辖域。

  这里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谜和不解,这里有 3 座多朝代使用过的古城和王昭君疑冢,有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

  二狗湾村我感觉没什么讲究,可能是因近代最早在此居住的村民叫二狗子而得名。昭君坟和这三座古城是有故事的,这里正在建设旅游景区,称昭君古城旅游区,但我感觉投资者对这里历史文化的重视和挖掘还远远不够。

  这里地形奇特,土梁和山丘突兀耸立,地势雄坦,长约 2.5 公里,宽四五百米,高十数米,东高西低。四周是平原地带,往南数公里是浩瀚的库布齐沙漠,往北数公里是滔滔黄河,继续向北 20 多公里是巍巍的阴山山脉。

  传说中的昭君坟在土梁东边的山丘上。3 座古城中,东城和西城有许多现代坟堆,二狗湾村民居住在中城,民居散落,参差不齐,乱挖乱建,垃圾遍地,使这一处重要的古城遗址满目疮痍。城墙残存,犹见当年气势雄伟,三座古城北墙断续相连,约有 1.5公里。南城墙由于黄河从城下经过,冲刷坍塌,已不见踪迹。据村民讲,村前过去是古河道,地势低洼,近几十年,由于黄河水漫滩,村前地面抬高了十几米。

  这里有太多的历史之谜,这里有神奇的古代传说。

  西汉河阴县,宜梁县?西汉时期包头及周边地区属五原郡,辖 16县,其中 7 个县治不知其所在,有 8 个能初步判断其县治所,但也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予以确认。

  有学者研究认为昭君古城为五原郡“河阴县治”所在,也有学者认为是“宜梁县治”。据古代地理“河之南为阴,河之北为阳”,我分析,西汉时期,昭君古城在黄河北岸,应为“河之阳”,所以称此为“河阴县”似乎有所不妥。

  从地名词义分析: “宜”, “恰当、正好、适宜”之意; “梁”, “从木、从水,意为用木在水上造桥;梁,水桥也;梁津为桥梁与渡口;梁,也解释为“绵延的高地”。

  从地形地貌分析,昭君古城曾是古代金津古渡所在地,适宜水上架设木浮桥;这里也是一处适合攻防的绵延高地。

  从历史资料分析, 《水经注》曰:河水又东经宜梁县之故城南,河水又东经 阳城南,又经河阴县故城北。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宜梁县在西,且黄河从县城南经过;河阴县在东,且黄河从县城北经过。

  因此,综合地名词义、地形地貌、历史资料,我感觉昭君古城为“宜梁县治”似乎更为确切一些。

微信图片_20190708122200.png
  昭君坟
      在昭君古城周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昭君的美丽传说。当地村民讲,当年昭君出塞,沿秦直道来到这里,一路艰辛,经此黄河渡口渡河后北上,在渡口整理衣裳,休息化妆。

  昭君将鞋子里的沙子抖落在地上,沙子便变成了浩瀚的沙漠;昭君的化妆胭脂盒被风吹落,胭脂变成了粉色山梁;一群南飞的大雁被昭君美貌吸引,忘记了扇动翅膀,落在了山梁,山梁北坡被当地人称作“落雁坡”。

  在内蒙古和山西北部,有十多处传说中的昭君坟。二狗湾村的昭君坟也是远近闻名的。在二狗湾村土梁东侧,岿然耸立着一座石头山,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土梁上的石头山便是昭君坟,是昭君的衣冠冢,昭君镇因此而得名。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来此考察,并在其文章中提到过,“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另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

  翦伯赞先生还说, “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但二狗湾昭君坟地形结构和土质奇特,有汉代古墓,这里又是黄河古渡,应该是有故事的。

  走访二狗湾村民,了解古城旧事,多数老者能讲出“软软留王”建城的故事,但具体细节已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我查阅有关资料,感觉村民讲的“软软留王”似乎与古代北方民族“蠕蠕”即“柔然”有关,“软软” “蠕蠕”都是对柔然的称呼。

