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专项整治 评审专家违纪违法行为突出表现是什么?监督执纪工作怎么展开、成效如何?一度被扭曲的市场交易秩序如何重回正轨?记者采访了赤峰市有关职能部门、招标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方及办案人员。 2022年4月24日上午10时许,赤峰市纪委监委网站10分钟内连发6条信息,通报该市公共资源交易专家库原评审专家刘成君、王志勇等6人严重破坏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规则,损害营商环境,正接受审查调查。信息一经发出,引发广泛关注。
一个项目从有关部门招标到投标企业中标,中间至少经过3个关键环节,即招标代理机构制作文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抽取专家以及专家评审。公共资源交易乱象,突出表现为关键环节纷纷“失守”,各交易主体“相互勾连”。
评审专家各自成“圈”,有一家独大的“标霸”,也有“夫妻档”“铁三角”。投标企业只要找到圈子中任何一个人,相关成员就会迅速聚拢,研究操控评标结果。而且,各圈子间并不总是竞争,有时也会沟通协商选择中标率较大的企业,借机抬高“好处费”。
围绕评标专家群体,招标人、代理机构、企业、“黄牛”形成稳定“利益链”,结成紧密“朋友圈”,连成庞大“信息网”,圈子头目勾连操控,主要成员协调运作,代理公司推波助澜,评标专家丧失底线,业内企业无奈跟进……看似文明有序的评审现场,实则成为利益博弈的角斗场。多名原评审专家被留置后忏悔说,“良知被贪婪吞噬,忠诚被金钱击垮”“评审越发不讲原则,只为金钱打分,谁花的钱多谁才能中标”。 2022年以来,赤峰市纪委监委统筹调度该市各层级170余名纪检监察干部,从评审专家违规评标问题切入,严查严办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从有关线索出发,横向一人涉案、牵连一片、片片相连,一批可疑专家和项目浮出水面;纵向沿上下游,挖出公职人员、代理机构、企业、专家、“黄牛”相互勾连的利益链。如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盘根错节的“腐败网”逐步显现。
极个别基层部门,一把手自身不正,插手项目操控评标结果,对班子成员和干部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相关部门数十名干部涉嫌违纪违法。
截至目前,赤峰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相关涉案人员达700余人,涉及项目标的额44亿余元,120人被立案审查调查。 查办案件两年间,赤峰市纪委监委一方面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边查边改;一方面深挖问题背后制度缺失及监管漏洞,督促相关部门厘清监管职责边界,推动源头治理。
各部门自查自纠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市水利局自查存在相关问题专家35人,问题线索已移交市纪委监委进一步核查。市住建局于今年初完成相关评标专家库656人考核工作,清退159人,暂停24人半年评标资格。此外,制度建设也取得一批成果。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已修订完善回避制度、评审项目分配制度等26项,进一步规范评审行为,压缩人为操作空间。
某旗(县)农牧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统计了3年来节水高标和改造项目招投标情况。其中,2021年5个标段,投标企业34家;2022年14个标段,投标企业99家;2023年7个标段,投标企业达到289家,“参与主体增多,市场活跃度明显提高。” 一家本地招标代理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从事这项工作已有20余年,这次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代理公司,相关从业人员教训深刻,现在招标代理行为规范多了。 赤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吴晓波向记者坦言,多措并举下,明面上的各方利益勾兑问题基本杜绝,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另外,目前的举措对于发现解决可能存在的“明招暗定”以及企业围标串标行为,作用仍然有限。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赤峰市,全国还有多地纪检监察机关对招投标领域问题亮剑,通过办案引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招投标领域系统治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