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791|回复: 0

行走的课堂!北重三中邀你一起探索“包钢——黄河”地理研学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3 1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3月17日,在包钢厂史馆——包钢会展中心,当解说员面对包钢厂史浮雕图,深情地唱起《草原晨曲》时,北重三中的百余名学子不由地发出会心的感叹声:“这首歌我们会唱啊!原来它是包钢的厂歌……”歌声响起前,他们刚刚乘车路过“双翼神马”广场,对于歌词自然有了更直接的理解。尽管生长在包头,但这些未来将考入大学的学子们,对于包钢和包头的了解却只是“教科书式的”,于是学校组织的此次“包钢——黄河”地理研学活动,就成了一次“让现实告诉书本”,身临其境增加地理学科知识及素养,触摸家乡跳动脉搏,独具特色的“行走的课堂”。此外,学校还特邀《包头晚报》首席记者李学工同行。研学结束后,针对学生们研学所得、所写,老师从地理学科方面进行指导;“记者进课堂”活动,将为学生们打开新闻写作之窗,使他们的作文写作及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更专业、更贴近实际的提高。

厉害啦!我的包钢,我的包头

       “以前只知道周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剪彩,听了解说才知道,原来包钢和鞍钢、武钢并称中国的三大钢铁工业基地,而且周总理只为包钢剪过彩。”“今天才知道包钢是包头的立市之本,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长子,等我考上大学,一定让外地的同学知道:厉害啦!我的包钢,我的包头。”       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学生们漫步在包钢会展中心,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全方位了解了包钢的发展史,以及6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在这里,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包钢的钢材为中国高铁发展、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等,为神舟系列运载火箭、“嫦娥三号”探测器及“玉兔”号月球车的成功发射,贡献了值得包头人骄傲和自豪的“包钢制造”;同时,对包头被称为“稀土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北重三中的学生大多数生活在青山区,因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很多昆区人是东北口音。通过讲解才知道,原来当初有8万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老一辈建设者们,支援边疆、支援包钢建设来到了包头,其中的主要“支边大军”来自辽宁鞍山钢铁厂。从此,包头成为享誉全国的“草原钢城”“塞外明珠”。        对于见惯了火车和铁轨的学生而言,他们更熟悉的是特快、高铁、和谐号等先进铁路设施,进入包钢运输部的退役蒸汽机车场,他们才得知,厂区内的铁路纵横交错,直通生产车间或货运车站,成千上万吨铁水钢包、众多生产所用的设施设备、笔直延伸的百米钢轨等,很多都靠“内网铁路”运输。曾几何时,牵引着货车前行的,是那些在包钢还被称为“五四钢铁厂”时,就已经出现在包钢建设生产岁月中的老式蒸汽车头。

       “好热啊!”“看,钢板轧制出来了。”走进包钢稀土钢热轧板材2250mm连铸连轧生产线,从绿色参观通道走过,看着火红的钢板如火舌般滑行而出,在去除表面氧化和降温的循环水喷淋。水雾弥漫下,几乎看不到工人的现场,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这条国际领先生产线的先进。“为什么钢板要反复轧制?”“轧制出来的钢板厚度是多少?主要用于什么方面……”一连串的问题,都从讲解员口中得到了详尽的答案。
黄河岸边,听宁蒙独有“流凌谣”

       黄河流凌,一个学生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熟悉是因为每年到了流凌季节,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都会报道有关流凌的情况;陌生是因为他们从未在流凌时节,到黄河岸边,亲眼目睹流凌的壮观景象,更不知与流凌相关的水文知识。于是,到黄河边看流凌,听水文站工作人员讲解相关知识,成为此次北重三中地理研学的第二站行程。

       “尽管我们时时在进行水文观测,但因为受气温、上下游冰凌解冻时间、人工炸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能否看到黄河流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平缓流过的黄河水,被学生们围拢的包头市水文站站长王瑞君说,2018年的黄河凌汛始于12月4日,到2019年的1月19日,黄河封冻到宁夏段。整个冰封期内,宁夏河段封冻106公里,内蒙古河段封冻720公里。2019年1月29日,黄河开始解冻,预计到3月25日,整个黄河全部解冻。“3月13日,在我们进行水文测量时,流凌出现了。之后为防止冰凌形成涌水及水域包,进行了无人机炸凌,流凌速度随即加快。你们来的不太巧,今天正好没有流凌,不过大家可以从我们的监测视频上,回看当天流凌的情况。”       据悉,黄河流凌之所以受到全国关注,除可能造成流凌灾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整个黄河流域,目前只有宁夏和内蒙古段每年会形成流凌。流凌主要与气温和水温的降低有关,其形成目前有两种争论不下的观点:一种是由于风的影响,空气中的尘埃与水蒸气形成冰晶,之后掉入水面上形成微冰而成; 另一种是水温降低后,从河水中自动形成一种冰凌障碍,从而形成流凌。”        从水文角度了解黄河、了解水文站的工作有哪些、水文监测有什么作用……在听讲解、看黄河水文纪录片、 观看流凌监测视频等过程中,学生们对于黄河、降水沉沙、流量流速、通过沿河水库进行水量调度和调节等,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也使头脑中一些与水文和黄河有关的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形象起来。

       在黄河岸边,除了了解流凌及水文知识外,还为研学活动提供了学习英雄人物,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零距离教育”机会。通过包头市道德模范赵镛老人的讲述,了解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誉为“中国好人”“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望者”王金清(王三)及“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近30年救助200多条生命的感人事迹。
“破冰”前行,探索校本化研学课程

       随着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培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国家对于研学活动提出了更多要求,而学校组织师生进行研学活动,则是其中的“主力部队”。在此形势下,研学到底应该怎么进行,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算“研有所获,学有所得”?这对学校而言,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标准模式”,因而需要学校进行更多的“自主创新”。        据悉,近几年,北重三中的研学实践活动走在了全市前列,在2018年,该校就组织过“敕勒川博物馆—— 农家庄园——美岱召地理研学活动”, 以及感受核心价值观,增强仪式感的赴衡水二中成人礼观礼等活动。
​       多次跟随研学的北重三中校长王忠飞表示,以往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因缺乏经验和研学设计,最终虽有校内研讨、活动展示、总结提升,但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浅层研学。        此次地理研学活动则“提档升级”,不但精心设计了研学学生手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学,从而深化“行走的课堂”,同时,学校还加入了两项新的探索:一是与媒体合作,邀请记者参与,为学生们增加更多实践锻炼机会;二是在活动结束后,总结提炼,开启校本化“研学课程”的研究之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既是研学实践的意义,也是学校后续进行“研学课程”研发,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之路。”王忠飞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9-19 09:36 , Processed in 0.0339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