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中日全面战争爆发。 不久,侵华日军沿着平绥铁路(如今的京包铁路)向西挺进。 1937年10月17日,侵华日军进占包头。
1937年10月17日,侵华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进占包头
1937年10月20日,内蒙古包头,日军占领后插满日本国旗的街道
从晚清到民国,老包头凭借着"水旱码头"的交通便利,跃然成为名气远扬的"西北商业重镇"。特别是1923年平绥铁路通车之后,包头成为连接内地与西北的重要节点,商业愈加繁盛,军事价值愈加凸显。
侵华日军进占包头之后,并未乘着胜利,继续向西挺进。日军大本营认为,占据包头,已经足以控扼内蒙高原的中西部地区,向西虽然可以直抵宁夏、甘肃,但是道路崎岖,沿途多为不毛之地,人烟稀少,而且补给困难。不如固守包头,然后抽调兵力进攻更加富裕的中原及江南,以便尽早实现迫使中国全面投降的大东亚战略。
就这样,包头成为了侵华日军重兵驻守的前沿基地。
1937年10月20日,日军航拍的包头城区全景 1937年10月,率先进占包头的是侵华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步兵第26师团川村部,以及伪蒙古军。
1939年1月,侵华日军骑兵集团划归驻蒙军序列,司令部设在包头。这是侵华日军唯一的规模达到了师团级的骑兵部队,下辖骑兵第1旅团、骑兵第4旅团,每个旅团下辖两个骑兵联队及机枪队。满员的骑兵旅团定员为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支、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速射炮4门及战车7辆等武器装备。
当时,骑兵第4旅团已配属华中派遣军第2军,随同集团长小岛吉藏中将调防包头的只有骑兵第1旅团。
包头,是驻蒙军的西部前线与重要基地,派来的骑兵集团自然颇有实力。小岛吉藏指挥的骑兵第1旅团下辖骑兵第13、第14两个联队及机枪队,并有集团直属的骑炮兵联队、战车队、机械化汽车步兵大队、辎重队等。分别驻防包头、萨拉齐、固阳、安北(即大佘太)。
出土于固阳县城的“马魂碑”——侵华日军为其阵亡战马所立碑刻(刘昊征摄影)
骑兵集团驻包期间,曾换过数任司令官,小岛吉藏中将之后,还有马场正郎中将、西原一策中将。
1942年12月,骑兵集团改编为战车第3师团,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区唯一的战车师团,司令部仍驻包头。
战车第3师团(作战代号泷兵团),下辖有第13、第17两个战车队及机动步兵第3 联队、机动炮兵第3联队、速射炮队、师团搜索队、工兵队、辎重队等,属于甲种编制的师团。按照惯例,战车师团可配备中型坦克335辆、小型坦克100辆、各种汽车1272辆、加农炮36门、高射炮12门、野炮4门、速射炮12门、平射炮6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44挺、步骑枪2900支等装备。不过,当时的包头,并无多少战事,战车第3师团是否配齐上述装备,还是一个疑问。
即使如此,比起当年的骑兵集团,战车第3师团真可以算是"鸟枪换炮"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也说明侵华日军速胜中国的计划已经破产,并深陷于泥潭,不得不加强兵力与装备,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战争资源加快消耗。
战车第3师团历任师团长为西原一策中将、山路秀男中将,都曾驻守包头。
当年,阴山小虫也曾是一名"愤青",对军事、对武器有过特别的执迷。所以,行文之中情不自禁地列举了这么许多的枯燥数字,为喜欢包头军事史的读者奉上一份独家资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从1937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世事变迁,岁月侵蚀,老包头还残存着哪些侵华日军的遗迹?
