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76|回复: 4

水孩儿文集《鸢尾集》序:我的故乡在远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 0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她所有的记忆是从那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开始的。
  那是一片无边无尽的废墟,她与祖母伫立于废墟之上,眺望着无数死神与幽灵悄然遁去的那片灰蓝色的天空,真真切切地嗅着死亡的气息,幼小的心灵里体验着无法言传的恐惧……
  举世闻名的唐山大地震。那年,她刚刚两岁。虽然只有两岁,但她记住了。记住了村民的哭天喊地;记住了土地开裂,许多人猝不及防消失在那巨大的裂缝之中;记住了洪水滔天卷走了破碎的房梁、衣物、家什……还有嚎叫的猪羊,以及漂浮于水面上的人的尸体。
  让一个年幼的孩子去目睹去感受这一幕,未免过于残忍。不过,童年的创伤经验或苦难历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恰恰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写的就是这方面的,从夏绿蒂·勃朗特到高尔基还有更多的成名作家,无一例外都曾有过童年的创伤经验。)如果我们想研究水孩儿的作品,就不能不从她的童年时期开始,就不能忽略她在成长过程中所走过的那条弯弯曲曲的道路。
  她的童年,是在用油毡搭起来的防震棚里度过的。
  按理说,她应该是与文学无缘的。贫困与苦难只会造就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并不能将每一个都引领到文学这条路上来。由苦难走向文学,需要一个媒介——读书。
  也许是上天恩惠,把这个媒介赐予了她。
  她所生存的那个小村庄——吴代庄,由于穷困,人们去唐山市里买破烂成风,便成为有名的“破烂村”。与城市有了来往,便能受到文化的惠顾。村民知道她爱读书,便在收破烂时,将书留下来,带回去,给了她。当然,在此之前,爷爷曾经给她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这些名著成为诱因,诱导她一步步走向了文学。
  偶然翻阅了席慕蓉的《无怨的青春》,将她幼稚的梦想掘开了一道口子,让文学的清泉从梦境流淌到了现实,她爱上了诗歌。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哪里——记忆中的那片废墟不是故乡,故乡应该是在一个更美好的地方。在她内心深处,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故乡,却一直找不到。读了席慕蓉的诗,那温情的诗句使她恍然醒悟,一下悟到了情归何处——我的故乡在远方、在田野、在荒漠、在草原……
  后来又读了三毛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三毛,更坚定了她的想法:是的,远方,那片神秘的草原,还有沙漠,那里才是我的故乡。
  女孩子在成长期都会经历这种莫名其妙的感悟,这很正常。但对她来说,不正常的是当别人在梦醒后都会回到现实,而她不,她依然做着白日梦,并且非得要把这白日梦做到底!
  昏暗的油灯下,墙壁上的画里,一位古典妙龄女子复活了,飘飘然走下来,与穷书生秉烛夜读……幻想中,她自己变成了那位穷书生。
  村东面有片坟地。她独自一人跑到坟地里,找那野枣树间的小白狐。小白狐闪现出来,与她对话。走时,它变成了一位含羞少女,第二天,它又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
  偶然走进一个农家小院,却觉得进了大观园,看见了她所熟悉的那些面孔——宝玉、黛玉、宝钗、凤姐、袭人、平儿、紫鹃、妙玉……
  十二岁那年,她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作品。
  至于学校?不好意思,在她记忆储存器里,根本就没有丝毫有关课堂上的记忆。唯一有的记忆,便是因为写《新聊斋》时,没有纸了,发现校长办公室里,每天会撕下一页日历来,她便偷偷溜进校长室,将那页日历捡了来,当稿纸用。后来实在等不及校长撕日历了,她索性撕走了一个月的日历,被校长发现,在全校大会上声称要抓住这个小偷,吓得她不知如何是好,幸亏侠肝义胆的哥哥出面,拍着胸脯说:是我干的……她免除了担惊受怕,从此更加钦佩英雄的哥哥。
  当她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席慕蓉的那本诗集翻成碎纸片时,她犹如受到魔鬼撒旦的诱惑,开始拿起笔来,写,什么都写,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她是想尝试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了文学的才华吗?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全然不知文学为何物的状态下而贸然闯进了文学这片诡异的乐园?总之,她初尝了禁果,尝到了甜头。不到一年的时间发表了几十首诗歌、小说、散文。她一举得到了全国优秀诗人的称号,然后又作为全国最年轻的诗人去参加笔会,那届笔会上可是有赫赫有名的牛汉、刘心武等大诗人、大作家。
  临上车前,她突然哭泣起来。哥哥再次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妹妹的责任,说:别怕,谁要是敢欺负你,有我呢!她摇头。哥哥看着她问:那是激动的?要去北京了,要见大诗人大作家了?她还是摇头。哥哥实在无法理解她为啥要哭。她拉着哥哥的手哭泣着说:北京太远啦,我怕我去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呀!
