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也称“五鼓”“五夜”,旧时把从黄昏到拂晓的一夜间分为五更。指除夕夜是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日子。
正月初一吃饺子是家里人团聚,没有外来客人。指关系密切得象一家人。
比喻有没有某人或某物都不会影响事情的进展。
只等下锅: 双关,本指北方习俗,大年三十就把饺子包好,只等初一早上下锅,比喻准备工作早已做好,只等动手。
年猪:过年时食用的猪,一般都在过年(春节)前宰杀,所以有此一说。比喻某件事办得太晚,没有能成功的希望了。
蒸笼: 用竹策、木片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热门: 吸引许多人的事物。除夕家家多用蒸笼。比喻吸引许多人,大家都感兴趣的事物。
亦称“扫年”“扫垢”“扫室”“除尘”等。江苏叫除残、浙江叫掸尘、福建叫偷尘。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部分与汉族杂居的回、满、蒙等少数民族也有此俗。各地时间不一,有在除夕,有在腊月初八或十七日。多数在腊月二十四祭灶日前后。每户人家要把房子内外彻底打扫,家具衣物亦洗涤一新,以示去旧迎新。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底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清承此俗,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载:“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字。”旧时民间“扫尘”要翻“宪书”(皇历)找黄道吉日来决定日期。今全国城乡,每至年终仍普遍举行大扫除,以迎接
陈勤建 主编.中国风俗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年。
又称“吃团圆饭”。除夕饮食习俗。因除夕年饭既有祝贺又称“吃团圆饭”丰收、庆祝全家团圆之意,又有驱疫健身、图吉纳福之愿望,故极有讲究。栗子鸡寓意“大吉大利”、两条鱼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登高”和米团子寓意“阖家团圆”、一盘花生米俗名“长生果”,有长生不老之意等等。年饭做毕,先供奉祖先,让其“领气”。尔后,阖家不分男女老幼聚餐喝酒。若有亲人出门在外未归,则要留空座,放一双筷子,以示与家人团聚,一起辞旧迎新。
车吉心,梁自絮,任孚先 主编.齐鲁文化大辞典.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亦称“岁除日”。民间俗称“年三十”。时在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在二十九日)。汉族传统节日。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除夕贴春联门神,换桃符,祀先于庭,锣鼓闹村,花炮间作,盛时守岁,酌兰尾酒,卑以汉尊共说团圆也”。是日晚亦有守岁、馈岁、踩岁、辞岁等活动。诸城一带女性洗发,曰除掉愁灰;男性理发,曰除掉愁毛。平阴、新泰等地旧有“照田蚕”之习。胶东地区有扫除、贴春联、蒸年糕、做饽饽、祭祖、请神、布灯、放拦门棍、包水饺、喝辞岁酒等习俗。日照一带是日清晨燃松柏树枝,谓“辞年沤狼烟”。除夕活动,有除旧布新之意。
车吉心,梁自絮,任孚先 主编.齐鲁文化大辞典.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亦称“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等。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与汉民族杂居的回、满等少数民族,也有此俗。除夕,吃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于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故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自汉魏六朝起即已流行。据王《宣和博古图录》:“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故称“压岁钱”。如所挂铜钱数目,与小儿岁数相同,则称“带岁钱”。因在守岁之夜给钱,故又称“守岁钱”。河南民间称身上衣袋或系衣带处为“腰”,故俗称“压腰钱”。山东部分地区,还有农家以芝麻壳代铜钱,按小儿岁数取之,串起,系于衣带,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吉祥意,以兆小儿长命富贵。今民间仍行此俗,然多代之以纸币或镍币,改用红纸包钱,置小孩衣兜内,已无镇邪之意。
潘倩菲 主编.实用中国风俗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春节期间互相拜贺的习俗。拜年,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春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年节假日,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它蕴含着亲友之间团结和睦的良好愿望。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那天进行,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者带领人们逐家祝贺:有的是同一单位几人一起前去贺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这一方式又称“团拜”。农历正月初,亲友登门互拜。此俗最早行于明时京师,士庶各拜亲友,朝官之间往来,不问认识与否皆望门投刺,亦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而令人送名帖者。至清已遍及城乡各地。明陆容《蔽园杂记》:“京师元日后,上至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参阅明陈士元《俚言解·拜年》。
《掌故大辞典》编纂组 编:古风 主编.掌故大辞典.北京: 团结出版社.