01遗址:侵华日军驻包司令部
这座颇具欧式风情的门廊前侧,树立着一块文物保护碑,碑文刻着:侵华日军驻包司令部址。
碑文下方,附有一段简介:原有三进院落,现仅存此门。仿罗马式建筑。1932年阎锡山创办"绥西屯垦督办公署"设此,同时,阎部王靖国七十师师部、绥西警备司令部亦在此院内。日军侵华期间(1937年—1945年),为日军小岛司令部。
1932年,掌控山西省、绥远省(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军政大权的阎锡山,提出了"寓兵于农、开发西北、巩固边疆"的口号,派遣晋绥军队在绥西地区大力开展屯垦事业。屯垦部队之中,以王靖国第70师为主要力量,因此由其担任督办一职,"绥西屯垦督办公署"设于包头城内。
绥区屯垦督办公署,于1935年耗资5200银元,新建了拥有二百二十间房屋的办事处。院落之内的气派自不必说,单是那座雄伟矗立的门廊,在绥远省内也是屈指可数的。据说,这座门廊,是由王靖国专门请人按照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筑,精心修造的。
绥区屯垦督办办事处合作社支付券之上的公署建筑与包头字样
1937年7月10日,包头沦陷前夕的绥西屯垦督办公署(孙明经摄影)
当侵华日军进占包头之后,“鸠占鹊巢”,堂而皇之地将司令部设立于这座气派的院落。
1939年12月,国民政府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为了配合“冬季攻势”,精心谋划,奇袭重兵驻守的包头城,打得日军蒙头转向,前锋部队一度攻至距离小岛司令部仅有几百米的地方。可惜,由于日军炮火猛烈,加之援军陆续赶来,只得忍痛撤退,未能将小岛吉藏中将活捉或击毙。
2010年6月,绥西屯垦督办公署旧址(日军小岛司令部)列入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02遗址:财神庙戏台
包头战役,历时三天四夜,击毙日军及伪蒙军3000余人,俘虏日伪军数百人,击毁敌人汽车100余辆、坦克3辆,炸毁军火库1座,同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虽然未能攻克包头,但是迫使日军先后派出2万余人增援,并吸引了晋北、察南及华北大部分日军的注意,使其抽调兵力南下的计划无法实行,起到了重大的战略支援作用。傅作义指挥的奇袭包头,战绩远远超出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预料,列为此次冬季攻势的重大成果之一。
战役进行之际,分别由固阳、安北(即大佘太)赶来增援包头的日军,在阴山峡谷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与重创。驻守安北的日军骑兵第14联队的联队长小林一男大佐中弹毙命,驻守固阳的日军骑兵第13联队的联队长小原一明大佐身受重伤,所率骑兵大部分被歼灭。出土于固阳县城的那块"马魂碑",可能就是殁于此役的战马:神盛号、沼城号、关鹿号、北叶号、源西号……
包头战役,中国军队伤亡2000余人,不少连队减员过半,勇士的鲜血浸润了包头土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撤离命令下达时,新31师93团1营机枪班的7名战士,正被敌人围困于财神庙内,无法突围。他们抱定"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决心,拒不投降,登上庙内钟楼,居高临下猛烈射击,杀伤众多日伪军,一直战斗到弹药竭尽,举枪自戕,壮烈殉国。战后,日军感其忠烈,特为这7名英勇的中国战士立碑。
建于清代的财神庙戏台
财神庙戏台的大青砖上,至今仍然留有当年激战的弹孔,密集的枪弹正是从当年财神庙钟楼射出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那些清晰的弹孔,昭示着一个民族不屈的信念!
