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86|回复: 0

包头市翰林院组织著名书画家同贺大福林酒店建店90周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8: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包头市翰林院组织著名书画家同贺大福林酒店建店90周年
    9月1日上午,包头市享有盛誉的翰林院书画院在院长高华先生的组织带领下,组织包头地区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前往非遗传承著名酒店大福林挥毫泼墨,共庆大福林酒店建店90周年和支援包钢建设68周年。
  

  
在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繁华的文化路上,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在周边现代建筑中显得特别显眼,这就是中华老字号大福林饭店的老店所在地。在包头说起老字号品牌,大福林必定榜上有名。这家1934年创立于天津,1956年伴随着支援建设包钢的队伍来到包头的老饭店,已经成为包头人味蕾记忆里难忘的味道,尤其是大福林包子更是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九十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也是一部辉煌的史诗。在这九十年的历程中,大福林的员工们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也见证了行业的变迁。但是,大福林人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创新,为顾客带来更加美味、健康、舒适的用餐体验。
展开大福林90年发展的历史画卷,一桢桢一幅幅都在诉说着大福林的光荣与梦想,沉默与彷徨,奋进与期盼,传承与发扬。犹如一坛陈酿,经过90年的浸淬,散发着独有的醉人的芳香。风雨无阻,砥砺前行走过90年的大福林,与包头市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全国支援包钢建设的火红热潮中,1956年,始创于1934年的天津著名的饭馆大福林,在掌门人李德明的带领下,全店38人收拾行囊,离乡西行,风餐露宿,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包头,支援边疆建设,就此奠定了大福林独特的红色情怀。


    当时的青山区仅有一条不太宽的水泥马路连着市三区,饭店也少得可怜。从天津来的大福林口味好,价格公道,自开业以后,顾客盈门,供不应求。往往是还没开门营业就排起长龙,大家都想着买两斤天津包子改善一下伙食。那个年代能在大福林饭店吃上一顿饭,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过油肉、爆三样、瓦块鱼、贵妃鸡……这些菜品更是当时百姓眼中的美味珍馐。


    20世纪60年代,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大福林开始由单一的饮食种类向多品种、多风味、多特色推进,加工发糕、酥饼、凉粉,摊画儿,还能制作十几种以玉米面为原料的食品,再搭配可口廉价的汤和菜,吸引了不少顾客纷至沓来。那时大福林是青山区最好的饭店,吃在大福林,包钢、一机厂、二机厂等单位的职工,一等发工资,就要来这儿吃一顿。也正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大福林的一食一味让人们对“人间美味”有了更深的感受,也留下了最深刻的大福林记忆。


    1980年,包头市财政拨款,将大福林原有砖木结构的平房,改造扩建成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饭店的餐饮队伍也不断壮大。新店开业,大福林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根据当时顾客的餐饮需求,多次研讨品牌菜和传统菜在本地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创新菜品,葱烧梅花参、一品肉、扒牛肉、河鳗大烤、烧南北、爆双脆、水晶河虾仁、宫爆肉丁……都成为大福林的招牌菜。这些沉淀着文化与记忆的舌尖美味,也在传承人手中代代传递,穿越时光留传下来,并涵养出浓厚的情怀。


    2005,大福林拆除原建筑,在文化路上建起了一座集餐饮、商务、公寓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商业高楼,两年后,近7000平米的大型集餐饮、宴会、住宿于一体的大福林成为当时包头最大的餐饮企业。 近十多年来,大福林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菜品菜式,饭店主营京鲁菜、传统老菜,结合本地家常菜。让包头人津津乐道的大福林肉包子还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营方式上调整经营策略,与时俱进,做大做强,创新经营了大悦城老菜馆等5家分店,呼得木林快餐店一家,并借助互联网的新路径服务新餐民。
   

如今,大福林的地位,不仅仅来自国家认证的“中华老字号”、自治区授予的著名商标、内蒙古老字号,包头市政府颁发的“百年老店”等恢弘的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建店90年来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勇立潮头的勇气;在传承美食文化中,不断不破不立的果敢与变革。因为变中求真,鼎故革新,大福林的每一段发展都是包头餐饮业清晰的脉络见证,正因如此,每一代包头人对大福林的记忆,都有不同的闪亮之处,而就是这颗耀目的闪亮珍珠被那根坚守初心的精神细绳紧紧串联,才形成了今天的完整与炫彩。


    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九十年的历史,自有九十年的凝重。现在,走进位于青山区文化路的大福林总店,仿佛穿梭了岁月的记忆。店内的照片墙上记载了几代大福林人创业和发展,重达百斤的铁烤盘似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在滋滋冒油的铁盘上落满了焦黄酥脆的馅饼,   

