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93|回复: 3

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增长极丨调查研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8-3 09: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近年来,民族地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加快、创新加速、厚积成势,文化活力持续迸发。调研组聚焦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贵州、云南、青海等民族八省区,以文化产业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总结民族地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的现状与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6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和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届新疆展在喀什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为新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助力赋能。图为参观者在喀什国际会展中心参观。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发展现状与成效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运行平稳。2021年,民族地区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加快增长,产业发展质效向好,实现营业收入5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9.4%,文化产业稳步复苏。2021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小幅增长,资产规模保持稳定,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分地区看,区域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广西、云南在民族地区的领先优势大,营业收入分别为1478.5亿元和1118.2亿元。

数字文化新业态成为重要增长极。数字文化新业态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投资意愿较大,在大数据、数字文旅等技术领域具有优势。民族地区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20年的499件增加到2021年的661件,增长了32.5%,数字创意、数字文旅、数字演艺、文化大数据等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成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再上新台阶。民族地区以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显示,广西、贵州、内蒙古属于我国中等创新地区,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云南、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十年间分别提升12.73分、8.41分、5.55分和5.86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明显。

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各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持续打造政策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着重协调解决数字文化新业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优化保障措施,加强部门协作,明确任务清单,压实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如,宁夏、广西、贵州等省区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方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区。

问题与对策建议

调研发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传统行业亟需转型升级、部分地区增长着力点挖掘不足、数字技术赋能作用不明显、文化科技要素支撑能力不够强等。立足当前文化数字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应全方位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努力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增长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做好文化数字化基础性工作。一是建设民族文化数据库及其服务平台,推动民族地区各级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将文化资源数据挖掘、采集、加工、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二是全面梳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汇集文化遗产、古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三是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利用好国家文化专网,加快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数字化展示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数字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示范校园、示范传习所,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建设,打造共享、便捷、融合的文化数智场馆。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一是将文化和科技融合技术研发纳入地区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范围,围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创设计、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发以活动感知、深度交互式体验为主的应用系统平台和产品。二是强化文化装备智能制造、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等相关领域数字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发挥民族地区“一带一路”节点地区优势,推动自主文化装备技术标准国际化。三是研发考古关键技术装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复原、储存、开发、活化展示和展览等新技术攻关,提升文物展陈和非遗传承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四是加强文化生产传播和管理技术研究,包括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多媒体内容知识化加工处理等。五是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企业,打造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的领军企业和特色企业,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

加快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文化制造相关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更多文化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深化“智能+”技改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二是顺应媒体改革和融合发展趋势,以跨界合作、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延伸“媒体+”“广电+”等产业链。三是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推行“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模式,带动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集群式发展。此外,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文化新业态创新培育,如创新云上数字体验、培育壮大沉浸式业态、发展数字艺术展示产业等。

推动文化产业要素循环流通与升级。一是加快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和IP打造,强化创新引领、创意驱动,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多维呈现,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企业开发数字文创产品,举办文创赛事,开办文创市集,丰富文创消费市场,增强数字文创产品延展性和产品线多样性,实现数字文化精品高质量生产、连锁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供给。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涵盖社科理论、文化科技、新闻出版、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等基层文化工作者,加大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三是构建投融资服务新模式新渠道,探索各级政府做规划、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强应用的模式,灵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联合采购、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畅通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一是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实施文化名企创优工程,引进和培育更多数字文化新业态领域领军企业、上市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推动数字化文化新消费扩容提质,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举办文化消费季(月、周)等多种形式的促消费活动,完善消费惠民措施。三是构建文化消费长效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由直接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消费。

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一是推进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守安全底线,深入推进涉文化企业“证照分离”、告知承诺制、高频事项“智能秒办”等改革,构建与民族地区文化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持续深化涉企服务智能化应用,优化惠企政策供给。二是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构建数字文化市场监管机制,有序推进主体信用监测预警、统计分析、业务协同,打通审批、监管、处罚等完整业务链,持续优化数字文化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健全文化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

(作者单位:郝挺雷、王灿,武汉轻工大学;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8-5 09:1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的现状与成效
发表于 2023-8-5 11:0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增长极丨调查研究
发表于 2023-8-7 03:59: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2-4 16:33 , Processed in 0.0320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