03大东亚圣战俱乐部
在东河区通顺东街与新中西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幢显得破败的建筑,颇不和谐地映衬于旁边的高楼之下。
乍一看,上面残留着“人民影城”几个字,仿佛是一座早已过气的电影院。其实,它有着鲜为人知的身世。
近几年,在破旧的门前,立起一块崭新的文物保护碑,碑文刻着:包头中山堂。
碑身背面,附有一段简介: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包头时,日本侵略者为自身集会和娱乐,征用民工兴建了这处钢筋水泥结构的综合娱乐场所,定名"大东亚圣战俱乐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改名为"中山纪念堂",场内以放映电影为主,兼演戏剧。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人民电影院"。1950年至1957年间,包头市政府的一些重要会议均在这里举行。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改名为"人民影城"。
这座宽敞高大的两层建筑,无疑是当时的包头城内最气派的大厦,底层16米高,是一个可以容纳千人的电影厅,二层还设有舞厅、酒吧、赌室及特殊包间。
有意思的是,"大东亚圣战俱乐部"的大门对准了西北方向,据说,是让日军时刻牢记驻守在那个方向的傅作义部队。
大厦竣工了,日军的大东亚圣战却逐步走向末路,战败的讯息和战友的噩耗陆续传来。那些日子,只有这座建筑中的灯红酒绿,才能安慰入侵者的孤寂与心寒。
2006年9月,包头中山堂(大东亚圣战俱乐部)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这样的身份,使它得以幸存;这样的身份,也让开发商们敬而远之。
春去秋来,它寂寞枯立,看着身旁的高楼建起,听着对面小学的琅琅书声,渐渐变老。曾有一份提案,希望将它建成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宣传爱国主义。然而,它的体量过于庞大,用来建设一座市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显然有些不太合适。
它,在等着明天;它,或许等不到明天……
04侵华日军驻包兵营 十几年前的冬季,我第一次踏进这座侵华日军驻包兵营,它位于一个校园之内,当时是包头二十中学。
放了寒假的校园,一派寂静。
忽有冷风吹过,兵营屋侧十几株残留的玉米杆飒飒响动,“呜呜”,门窗破败的营房里也隐约传出怪声,空寂的校园笼着几分阴气森森的氛围。
侵华日军驻包兵营(阴山小虫摄于2006年1月)
我定了定神,跨进兵营的旧屋。屋内,距离地面一尺多,整齐的铺着木质板材,大概正是侵华日军就寝的榻榻米吧。当时,距离营房的建筑年代已有六十多年,不知这些寝铺究竟朽坏到了何种程度。我小心翼翼地踏了上去,咦,很结实的感觉,试着走了几步,也没有嘎嘎吱吱的响声。索性放大了胆子,抬脚狠狠地跺了下去。当年,我穿的是新潮而坚实的“军勾”(军用高帮皮鞋),却根本奈何不了这些木板,反倒是我的脚掌从麻到痛。
日本人建造或监造的工程,的确过硬!
2016年冬季,我再访这座侵华日军兵营,营房少了几幢,碉堡也少了几座。校园的名称,也改为包头第二中学。
校园里,立起了崭新的文物保护碑,营房经过了粉刷,屋顶铺上了红色的彩钢板,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阴森氛围。厚实的榻榻米早已不见了踪影,只有壁上的侵华日军部队番号依旧。
侵华日军兵营墙上的部队番号(阴山小虫摄于2016年1月) 2010年6月,这座侵华日军驻包兵营列入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文物保护碑刻着:包头二十中学日军营房旧址。