  柔然,亦称蠕蠕等,是公元 4 世纪末至 6 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大漠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与其并存的还有敕勒。当时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强盛时期疆域东起呼伦贝尔,西抵阿尔泰山,北括贝加尔湖,南越阴山。

  “柔然”是自称, “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并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地改称“蠕蠕”。

  这里怎么会与柔然有关呢,历史资料显示这里有可能是中唐时期中受降城遗址,应该与突厥有关吧,这又是段复杂的历史了。

  唐王朝中期,在黄河以北修筑了三个受降城,这是中唐历史上重要的战略和军事布局,使大唐盛世得以延续。

  唐中宗时,居住在阴山以北的后突厥势力日渐强盛,屡次兴兵渡黄河南下,对唐王朝构成重大威胁。

  公元 708 年,名将张仁愿走马上任,出任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趁突厥首领默啜啜西征之机,仅用 60 天便在突厥出没的漠南地区筑起3 座受降城,向北拓地 300 里。这三座重要军事据点,各距四百余里,各据交通要道,首尾可互相照应,有着战略上的重要作用。

  三座受降城建成后,割断了突厥南下的通道,从此突厥不敢度阴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一举结束了唐与后突厥数十年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唐王朝的防御势力有了保证,同时,后突厥也被回纥(he)汗国灭亡,阴山以南地带便安定了下来。

  三座受降城中,中受降城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史料显示,从公元715 年至 749 年为止,34 年内,该城为安北都护府的治所。

  安北都护府是唐朝重要的六个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高级军政机构,所辖地区基本上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

  驻有兵六千,马两千。

  中受降城还是唐中期对外联络的七个重要关口之一,融入了唐代重要对外政治、经贸往来大通道“参天可汗道”,并成为其重要的中转枢纽,对促进唐中晚期政治、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座受降城中,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的大皇城,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库伦补隆村。对于中受降城址的具体位置,史学界众说纷纭,有过激烈的争论和多种观点。

  经专家考证认定,普遍认为,中受降城是位于包头市高新区“大鼎”西侧约 500 米处的敖陶窑子古城。我行走了昭君古城后,对此有了新的看法。

  对于中受降城的位置,古籍有明确记载的主要有:《元和郡县图志》《三受降城碑铭并序》《新唐书•地理志》等。

  《元和郡县图志》: “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河北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祈祷,牧马料兵而渡河。”

  《三受降城碑铭并序》: “有拂云祠者,在河之北,地形雄坦,控扼枢会……” “三城岳立,以拂云祠为中城,东西相去各四百里……”

  《新唐书•地理志》: “中受降城,有拂云堆祠。接灵州境,有关,元和九年置。” “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鹘使所经。”

  南宋诗人陆游《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护塞宁须右北平,拂云祠是受降城;谁知此志成虚语,白首灯前听雁声!

  这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最为精确的历史依据。这些记载给我们这样三个基本判断:一是黄河北岸一处地形雄坦之地,被称之为拂云堆,拂云堆上有拂云祠,中受降城在拂云祠的地方。二是以前唐王朝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突厥人要南渡黄河时,必先到神祠内祈祷,然后备足军马渡河。三是从中受降城城正北往东走八十里可到呼延谷,也就是昆都仑河谷。

  所以要考证中受降城所在,必须考证拂云堆和拂云祠。综合考查古代黄河以北地形及周边古城遗址,我感觉二狗湾村的土梁应是拂云堆,二狗湾村古城也被称作昭君古城应该是中受降城遗址了。

  那么敖陶窑子古城是古代什么城的遗址呢,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唐朝以来,边塞诗尤为诗人喜爱,以受降城为题材的许多诗歌广为流传。其中边塞诗人李益曾亲临三受降城,并写出一些著名的诗篇,题为《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写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同情驻守边防兵卒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反映了各族群众的和平心声,因而成为千古绝唱,长期流传下来。

  我站在这座千年古城,遥想当年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不觉潸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9:36 , Processed in 0.0305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