  从那些往事中,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水孩儿是怎么样从文学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过来的。至于后来,她虽然也走过弯路,但基本上都是幸运的。二十岁时,就开始一部接一部地写畅销书;二十六岁时,因为一部电视剧《家长里短》而走红,《中国妇女报》用了半个版面来介绍她,另外半个版面介绍当时红极一时的歌手梁静茹。她得到了一笔可观的稿酬,但她却将这笔稿酬大部分送给了家乡的乡亲们,资助了十几个贫困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到现在那十几个孩子还一直叫她“妈妈”。
  从此她成了家乡的传奇人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意识到自己不能总是写那些所谓的“畅销书”了。她要“写我心中所想,写我心尖上的人和事。读百家书长大的我,开始用最简单的笔触写百家的故事。”
  于是,她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一种她自己所选择所认可的生活。
  她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她的故乡——草原!
  包头,黄河边。
  她在这里经历了她人生最为丰富的一段生活,也在这里收获了创作的累累果实。
  自从来到包头后,水孩儿化名小魔女,开始给书画家写评论,她先后出版了文集《妹妹,你是一滴纯净水》《那段梦里花开的日子》《魔幻小狼窝》,并在《包头日报》开辟专栏《宋庄印象》,在《中国当代CEO》杂志及《中华艺术家》开辟文学、评论专栏。2015年她的长篇小说《那段梦里花开的日子》再版预售3000册,在包头引起轰动,有30余人不约而同地为其撰写读后感,她因此成立了最美书友会,并将读书热潮推向全国,在包头各旗县区及北京、天津等地成立了多个分会。
  近年来,她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发行。但她没有丝毫的满足,依然拼命地写啊写啊。2016年在冯骥才先生的鼓励下,《那段梦里花开的日子》三版,并出版散文集《一朵云》。同年获得包头首届互联网风云人物称号,最美书友会在全国书博会期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读书会第一名。2017年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书香家庭称号,最美书友会获得中国文化报包头读者俱乐部颁发的优秀读书会称号及包头市优秀公益组织。
  如此叙述一番,基本上应该能看出水孩儿是个什么样的奇女子了罢?
  一年前,我与水孩儿并不相识。数月前,赴包头,在朋友的酒宴上见到了她。吸引我的倒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酒量!她的豪饮“震慑”住了我们所有的人。一杯接一杯酒下肚,她依然口齿清利,纹丝不乱,没有丝毫的醉态,而那份热情却更加炽热。我是从锡林郭勒草原出来的,在我们那儿,有一句这样的话:看一个人是不是可交,首先得看他(或者她)喝酒表现的如何。也就是说,从一个人的酒品上,可以窥见其人品。我对这种说法虽然半信半疑,但遇到豪爽的酒友,还是相信这个判断的。
  就这样,与水孩儿认识了。之后,朋友们在呼和浩特相聚。那时她在北京的宋庄,一个微信,她便欣然而来。她把她的书赠送于我,我开始抽空读她的书。我开始了解她,听她讲,听她说,并于那字里行间,得知了有关她的许多事情。因要给她正准备出版的又一部文集《鸢尾集》写序,我便认真地读了她的这部作品。读毕,觉得若要谈她的作品,须得从她的经历开始谈起,不然的话,就无法理解她文章中的那一份情感。这份情感,我理解为“寻求故乡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但诗人们追寻的却是自己精神上的故乡。在这方面,水孩儿可能更加突出。在她的所有的文章里,我都能感觉到她的那种“追寻”的情结。她的故乡是唐山吴代庄,但她却认定故乡在另外一个地方。那地方也许是草原,也许是沙漠,也许是古朴的黄河边。这些年来她无疑是按着心灵的渴望在寻找着自己理想的家园,从而一步步爬向文学创作的峰巅。倘若我们按着她的这种心理轨迹去解读她的作品,就更容易找到解读的突破口。
  《鸢尾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艺术评论;第二部分是画家、艺术家专访、特写;第三部分是读书札记。
  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帮读者读懂作家、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文集,同时,作者也把她的读书体会、心得告诉了读者,使我们在解读一部作品时,能找到一把适合的钥匙。
  我比较喜欢这部文集的语言特点:它亲切而随意,那些随手拈来的细节却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细节将那些画家艺术家写活了,他们好像就站立在读者面前。
  不装,不做作,不卖弄,叙述自然,清新、朴实,透露出小魔本色。如这一句:“这个坏老头,真是坏得迷人、坏得可爱。”将人物一下子就盘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萧红的那一篇,还有就是写三毛的。