一种民间节庆习俗。年画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欢庆新年和避邪免灾的活动而产生的, 故名年画。年画历史悠久, 源于古时的桃符、门神, 1909年发现的南宋时刻印的木版年画《随朝窈宛呈倾国之芳容》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到明清时已达全盛。传统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明快, 画面热闹,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虫鱼、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等。现在的年画仍在发展形式日趋多样化, 常见的有:中条、屏条、贡笺、挂签、三裁、四裁、横披、竖披、方子、斗方、窗顶、桌围、灶画、缸画、喜幡、月份牌等。各地年画也形成不同风格, 著名的有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 此外, 山东潍坊、广东佛山、四川绵竹、浙江绍兴等的年画也很著名。
林崇德,姜璐,王德胜 主编:何本方 分卷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社会·历史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送穷”顾名思义为送走穷鬼。这一风俗当产生于唐代,随着唐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贫富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人们希冀能摆脱贫穷困苦,过上美满富裕的日子,于是形成送穷习俗。传说中的“穷神”(穷鬼)在当时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和特点:身材瘦小,喜穿破烂衣服,喝稀饭,即使做了新衣服给他,也要用火烧破了才肯穿。送穷的具体日期,有说是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前一天;有说是正月二十九(称“穷九”);但多数说法是在正月晦日(正月的最后一天),因为唐人记载“穷鬼”死于该日。这一风俗反映了古代人民希望在年节交关、辞旧迎新之际,送走旧日岁月的贫穷、辛酸和苦难,迎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心态。送穷的具体做法,有的把“送穷”和“洒扫庭除”结合一起;而据《唐四时宝鉴》所记,则是根据“穷子”“好衣敞食糜”的特点。于正月晦日这一天“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苍,日除贫也。”而韩愈《送穷文》里,则说“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东,缚草为船,载糗舆帐,牛系扼下,引帆上墙。三辑穷鬼而告之曰……”“结柳作车,缚草为船”,当是为送穷鬼上路而准备的“交通工具”;而“载糗舆帐”便该是给穷鬼路上食用的“干粮点心”了。
王洪,田军 主编.唐诗百科大辞典.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福”字年年贴,家家贴,但确有许多人家并不掌握其中深意,人云亦云,结果贴得含义相反,空负了一腔美好祝愿。“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福”,其中,倒“福”斗方,要贴在门厅正前方,意指“福入厅堂”。有的人家在单元大门口上,堂而皇之地贴着一张倒“福”,而且一贴就是一年,美其名称“福到(取“倒”谐音)了”,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这个倒“福”,只能贴在家里,贴在单元门外的必须是正“福”。因为,按照旧时的说法,“福”字正贴为正选,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才可以倒贴:一是旧年中家遇不幸祈求转运者;二是家有识字小儿者,故意将“福”字倒贴,询问小儿道:咱家福字贴得对吗?如小儿说出“福倒(到)了”,即奖糖果。如小儿未说此意,大人便从口袋里掏出预先准备的草纸,在小儿嘴上一擦,意思是刚才那句话不是嘴说的,不作数,并立刻将“福”字正回来;三是厕所等污秽之所倒贴为上。
一般情况下,贴“福”字时间在除夕下午的落日之前,顺序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
再贴门福,最后才能贴倒福,寓意一年的福气都从外面流进来。
马宇彤 著.生活礼仪一百问.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兔”字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愿望紧密相连。“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形象。
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
例如,“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解字》等书都认为“逸”字意为“失也”,表示兔子“善逃”。这表明,兔子是当之无愧的长跑冠军。于是又有“奔逸”“逃逸”“逸失”“游逸”“隐逸”“安逸”“逸闻”“超逸”等词汇。三个“兔”字叠在一起组成一个汉字,意为“疾也”,表示跑得飞快的样子。“兔”与“苑”相通。“苑”就是牵藤寄生的草本植物“苑丝”,也叫“苑丝子”,又名“女萝”,或写作“兔丝”。
“兔”字添“土”旁为“境”,指桥梁两端靠近平地的部分,即上桥之处。“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说:“卯,兔也。”二者组成我们的生肖“卯兔”。“卯”的本字描画的是草木出土萌芽的形象。《说文解字》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因此,“卯”表示春意,代表黎明,充满着无限生机。
每逢农历的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年,都是兔年。
李文郑 主编.新编十二生肖春联.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相传上古的时候,大地上到处都是毒蛇猛兽,还有一种叫“年”的大怪物,每到年三十晚上,就出来吸人,谋害生命。它张开大嘴,一吐一吸,就能吸死无数的人。
谁能制伏“年”呢?
有个叫洪钧的说:“我有办法。”
洪钧是个老头子,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
洪钧找到“年”说:“‘年’啊,你专门坑害人,不行啊。”
“年”一看洪钧是个风一吹就要倒的老头子,不把他放在眼里。冷笑一声,说:“你喝的哪家海水,管的哪家闲事!”
洪钧说:“哦一一你不是本领很大吗?什么都能吸,你敢吸马荡山的毒蟒吗?”
“年”最忌讳别人讲他胆小,就火暴地说:“这个不费劲啊。”然后就伸嘴一吸,果真把毒蟒吸去了。
洪钧说:“‘年’啊,麒麟山有只猛狮,你可敢吸?”
“年”说:“这个不费劲啊。”
一吸,果真又把猛狮吸了。
洪钧又说:“‘年’啊,虎头崖有条恶虎,你可敢吸?”
“年”又说:“这个不费劲啊。”一吸,恶虎也被除了。这一来,人世间的毒蟒、狮、恶虎闻风而逃,纷纷躲进了深山老林,至今也不敢出来。
洪钧借助“年”的威力,治了毒蟒、猛狮、恶虎,然后就骑着“年”上了天。
原来洪钧是个仙人。
洪钧临走时关照人们:每到年关(年三十),每家门上都要贴红纸,防止“年”溜下界再作怪。因为“年”最怕见到红颜色。
就这样,以后一到年三十,家家就都贴红纸,后来又在红纸上写起吉利话来,渐渐成了后来的对联。大年初一见面恭喜恭喜,表示祝贺没被“年”吸掉。
过年过年,也就这么沿袭下来了。
李永梅 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典故·上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