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引发的那片冲天而起的蘑菇云,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当得知原子弹使用的核部件是由中国自主生产研制的消息后,世人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包头。
一九五五年 毛泽东主席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表达了新中国对原子能事业的发展需求。
一九五六年 建设202厂的问题被提上日程。经过多方考察,厂址最终定在包头的马家营子。
一九五八年 1958年5月31日,邓小平批准代号为202厂的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元件厂开始建设。 从那时起,建厂的队伍、从全国各地抽调的有关人员开始秘密地向这里汇集,许多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告别家人,甚至隐姓埋名,走进了祖国西部的包头。 尽管土地荒凉、气候恶劣、饮食简陋,但在中苏两国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下,202厂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九五九年 巨大的困难不期而至,饥饿威胁着刚刚起步的202厂。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了解情况后当即指示:“内蒙古困难也要保证202厂的同志们吃饱,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业。”于是,在全国食品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批批的物资被调拨到202厂。与此同时,建设者们也发展农业以保证工厂建设和生产科研的正常进行。
一九五九年六月至一九六四年 前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关于援助中国的协定,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也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设计材料的供应也全部断绝。 面对困难,建设者们在简易仓库里,利用简陋的试验条件,在技术资料奇缺的情况下,为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试制出了重要的部件。
一九六四年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甘肃酒泉的一个秘密工厂组装完成,通过专列运抵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当晚七时,组装好的原子弹,被送到102米的铁塔顶部,强光一闪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202厂的创业者们 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他们用生命、汗水、智慧和忠诚 打造出了共和国第一个完整的 核材料元件生产基地
核电“粮仓”
1965~1978年间,202厂达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生活区,学校、医院等设施一应俱全。
原202厂 厂长 孔德修 我们自己建了第一小学,最后一直发展到第三小学,最后还建了中学、医院都是我们自己建的。所以大家工作上很好,学习生活都满意了。
改革开放以后,202厂人抛掉曾经的辉煌,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新上了纯碱厂、金属镁厂、金属钙厂等项目。
在收入减少、待遇降低的状况下,202厂干部带头每人每月只领200元的工资,为的是力保一线职工和退休同志收入不减、保持队伍不散,为企业保留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生产队伍。
1994年11月,中国决定引进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并将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放在202厂。这条生产线2000年4月1日动工,仅用33个月就建成投产,2003年3月份实现向秦山三期正式供货。 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顺利建成投产,不但让202厂实现了扭亏脱困,也让这个核工业老厂昂首迈入了核电领域。
2008年 202厂改制,正式更名为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2016年 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电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第一条工业化规模核燃料元件生产线。
2017年6月 国内首条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正式投产,为三门核电后续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截至目前,中核北方建成的大规模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已达5条之多,成为了国内拥有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最多、核燃料元件品种最多的企业。在完成日常生产任务的同时,中核北方在60多年科研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核技术应用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特别是研制生产的航天用测高仪屏蔽体,助力“神舟”成功落地、“嫦娥”成功落月。
作为在运、在建机组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的核电大国,我国核电的“粮食”生产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千击万淘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经历了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百折不挠 今天的中核北方(原202厂) 已经登上了国际竞争的舞台 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