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萨拉齐的商业 李巨
商业概况 萨县商业最繁荣昌盛时期,是在三十年代初期。从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所有各行业的商号,均受到统制。进销的限制,官价与实际价格的差异,伪币的贬值,特务警察的敲诈勒索,以致较大的商号相继倒塌,市面日见萧条,经营亏损者居多,保持平衡者亦有,但盈利户绝无。 迨到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商界希图复兴昌盛,但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以致萨县商业不但未能扭转局面,反而更是无法经营。由于京包铁路在旗下营处切断,进货受到极大的影响,粮食运不出去,萨县向称产粮区,只凭粮食外运,才能换回购进工业品的资金。粮食出不去,货物进不来,市面形成死水一滩,所以粮食价格逐渐下跌,在1 9 4 9年六月间,糜米每石(3 2 0斤)只卖白洋二元五角,可是买一尺白市布就得花一角七分。总之粮产品相应都贱,工业品相应都贵。粟贱民穷,农民无力购买生活用品,万不得已所要购买的东西,也是拿糜米换之,货铺家家换下的米堆积如山,这样哪还能做买卖呢!只有苟延残喘,能维持几天算几天。 萨拉齐街景
解放前商业受害最大的因素是通货膨胀,伪币贬值,各商号既无法预测,又无法补救。日寇投降后,伪蒙疆银行钞票作废,商号所存之款,全部损失。继而使用法币、关金,其贬值之速,实难形容。国民党为了扭转货币信用,发行金元券,每二元金元券顶白洋一元,面额是一元、五元、十元,开始有几天稳定,不久依然贬值,但国民党政府采取加大券面金额办法,以抵贬值,于是发行了面额五十元、一百元的大抄,券额越大贬值越快,1948年阴历四月十八那天,萨县市面上一元白洋换金元券三千元,可是第二天就是一元换一万元,几天以后,市面干脆拒绝使用,这是历史上货币贬值的典型了。 摊派差徭奇重,使商号无法负担,1946年的“征兵”,1947年的“认购军粮”,平时驻军的搔扰,保甲长摊派款项的名目繁多,实难细述。税局就有三个,一曰直接税局,属伪中央,收所得稅和印花税。二曰货物税局,专收各种货物税。三曰税捐稽征处,收营业税、屠宰税、房地产税等。商号由于营业不佳,无利可图,岂能担负这些苛捐杂税呢! 经营商业如此之难,可是商人为了糊口,也只得任其压榨。年终结帐,不赔或少赔钱的商号,实为庆幸。萨县商号元气伤损甚巨,已实力无存了。绥远和平起义,给商业带来了生机,解放后政府是保护和扶助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英明政策,除粮食改由国家统购统销外,其它各行业都得到了发展。
萨县万荣堂、永顺生账本,敕勒川博物馆藏
杂货行 解放前,萨拉齐的杂货行,是以经营商品之广而得名的。经营的商品有:棉布、绸缎、百货、五金、糖业、副食及土产品,个别商号还兼营医药的成药。所以地方有一句俗话说:上自京广杂货,下至铁货犁铧。从三十年代初我到萨县后所知,萨县杂货行占全部商号的百分之四十五,最大的商号有德昌店、和合店、义盛恒、 义长久,他们所经营的商品以土布为主(包括棉花套花), 烟茶糖味次之,绸缎、棉布、针织、百货再次之,以下是调味品、纸张及迷信品,地产土产品,五金品种不多。以德昌店为例,该店是批发兼零售,门市部三个,从业人员五十五人,全年营业额十二万元,毛利率平均为百分之十,费用百分之四,年盈利平均六、七千元。三年算帐一次,财股及身股十四股,最好的每股开到一千五百元。本县的财主,忻县人居多数,有少数定襄人,故名忻州帮。 货物的来源,是归绥(呼市)、包头、天津、河北客帮来货三条渠道。结算方式,有现款、赊购、标期三种。赊购 是先记帐后付款,不定期结算。标期是大额成交(如烟茶)开帖时(发票)注明某期付款,比如今年春天买茶,可定明年秋标付款,这谓之明秋标。还有隔一年再付款的,谓之明明某标。每年有四个标期,在每季的月初,这种结算方式, 延至日伪占领后,由于币制不稳,才逐步取消。销售在门市部以现款交易为主,辅以放帐(赊销)赊给农民,秋后付款。批发给县内中小商号,结算与进货方式相同,但对小商号不做标期交易。商品没有牌价,完全根据市场货物短缺或积压而定,或高或低,谓之行情。亦或以人论价,同样商品,同时就有不同的价格,屯积居奇,是唯一牟利的手段,货物一缺,价格一抬再抬,但进货不对路,赔钱时亦有之。标期结算是以当时币制计算,三十年代前以白银为单位,三十年代初废两改元,以元为单位,银元、法币、省币通用。日伪侵占后,取消标期交易,以现钱交易为主,或有临时赊销。到一九四八年一九四九年时,以粮食和白布为交易的基础。因为伪币不可靠,白银绝迹,伪钞贬值作废,才产生出以货易货的大额交易形式来。 当时手工土布是农民喜爱的衣着料,销售占主位,占销售额的百分之三十。土布产地以河北获鹿,平山最佳,行唐郭庄中等,定州次之。品种之繁,不可胜数,以德昌店论,土布有几十种,为了辨别价格,在各种土布上盖有暗号字样,该店暗字是:“日升春草茂,月恒秋水长十个字,按顺序代表数字,例如布上盖有日春茂三字,这宗布成本价格就是一元三角五分,售货员根据市场情况,可高亦可低。凡是能盖暗字的商品,均加盖暗字,以表示成本。其它烟茶糖味调料等,全凭销货员记忆成本,那时掌柜考伙计,是考商品成本,售价不定,不作考核。 水烟、生烟、茶叶也是大路商品,年销水烟六万斤,砖茶四百箱,生烟一百五十篓,最少的商品是五金,只有元钉、板铁、桐油、染色等,占营业额的百分之四。棉花套花也是大路商品,套花每斤二角五上下。以后商品销路逐步变化,棉布、百货、化妆品比例逐步占大,纸烟代替了水烟、 生烟,土布更是绝迹了。(土右旗政协供稿)
来 源: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