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浩荡,千里奔腾,进入包头境内,水势渐缓,与赵北长城呈相依并行之势。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是黄河与长城相遇的地方。黄河岸边樯帆林立,长城脚下驼铃悠扬,八方商贾在这里贸易往来,交融共生的多元文化在这里悠远回响。长城黄河在内蒙古五次拥抱,今天从沙尔沁镇出发,感受包头这片土地上的相融相合与勃勃生机。
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大青山主峰莲花山峰直插云霄,山下是肥沃的土默川平原,古老的金长城从大 青山北麓翻越沙尔沁与黄河相遇。距离沙尔沁镇几公里外的南海湿地,是九曲黄河改道后形成的一片湖泊和滩涂草地。早春时节,黄河流凌在这里形成一片蜿蜒壮美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前身是南海子码头,从汉代到民国年间已有2000多年的水运历史。最繁盛的时期,每天过往的船筏达到千余只。百货云集、千舟尽发,让南海子码头名扬天下。清末民初,来自山西祁县的乔家在包头创办复盛公商号,盛极一时。随后大盛魁、元盛魁等商号相继建立,大量商贾云集于此,从事皮毛、药材、茶叶生意,当时的包头成为西北商贸重镇,有了“水旱码头”“塞外通衢”的美誉。
《老包头记忆》作者 高凌云
因为有了黄河,有了码头,经商的东西都可以卖出去,原材料可以运回来,所以包头当时有九行十六社。
同样见证着这里的人们交融共生的还有长城。包头境内有战国赵北长城、固阳秦长城、汉外长城南北线等共5个朝代8条长城,是中国东、西部长城交汇、过渡的节点地段,形制齐备、体系完整,堪称“长城博物馆”。在沙尔沁地区,曾出土了大量西夏时期的铁钱币,都有圆形方孔的形制和铿锵有力的楷书字体。
包头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陈波
铁钱发现了很多,大概有1万多枚。西夏的货币没有用西夏文,而采用了北宋汉式钱币的样式,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各民族都是在这里共同生活。
崔奕 内蒙古台记者
走在包头市东河区的乔家金街,清代晋式建筑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形态各异的驼队群雕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入到了万里茶道的传奇之中,这条街汇聚了茶叶、玉器、古玩等等店铺,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驼铃回荡的晋商文化。
这片占地14万平米的街区,分布着540多家商户。江南的茶香、晋陕的味道、本土的非遗手艺延续着商贸往来的繁荣,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浙江、湖南、福建等地的茶商们也在包头安了家。
福建茶商 黄亚贵
这里比较有文化底蕴,很适合做茶叶生意,很适合居住,生意还挺好。
包头市东河区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万丽
东河区作为历史上的老包头,因商而兴、因商而聚。这里农耕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交汇,多种文明共促共存。
2023年,包头市提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一批优质的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旅游产品正加速涌现。今年3月,全新打造的黄河文化公园开业仅一周就策划了50多项活动。5月,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即将开园迎客。2025年,赵北长城文化展示区也将建成。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如今宜居宜商的现代都市。
包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包头师范学院北疆文化研究院院长 黄海
黄河文化和长城文化不仅滋养了北疆文化,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在北疆文化的滋养下,守望相助、心手相牵,为包头市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从老牛湾、西口古渡、十二连城,到渡口村和沙尔沁,九天的时间里,我们追寻着长城与黄河这两大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内蒙古的五次拥抱,在“城”与“河”交汇的故事中,铺展了一幅幅内蒙古各民族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壮美史篇;感受着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北疆文化的绚烂多姿,凸显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根脉,顺应时代发展,深入讲好黄河故事长城故事,打造北疆文化亮丽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必将为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锻造强大精神纽带,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贡献内蒙古力量、展现内蒙古担当。
来源:奔腾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