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1|回复: 2

纪念贾作光诞辰百年丨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0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6月4日,国家大剧院BDA青年舞团以纪念贾作光诞辰100周年为主题,上演“为人民而舞”专场演出·第二季。演出遴选《牧马舞》《雁舞》《鄂尔多斯》《海浪》《喜悦》《任重道远》等由贾作光创作的舞蹈作品进行复排,包括“牧马扬鞭颂中华”“鸿雁高飞咏民心”“海阔乘风舞相传”3个篇章,再现经典,舞敬先贤,以舞蹈歌颂人民,以经典回首初心。
▲6月4日,国家大剧院BDA青年舞团以纪念贾作光诞辰100周年为主题,上演“为人民而舞”专场演出·第二季。国家大剧院供图

贾作光,满族,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牧马舞》《雁舞》《鄂尔多斯》《盅碗舞》《彩虹》《海浪》《希望在瞬间》等150多部舞蹈作品,为我国舞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获原文化部“表演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特殊贡献奖”,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贾作光。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吮吸草原母亲的乳汁成长起来的舞蹈家

贾作光的艺术生涯是从内蒙古开始的。他的舞蹈离不开内蒙古这片沃土,离不开草原文化丰厚的恩赐。贾作光用舞蹈表现现实生活、讴歌劳动人民,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蒙古族牧马人、鄂伦春族猎民等形象,为内蒙古的民族舞蹈事业开辟出一条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当地政府邀请著名舞蹈大师吴晓邦前去指导内蒙古文工团(内蒙古歌舞团的前身)创作,作为弟子的贾作光也随吴晓邦来到内蒙古。

到内蒙古,贾作光根据以前学的现代舞,跳了一段个人想象的放牧生活舞蹈《牧马舞》,其中吸收了不少西班牙舞的动作。结果,牧民们看完之后哈哈大笑,说是像“跳大神”。第一次在草原上跳舞就闹出了笑话,贾作光心里十分懊恼。

《牧马舞》的失败让贾作光意识到,只有真正深入牧民生活,才能创作出他们喜爱的舞蹈。随后,他主动来到牧区,与牧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牧民学习挤奶、骑马、套马,跟牧民一起捡牛粪、挑水、打草。

贾作光向生活学习,认真观看牧民如何套马,自己也亲身体验。牧民套马时熟练的动作和表现出的勇敢,深深影响了他。他用心观察和摸索,把牧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以及骑马扬鞭等动作提炼成极富现代性的舞蹈语汇,对《牧马舞》进行改编。
▲贾作光经典作品《牧马舞》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博物馆供图

经过改编的独舞《牧马舞》,以游牧民族的生活为依据,把粗犷豪放的牧人形象和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当贾作光再次出场起舞时,牧民们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大家从舞蹈中看到了自己。

1949年7月,贾作光带着《牧马舞》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联欢节特别奖。演出结束后,苏联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向贾作光竖起大姆指,连连称好。既得到草原牧民的认可,又得到世界著名舞蹈大师的称赞,贾作光备受鼓舞。

《牧马舞》标志着蒙古族新舞蹈艺术的开始,也使“马”舞蹈成为蒙古族男性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独具魅力的舞蹈样式之一。吴晓邦曾对《牧马舞》给予高度评价,称它是“第一次将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风貌展现在世界舞台上”的民族舞蹈作品。
▲贾作光经典作品《雁舞》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博物馆供图

1949年,贾作光创作了《雁舞》,表达内蒙古人民冲破黑暗统治、迎接光明的美好愿望。在这个舞蹈中,他从大雁的自然动作里提取素材,表现雁的飞翔、觅食、喝水等情形,并着力再现大雁在草原上振翅远飞的姿态和气质。

1951年,贾作光随内蒙古歌舞团来到鄂尔多斯高原。在那里,他根据当地十分流行的祭祀舞“查玛”,创作出著名群舞《鄂尔多斯》。
▲贾作光87岁在CCTV舞蹈大赛上跳《鄂尔多斯》。来源:央视网

贾作光第一次看到“查玛”这种舞蹈时,感觉很震憾,但同时心里有一丝恐惧。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还伴随着低沉的类似吼声的音乐。当时一起观看舞蹈的还有吴晓邦。吴晓邦边看边说:“贾作光,你要晓得啊,这些要改造啊,要变成我们新的舞蹈。”虽然那时贾作光还不知道应该怎么改造,但他把老师的话记在了心里。

