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丝绸之路上的敖伦苏木古城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都不禁会想到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直到欧洲罗马等地的那条飘逸的丝带。公元一世纪的苍穹下,手持汉节的张骞艰难的行走在凛烈的寒风和苍凉的沙海中,寻求通往西方世界钥匙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在此前后,大汉王朝在河西走廊修建长城。有人说,汉长城除传递烽火、对抗外族以外,其另外一个作用便是守护丝绸之路,为西行的人们提供水源和给养,并指引行进的方向。沿着这条道路,西去东往的人们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与欧洲文明串联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商贸与文明的互通与传播。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人们也几乎在同时发现了海洋的自由与便捷。海上丝绸之路初见端倪,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甚至更为遥远的欧洲往来的另一重要通道。直至明代洪武年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达到了顶点。
其实,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时候,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就已经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往来迁徙的大通道出现在由黄河中游出发,经鄂尔多斯、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最终到达欧洲腹地的茫茫草原上。
据说,世界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如雅利安人东迁、匈奴、嚈哒人等向西迁徙,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只是因为这里纬度更高、气候更加恶劣,距离几大文明中心更为遥远,加上居住的人们多为游牧民族 ,错综复杂而又少有文字记载,被人们的视线时常遗忘。
直到蒙古帝国崛起后,才一度兴盛。西方使节和传教士们来往于这条路上,前往哈拉和林(今蒙古国杭爱省西北),去拜见蒙古大汗。从地图上看去,草原丝绸之路的形状像极了北斗七星的轨迹。
它的东面是一个环状,包括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乌兰察布集宁路古城、丰州古城(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敖伦苏木古城、额济纳旗、北至哈拉和林,经克鲁伦河流域再回到元上都。
而从这个环西北端的哈拉和林向西画出一条近乎直线的道路,经阿尔泰山脉、鄂尔齐斯河流域、向西经乌拉尔河、再经大高加索山脉通往黑海、爱琴海抵达欧洲,完成了一个优美的图形。
包头达茂旗境内的敖伦苏木古城,就是这条草原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站点。位于今达茂旗艾不盖河北岸冲积平原上,元代称赵王城,也叫新城。敖伦苏木蒙古语的意思为许多庙宇,文献记载,这座古城在元代不仅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有风格各异的景教、罗马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教堂和寺院。
汪古部赵王世家崇信景教,基督教在这里占统治地位,但是阿拉海别吉公主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佛教的势力也很大。赵王城不仅是汪古部首领的世居之地,也是元代汪古部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赵王是元帝国赐予当时居住在此地的汪古部首领的封号,阿拉海别吉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金、元时期(1125--1368年),汪古部活动在今大青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其住地北接大漠,东至今集二线,西到乌拉特中旗,南以大青山为界。自称是沙陀李克用的后人,称白达达。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城廓,经济上也由单纯畜牧进入半农半牧,所以也叫“种田白达达”。
汪古一名出现在公元十二世纪。1204年,帮助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完成蒙古各部统一大业,从此汪古部与成吉思汗结为“安达”,成吉思汗将三女儿阿拉海别吉下嫁汪古部的首领阿剌兀思,其子代代为王。
曾受封为北平王、高唐王、鄃王,自公元1309年第四代首领术忽难受封为赵王起,先后共封有八位赵王,并追封六位赵王。因此,敖伦苏木也称为赵王城。阿拉海别吉号“监国公主”,成吉思汗出征中亚时,她留守蒙古本部,主持“军国大政”,“凡征伐斩杀,皆自己出”。
1974年在武川县征集到一方铜印,印近四方形,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叠文,三行十四字,初步辨识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印的正中有畏兀儿蒙文两行,经考证与汉文印文相印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鉴定此印确为元代“监国公主”阿拉海别吉的铜印。整个元代时期,蒙古皇帝的公主下嫁汪古部首领的共有十六位之多,足见汪古部与蒙古大汗黄金家族关系之深。
汪古部的人口,据说在成吉思汗时,有一万军队,那么户口应该超过五千户。到了元文宗(公元1328年)时,有百姓五万零四百口。在固阳、达茂旗、四子王旗的元代村落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铁制农具、铧、耧、锄、铡刀等,铜制日用家具也很普遍。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很发达,可以烧砖、制陶器,甚至还有冶炼钢铁的手工作坊。商业以皮毛、牲畜、肉食及土特产为大宗,输入的有大批茶、瓷器、丝绸、盐。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批汉、唐、宋、金、元时期的货币,说明了这里的繁荣程度。
来到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你仍然可以看到高高的城垣矗立在荒原之中,这里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琉璃瓦残片,石础柱、石碓臼、石磨、石碾等建筑构件和生产工具遗物,还有石龟、汉文和叙利亚文石碑、墓顶石、景教墓石等文化遗物。据说汪古部文化也非常发达,赵王阔里吉思曾在他的私第修筑万卷堂。有一个叫汪惟正的,藏书达两万卷。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各国人员来往很多,流行的语言竟达六种之多。
敖伦苏木还叫新城、德宁路。元朝时,从大都、上都通往岭北行省(今蒙古),设立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道交通干线。木怜道就是通过净州(今四子王旗城卜子村)去往漠北的重要站点。“给驿之路”、“军旅粮储”,官吏升迁、军队调动、诸王贵戚朝会都是走这一条道路。这条驿道上车辆众多,络绎不绝。
元朝末年,红巾军一度占领云内州(今包头东部),汪古部的灭里部落响应起义军攻打赵王府,赵王八都帖木儿逃跑。此后不久,元朝灭亡,赵王世家在汪古部的统治也宣告结束。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城市慢慢褪去了颜色,在风雨的侵蚀中变成了残垣断壁,默默的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