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织密民族团结之网,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位于和林格尔新区的内蒙古5G产业创新基地一角。新华社发
加快农牧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编织“技术之网”。数字基础设施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差距持续缩小,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互联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数字化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农村地区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用户分别占农村网民整体的31.8%和21.5%,较上年分别增长2.7和4.1个百分点。要继续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深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以“东数西算”工程为载体,加快推动内蒙古、宁夏、贵州等地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要素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增收致富、各族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加快县级融媒体建设,密织“媒介之网”。新型主流媒体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要将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加强平台、渠道、终端建设,适配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场景多样化需求,提高用户连接能力,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痛点、焦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推出更多融媒体精品力作,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效能。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媒体的融合发展,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再升级,织牢“治理之网”。数字技术是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完善政策体系和配套措施,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下沉。发挥“互联网+党建”平台功能,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农牧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社区”,通过“一网通办”、网格化管理等,提高基层治理质效。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趋势,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数字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构筑“共识之网”。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利用数字技术和传播平台,通过虚拟仿真、交互沉浸、数字孪生等技术,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借助游戏、动漫、虚拟文物等数字内容形态推动文化遗产IP化,讲好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故事,增强传播效果。运用机器学习、智能翻译等技术手段,助力多语种文化成果的翻译出版,建立数字文化档案及共享数据库,进一步深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