     店外是孩童们垂涎欲滴渴盼的面色。店内“福字”尽现眼前,“中国风”、“民国风”、“传统民俗风”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扑面而来,还有时光“隧道”,情景打造让人们回味过去的火红年代,将人文、历史、记忆、情怀有机整合,一切尽显大福林人的情怀所在。欣赏雕梁画栋的崭新门楼,历史的祯祯画面就在眼前。 从黄沙飞天的简陋工棚里、砖木结构的平房里、小二楼、“双子大厦”,再到如今的返璞归真,一切的变化都如白驹过隙。大福林一路走来的岁月光华,离不开几代人的匠心坚守、实干苦干。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大福林员工也一直秉承“工匠精神”,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不懈努力。大福林淳朴真味,地道讲究的菜式,承载着几代包头人的味觉记忆,其技艺以及味道,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早已积淀出一种独特的大福林情结。

    “老字号”代表着城市文化、凝聚着时光味道,这也是老字号品牌的核心要义。大福林在城市建设初期就扎根包头,承载了几代包头人的情怀,至今仍活力十足。近年来,大福林在促进当地餐饮消费提档升级、激活消费潜力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留传统菜品、延续“老菜馆”情怀,持续打响老字号品牌的同时,大福林积极尝试创新经营模式,增加线上销售渠道,并在市区增加网点分布,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发展。



   
90年风雨如磐,不忘初心;90年光辉岁月,砥砺前行。回望来路,大福林90年的餐饮史,是一路风雨中的坚韧坚守,也是匠心和情怀的传承。展望未来,大福林将信心满怀,再创辉煌。





由包头市著名的书画家组成的包头市翰林院院长、原包头市青山区文联主席高华介绍说,包头翰林院建院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初创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人。其中有国家级艺术家100余人,省级200多人,市级近300人,书画爱好者400人。现在,包头翰林院每年参加市里举办的活动达100余场,创作作品千余件,为包头地区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和贡献。

十多年来,包头翰林院风雨兼程,搬过七次家,目前建成占地面积2000多平米的基地,创作活动每天都有近100人参加活动。翰林院还有300平方米的展厅和创作场所,有200平方米的餐厅、住宿和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另有1000多平米的蔬菜种植和鸡羊养殖场地、卫生间设施齐全,集田园休闲、养殖、种植、花卉为一体文化艺术园区。
参加祝贺大福林建店90周年庆典笔会的书画家有:原包头市文化局长、原市人大秘书长,书法家戴炳麟;原包头博物馆长、包头市法治书画院长谭士俊;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包头翰林院副院长冯新国;包头市书协副主席、书法家张东生;齐白石书画院士宝山;内蒙古书协会员侯万千;包头市翰林书画院副院长张浩平。

参加大福林建店90周年笔会的书画家们大都对大福林有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擅长的书法绘画技能,为大福林员工留下了多幅精美的作品。
    据介绍,张东生先生是包头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内蒙书法家协会会员,包头抱云堂艺委会委员,包头政协书画院、阴山书画院院士。张东生先生的书法作品曾获内蒙古职工书画影展一等奖,鹿城杯书法大赛中老年组一等奖,作品收入多种书画作品专集,并被乌兰夫纪念馆收藏。曾为包头市阿尔丁植物园题写园名,为鄂尔多斯烈士纪念塔题写碑文。

    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戴炳麟先生,祖籍宁夏,系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包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包头市政协书画院院士。早期层担任包头市艺术团体领导职务,1983年任包头市文化局副局长时年仅27岁,而后担任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内蒙古包头市博物馆馆长(兼),包头市政府、市人大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包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等职。
    戴炳麟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家教甚严,受其父影响,酷爱书法,先临《张迁》、《石门》,后习《曹余》、《礼器》、《史晨》等字帖,之后,又习现代书法名家刘炳森、麻天佑、张又栋之书风,并从中博采众长,浑其自家,临读各体,近花甲之年,自成一家风格。

    谭士俊先生是研究馆员,原任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包头市音乐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包头市政协书画院院士。从事音乐创作多年,作品曾在中央、省、市级广播电视台播出,多部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书籍发表,并广为艺术表演团体、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乡镇等部门演唱,作品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等省、市级多项奖励。

    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包头翰林院副院长冯新国

    齐白石书画院士宝山  

    包头翰林院副院长张浩平


    侯万钱先生1957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自由职业人,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几十年长期苦练,对真草隶篆以及篆刻尤为擅长,作品多次在书法展览中获奖,被有关部门和书法爱好者收藏。现为包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昆都仑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包头市翰林院副院长,土右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土默川书画院院士。
  



由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包头翰林院副院长冯新国作画的三峰骆驼、经大福林总经理钤保刚题词寓意、戴炳麟题字的作品寓意着当年大福林从天津市支援包钢建设来到草原,不畏艰难困苦在内蒙古边疆扎根再创辉煌,受到大福林员工的交口称赞。


   
   
责任编辑:崔顺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7:16 , Processed in 0.0333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