为了创作,贾作光多次深入基层,不断从人民和生活中汲取养分,挖掘提炼舞蹈语汇,对“查玛”进行加工改造,将其变成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的舞蹈。他加强舞蹈动作的力度,利用音乐节奏的强弱变化,把舞蹈的刚柔相济烘托出来。此外,他还创编“甩手下腰”“单腿板腰”等高难度的动作,以及将“大、小挽手腕”“软硬动肩”等具有草原舞蹈标识性的动作语汇贯穿舞蹈始终,这些不仅展现出鄂尔多斯男性剽悍、粗犷豪放的性格,也成为该舞永恒的艺术视觉形象。

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表现解放了的新牧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舞蹈《鄂尔多斯》诞生了。195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鄂尔多斯》获得金奖。
▲贾作光经典作品《鄂尔多斯》剧照。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博物馆供图

之后,《鄂尔多斯》成为全国各个文艺团体在慰问演出时的常演节目,受到一致好评。舞蹈史学家王克芬曾这样评论这部作品:“‘查玛’原本的舞蹈在架势、造型、动律上有着粗犷豪放且威严的特点,而贾作光涤去其中的威严,保留粗犷豪放,让蒙古族的情感和特有的性格、气质显露无遗。”

确切地说,贾作光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是从内蒙古开始的。从《牧马舞》到《雁舞》,再到《鄂尔多斯》《马刀舞》《哈库麦》《鄂伦春》等,这些都是贾作光扎根草原生活、向内蒙古各族人民学习后提炼创作的作品。贾作光在内蒙古生活和从事舞蹈工作二十多年,不仅熟悉蒙古族的语言和习俗,而且与蒙古族人民结下深厚感情。贾作光每到一地,总是动情地说:“我是内蒙古人民哺育成长起来的,是吮吸草原母亲的乳汁成长为舞蹈家的。” 

形寄于舞  舞表之情  形神兼备  情舞交融

贾作光曾这样描述舞蹈:“舞蹈可以说是活的流动的人体造型。它不仅体现外形美,而且体现人物的内心美。”“舞蹈是动的艺术,它要求每个舞姿造型在变动中显得结实有力,美观感人,需要用活生生的人体肌肉的能力,来体现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线条。”“舞蹈是表达感情的语言,其动作形式,仍是表达感情的艺术,所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感情的艺术形式。舞蹈可以说是用动作写诗抒情的。”

立足这一理念,贾作光不断开拓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出令世人赞叹的作品《海浪》,“我早就有用舞蹈来表现海的意图,以海来抒发时代精神,来讴歌祖国和人民……大海是时代的象征,是人生的海洋,海燕是当代青年人的象征,它迎着时代的滚滚海浪,自由自在地翱翔,充满了青春活力、希望和力量。这一切都是美的。”

1980年,贾作光带着学生和作曲家一起,到辽宁省大连港采风。在海边看到海燕迎着风雨,飞起来又落到海面上,贾作光当时就萌发了创作一个与海燕或者海浪相关的舞蹈,以此表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心情舒畅、积极迎接新生活的斗志与豪情。

贾作光想起高尔基的长诗《海燕》:“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诗句令他激情澎湃,他尝试用舞蹈语汇和身体技巧表现海浪的形象,表现海燕在暴风雨中展翅飞翔。

贾作光曾回忆说:“我创作《海浪》,还想破除一种习惯的、直观的叙事性舞蹈的概念形式。《海浪》不是一个情节舞,但它有内容,它是一个舞蹈小品,是以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舞蹈诗。我努力以海浪和海燕两个具体的舞蹈形象,与人的情绪和状态相对应,使舞蹈主题在发展变化中逐步明晰。” 

贾作光的舞蹈艺术风格鲜明、情感热烈奔放,每一个作品展现的都是他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挚爱,每一个舞姿彰显的都是一个中国舞蹈家的家国情怀。但《海浪》这一作品不同以往,它是一个舞蹈形式和思想意识都比较超前的现代舞,所以刚开始并没有得到舞蹈界的普遍认可,在1980年全国舞蹈比赛中只获得了三等奖。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1992年的又一次舞蹈评奖中,《海浪》力压群芳,一跃成为舞蹈精品,被认为是充分体现贾作光舞蹈风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舞蹈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促使舞蹈界开始思考:中国舞蹈创作的路在何方?从而引发舞蹈领域的现代舞思潮。