碑身背面,附有一段简介:位于东河区第二十中学校院内,为日军侵占包头后修建的兵营,建于1938年。兵营建筑平面原呈"王"字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由兵舍、食堂、卫生间等组成,房栋之间有纵式通道连接。现存兵营两栋,其中墙壁上有"2600"编号的营房长80米,宽14米。东西山墙辟门,门宽1.3米。食堂面阔17米,进深60米。红砖水泥勾缝墙,"人"字形屋顶,拱形天花板。在校园东边,校门口、北山顶构筑钢混、砖混结构碉堡3座。营房和碉堡是日本侵华见证。
侵华日军兵营西侧的碉堡(阴山小虫摄于2006年1月)
侵华日军兵营西侧的碉堡(阴山小虫再摄于2016年4月)
05侵华日军水源地与自来水厂遗址 民国时期,包头老城内的居民饮水,或凿井(如官井梁的水井),或舀自沟底(如大仙梁的泉水),讲究些的人家,则去东门之外的转龙藏汲取清澈甘甜的泉水。
阴山山脉蓄集的水源,伏流于地下,至留宝窑子及转龙藏一带,由于岩层裂隙等地质原因,涌出地面,形成大大小小的清泉。有了清泉,就有了绿荫,就有了葱郁田畦、百株桃花,造就了“老包头八景”榜单之上的“龙泉福地(转龙藏)”与“山村胜景(留宝窑子)”。
大和民族,是一个喜欢洁净的民族,不仅饮水讲究品质,连洗浴也比老包头人频繁得多。于是,侵华日军盯上了留宝窑子与转龙藏的清澈水源。 如今,留宝窑子村附近,坐落着一处略显破败的大院,近旁伫立的碉堡,让人不由地猜测起它的身世。
走近门前,那块文物保护碑揭晓了它的来历—— 留宝窑子水源地日军自来水厂旧址。
碑身背面,附有一段简介:位于东河区转龙藏留宝窑子村包头疗养院西北200米。1938年,日本侵略军在水源地建造小型自来水,由配水厂、蓄水池和总水源三部分组成,水厂还建筑有士兵营房和碉堡等附属设施,以加强水源地的警戒与保护。碉堡2座,相距80米,为砖混结构,直壁,半圆顶,直径5米,高2米,留有六个射击孔。水厂旧址,是日本侵华的见证。
从南侧高坡眺望留宝窑子水源地大院
留宝窑子水源地西南侧的碉堡
留宝窑子水源地西北侧的碉堡
留宝窑子水源地日军兵营
留宝窑子水源地贮水深池
留宝窑子水源地东北侧的碉堡
留宝窑子水源地东南侧的碉堡
侵华日军驱使中国劳工,先在留宝窑子修建水源地及贮水池,然后通过管道提升至转龙藏高地,又在转龙藏设立自来水厂,铺设管道自流进入包头城内。
转龙藏自来水厂内部的碉堡
碉堡内部的射击平台
转龙藏自来水厂东南侧的碉堡
碉堡内部的支柱
碉堡内部的射击平台
转龙藏自来水厂东北侧的碉堡
碉堡内部的射击平台 不过是一处水源地及自来水厂,却配置如此数量的碉堡,可见入侵者在占领土地之上,既狂暴,又惶恐。
2010年6月,留宝窑子水源地日军自来水厂旧址列入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6东河公墓碉堡 留宝窑子水源地日军自来水厂旧址的碉堡,修建的很是高大,站在内部观察,从地面到顶部足有两米多高,并且颇为宽敞,以致要垒砌砖柱来支撑。建筑材料是青砖为主,仅在顶部及射击孔使用水泥。
这样庞大的目标,是比较容易被敌方炮火所瞄准并击毁的。然而,驻扎于此的侵华日军有恃无恐,这里距离包头城墙及东门外兵营很近,只要枪声一响,很快就会得到增援。
况且,国民党军队主力驻守在五原一带,鞭长莫及。就算突袭过来,以国民党军队数量有限的火炮,也很难短时间内拨除如此密集的碉堡群。 然而,驻守在远郊的碉堡就是另一种模样了。
在东河公墓附近的土丘之上,伫立着一座侵华日军的碉堡,它主要是用来扼守包头通往固阳的大道。
这座碉堡是用红砖修造,顶部及射击孔所用水泥要比转龙藏自来水厂的要多,并且是半地下式,这样暴露于外的面积就大为减少了。 不知,每当夜幕降临,龟缩在碉堡里的日军,是否感到丝丝凉意?!
