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298|回复: 1

包头过春节,蒸花馍~这也太好看了吧!好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 11: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俗话说“花馍在屋,年味十足”,在包头过春节有蒸花馍的习俗,寓意为蒸蒸日上。




2008年,花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邢茹是我市非遗项目传承人,这几天,她的工作室也是异常忙碌,邢茹和她的徒弟们凭借灵巧的双手,带着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和对新年的期盼,用独特的原始手工工艺为新春贺岁。


民俗迎春





邢茹工作室摆放着各式各样造型丰富的花馍,有迎接新年的老虎馍、象征团圆的枣花馍、极具包头特色的圐圀馍,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圐圀是咱们包头的特色,圐圀是蒙语翻译过来的,是草围栏的意思,寓意是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蛇盘兔的这个造型,在咱们当地的一种叫法就是蛇盘兔辈辈富,还有这样的一个组合就是福禄寿喜,连年有余......”
谈起如何与花馍结缘,邢茹向记者娓娓道来。“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受奶奶影响学习做花馍。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想给孩子做点稀罕物,就在想以前奶奶在春节都在做什么花馍,自己也开始做起来。”
据了解,包头以往过年家里都会准备几个缸,用来装过冬的面食,点一个点就是馒头,三个点就是带馅的。邢茹说,小时候过年最喜欢做的事情,为她以后的花馍传承事业奠定了最初的热爱。

花馍创作




三分做,七分蒸,以面为料,以手为艺,一块块小小的面团,在邢茹的手中几经搓、揉、捏、压等手法,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造型各样的花馍,生动逼真地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花馍在传承老一辈的工艺技法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创造出一些造型新颖的元素,造型创新吸引年轻人的眼光,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传统花馍。


邢茹向记者介绍,一只憨态可掬的“虎馍”从和面、揉面、做馍、醒发、蒸制,制作起来十分繁琐,捏虎耳、贴虎眼、擀胡须、画虎纹……仅一个虎头造型就得30多步。
邢茹做花馍可以用“精致”两个字来形容,不仅造型逼真可爱,吃起来还营养健康。整个制作过程将近百步,细致到“虎馍”的眼神儿、毛发走向、虎爪上的指甲,就连“虎馍”身上的喜庆颜色都取自南瓜、仙人掌果、红曲粉等天然果蔬。
据记载,花馍最早是用来祭祀的,后来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订婚要用“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结婚用“龙凤呈祥”;五只蝙蝠“五福捧寿”,通过组合,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从食品到艺术品,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更突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不同年代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通过不同的生活写照,融合在一起,民间艺术成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花馍传承




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邢茹团队开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新材料的运用,让花馍变得更加多样丰富,她不断学习,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会探讨背后的文化意蕴,带着问题去学习。传统文化就像大树,根越挖越深,很有意思,也想传给后人,有时会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课。”
有了下一代的传承力量,还要有中流砥柱。自2013年开始,邢茹赴多地考察学习面塑花馍,在各个地区学习做花馍的知识,博采众长,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花馍,2017年,邢茹组建了包头东达山邢茹面塑工作室,为自己的家乡根植传播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凝结智慧,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汇在花馍里,而吉祥、平安、喜庆、祝福、和顺则是永恒的主题。邢茹说,每一件花馍作品都寄托着对未来的追求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态度,传递出来的是满满的幸福味道、浓浓的新春年味。

来源:包头日报(见习记者:樊佳疑;实习生:许家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2-2-5 09: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6 05:44 , Processed in 0.0277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