上世纪80年代末,贾作光在谈到新时期以来以《海浪》为代表的舞蹈创作时说:“我在1980年创作的《任重道远》,借助骆驼的形象,以比兴的手法,赞美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奋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海浪》则以同样的表现方法,通过搏击风暴的海燕和波涛汹涌中的浪花形象,展示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用大写意的手法,创造‘海燕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深邃意境,使整个舞蹈展现时代强者的博大情怀和昂扬风貌。”

在贾作光看来,这两个舞蹈既抽象又具象,在有限的舞台时空框架中,创造了无限的艺术时空;摆脱了传统舞蹈模式,把民族精神和思想情感融注于可视的舞蹈形象之中;吸取中外舞蹈精华,融合建构一个崭新的舞蹈风格——这绝非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舞,而恰恰是中国人民所喜爱的中国气派、中国风韵的现代舞。

不难发现,贾作光在创作中非常善于从大自然、从生活中摄取各种元素,并把它们提纯、复现、个性化、形象化和韵律化;把抽象的动作变成具象化的情感语言,赋予其舞蹈的动作美、节奏美、韵律美。更为重要的是,“形寄于舞,舞表之情,形神兼备,情舞交融”是贾作光在创作上的一贯追求。他将“情”字贯穿于自己的每一个作品,让舞蹈的魂(民族精神)得到无限张扬,达到一种“人舞合一”的美学境界。为此,他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把这种舞蹈艺术之美浓缩为10个字: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这不仅是他对自己舞蹈艺术的经验总结,也是对舞蹈这门表演艺术高度的理论概括。

致力舞蹈教育 培养舞蹈艺术传人

在中国舞蹈界,贾作光是一个能被同时称为舞蹈表演家、编导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的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那矫健的身影始终遨游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海洋之中。他还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创建人之一,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教育家。

▲位于北京舞蹈学院校园内的贾作光铜像。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众号

在今天的北京舞蹈学院校园南端,一尊铜像修葺一新。阳光照在铜像底座上,“贾作光”3个金字熠熠生辉。贾作光曾担任北京舞蹈学院的副院长兼编导系主任,北京舞蹈学院档案室至今保存着一本封面写着“讲课专用”的《舞蹈审美十字解》手稿,上面那反复涂抹修改的内容,背后是贾作光无数次的细心斟酌和揣摩。

在教学中,贾作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认真对待。他在教授“马”舞时,对学生勒马的动作极为严格,强调动作要有形,做什么要像什么;强调虽然舞蹈要进行艺术加工,但必须要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求学,有幸目睹贾作光指导民大艺术团排练《鄂尔多斯》,感受到他的严厉。但课下,贾作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学生,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爹”。

贾作光虽然对舞蹈要求严格,但并不恪守死板、一成不变。他说:“我自己在舞台上经常即兴发挥。一个演员要随机应变,要能把握舞台的火候。艺术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同时,他也强调:“我认为个人风格应该同时体现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能丢。我之所以能真正站在牧民的立场来表演,正是因为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品格和气质。”

作为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贾作光的舞蹈不仅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培育和影响了几代民族舞蹈艺术的传人和观众。他的舞蹈忠实于民族的传统和审美心理,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时代印记和创新自觉。正如4月18日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纪念贾作光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所说:“他以自身艺术成就证明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正确路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时代力量,民族民间舞可以创作出时代的经典作品。”

人物小传

贾作光(1923年4月1日—2017年1月6日),辽宁沈阳人,满族。贾作光是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会长、北京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贾作光一生创作了《牧马舞》《雁舞》《鄂尔多斯》《盅碗舞》《彩虹》《海浪》《希望在瞬间》等150多部舞蹈作品,其中多部享誉国内外。其热烈奔放、刚柔相济、灵活多变的舞蹈风格自成一派,影响深远。1992年,《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出版发行,书中提出舞者必须掌握“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十字要素。

贾作光致力于舞蹈表演、编导、教育、理论研究,为我国舞蹈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获原文化部“表演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特殊贡献奖”,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6-13 04:4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再现经典,舞敬先贤,以舞蹈歌颂人民,以经典回首初心。
发表于 2023-6-22 12:0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纪念贾作光诞辰百年丨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5 11:14 , Processed in 0.0265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