07包石铁路及鸡毛窑子车站遗址 日本,是一个矿产资源匮乏的岛国。
当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起来,当数月之内灭亡中国的战略失败,日军大本营开始恐慌,开始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从占领区大肆掠夺各类物质,以支撑其“大东亚圣战”。
石拐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自然被这些入侵者所青睐。
1939年11月,在阴山峡谷之中,一条铁路由包头东站向石拐大发渐渐铺展。这条铁路,主要用来抢夺石拐的煤炭资源,全长43.19公里,计划费用7亿日元。
修筑铁路,工程巨大,需要大量劳工。当时,包头作为"西北商业重镇",人口密集,本应是日军大肆抓捕劳工的好地方。不过,侵华日军将包头视为重要的挺进基地,希望保持某种程度的稳定,多少要有些"中日友好携进"、"大东亚共荣"的气象。因此,修筑铁路的劳工,一部分从高丽(朝鲜)抓捕而来,一部分以"高薪招工"的名义从山西雁北、内蒙丰镇与凉城等地骗来。
包头与石拐的居民侥幸逃脱了劳工恶运,乌金古道附近的松、柏、榆、柳却遭野蛮采伐,做了铁轨枕木、做了矿井支柱。原本郁郁葱葱的大青山,变得光秃秃,不但野狼远遁,就连野兔、野鸡也难觅栖身之处。
那些被日军抓来的面黄肌瘦的朝鲜人,大多圈禁于旧石拐矿警大队的西南角。吃惯了大米的朝鲜人,在这里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发霉的高粱窝头。被抓时天气尚热,只穿着单衣,到这里时天气已冷,却没有任何御寒衣物,只得捡拾那些装过水泥的牛皮纸袋,紧紧地裹在身上。
这些从岛国而来的入侵者们,有着贪婪的心性,有着毒辣的手段,也有着先进的技艺。
他们所设计与督造的建筑坚固耐用,历经风雨侵袭,历经多次的拆、砸、毁,残墙断壁依然倔强挺立。
在这条铁路线的鸡毛窑子段,至今犹存日伪时期的火车站遗址,仿佛就是一个例证。
这条铁路,1940年建成通车,年运输能力为25万吨。 一车又一车的煤炭,经由包头运往各地,支持着侵华日军的野心。
然而,活跃在大青山的国民党游击队、共产党游击队,并不甘心资源流失,屡次袭扰铁路沿线的日军据点。
到了1945年,驻包日军不断被抽调前线,老弱病残的部队已无力防护这条铁路。加之钢铁日益紧缺,遂将全部铁轨拆卸,逐段装车运走。 长长的路基,变得一派狼藉,预示着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
08大发日伪建筑群 大发,是侵华日军掠夺石拐煤炭资源的主要矿区。
随着战争的不断消耗,驻包日军也被屡次征调,司令部长官由战车第3师团(甲种编制)的师团长改为第118师团(丁种编制)下辖步兵第89旅团的旅团长,军阶由中将降为少将,战斗力更是天渊之别。
无奈之下,从包头至大发的铁路通车之际,侵华日军大肆招徕汉奸与顺民,成立了石拐矿警大队等部门,施行"以华制华"的策略。 一时之间,大发街头日伪机关林立,日本顾问趾高气扬,汉奸走狗狐假虎威,一派乌烟瘴气。
大发日伪电报局旧址
大发日伪办公室石窑旧址
大发山头之上的碉堡遗迹
在大发,最为有名的侵华日军遗迹,当属那座有名的大发洋桥。
如今,桥头树立着一块文物保护碑,上面刻着:位于石拐区大发街道办事处,为日伪时期所建。桥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06.6米,桥面宽2.9米。桥栏高0.4米,宽0.2米。桥墩13个,每个周长为7.7米,桥墩间距6.5米。桥保存完好。大发洋桥是日本侵华时期的遗存,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6月,大发洋桥列入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014年9月,大发日伪建筑群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作者简介:阴山小虫,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为了一份初心、一份梦想,竟从医药行业转向文化苦旅。愿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