  “许多认识不认识我的人都叫我三毛,我知道,我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和追求,同样的文字里有我们漂泊的灵魂。”
  是的,这一点,从见到她的时候,就感觉到了。
  她爱三毛,写三毛,不是全盘肯定,而是有一定的保留。她说:“《送你一匹马》我是真的读不下去的。这个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语无伦次、神经错乱的三毛。”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想水孩儿之所以挑三毛的毛病,是因为她对三毛爱得太深了,甚至于不能容纳她有一点儿的毛病。
  我也喜欢的是这一段文字:“那日,收到三毛全集,我粗暴的将三毛全集11册的书腰扯下来扔到垃圾桶里,好似解开了束缚三毛的枷锁。没有读完她的全部,她却鲜活的站在我的面前,是不胜负荷的她,痛苦,扭曲,挣扎,歇斯底里……唯有在撒哈拉的她才是她吧?之前是二毛,之后是四毛。后来她所谓的千山万水走遍、讲学等等是四毛带着三毛的枷锁在努力的做。而她与荷西之间的感情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神话。而当终于不堪重负选择了燃烧的那一刻,她的灵魂飞扬,她成就了三毛。”
  将三毛分身,之前是二毛,之后是四毛,或者还有五毛、六毛、一毛,这是水孩儿的独创,其实是她真的读懂了三毛,将一个人格分裂的三毛给清晰以分出了几个身段,大家所看到是一个复杂的、无法理解的三毛,而水孩儿却将三毛的三个身段分离出来,这样,我们就更加能清晰地认清三毛这个复合体了。这才正确地诠释了人,尤其是作为作家艺术家的人,不是简单的一撇一划的那个人,而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内在情感与性格都异常丰富的人。
  “三毛终还是走了,人生一世,对她来说不过是一个又一个二十四小时的叠加,在这样宝贵的光阴里,她明白自己的选择。在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她脱开了枷锁,成为了三毛。永远的三毛。”
  这是对三毛最为中肯的也是最深刻的评价。也许我接触的评论三毛的文章比较少吧,这种新颖独到的评价,在其他的评论者那里我还不曾见到过。
  “三毛,感谢在最美的年纪遇到你,让我拥有了我的诗与远方。人都说我像你,但是我努力不活成你。放下枷锁,依心而行,不求来世,活好今生。”
  能这样看得开,崇拜一个人又努力不去做她,这便是洒脱,便是悟到了某些真谛!
  再来看她对萧红的理解——
  “对爱,她有着非常人的渴求,她如飞蛾,哪怕看到一点点的暖,都会义无反顾。但是,没有人能够给与她完美的爱情,包括萧军。她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只能笨拙地将那些伤痛一一细数而不晓得如何挣脱。”
  这也是我看到的对萧红最准确的评价。
  “但是,当时萧军把她送到医院的时候,是没有一分钱,是强行住进医院的。那么多的大人都饿死了,成千上万的孩子都饿死了,那么这个孩子,如果萧红不送人,这个孩子的结局很可能就是死。所以,对于萧红我是能够理解的。再有呢,萧红把孩子送人,也是为了能够毫无挂碍的和萧军在一起。她不是少女了,但是萧红的心中一直住着个少女。 ”
  看到这一段时,悲从心来。水孩儿深深地同情着萧红,只有与萧红碰撞并且融合成为一体,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在转述了萧红的那几首伤感之极的绝唱诗之后,水孩儿这样写道:“萧红的天空是很低的,她所有的不幸皆因为她是个女人。但是萧红又是生着翅膀的,她要飞,她要飞的高飞的远。所以尽管她深爱着萧军,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分手。”
  看到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心痛,唯有唏嘘而已。
  “读完了萧红全集,我看到的是一个女子顽强的生命力。她和三毛截然相反。三毛是一心求死。萧红呢,是一心求生。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萧红的天真、纯真及率真。这正是那个在祖父的后花园里自由成长着的萧红。”
  将两位作家对比,更容易分析出二者的异同,也更容易将她们分析得入木三分。说实话,我对这两位名声赫赫的女作家并不是特别的喜爱,读她们的作品也读的少之又少,若让我来评论她们,恐怕根本无话可说。但我读了水孩儿的文章之后,却对这两位女作家有了一些了解,然后便有了深厚的兴趣,也产生了读她们作品的欲望。突然间,我觉察到:原来,中了水孩儿的圈套——她所有文字的目的,便是布下一个圈套,引诱着读者上钩!这时心里面忍不住骂一声:好狡猾的家伙啊!
  还有一些关于宋庄的话题。
  宋庄在这个冬天发生了许多变故,自从大兴一把大火之后,宋庄似乎注定要被历史了。尽管那里居住着的并非“低端人口”。
  从前,我只听说北京有个宋庄,聚集了一帮画家艺术家。但究竟是哪些画家在那儿居住并创作,他们的状态如何,他们又有哪些喜怒哀乐?对此我一无所知。我只有去过宋庄一次,那是为了看一尊雕塑而独自开车去的。只是觉得离市区很远。但到了宋庄,却发现那街道上异常干净,布局简单明快。的确颇具艺术村落的味道。所接触的人也都非常有艺术气质。后来我们一位锡盟出来的画家也在宋庄,他的马画得极出色。我一直心中惦记着去宋庄去看他的画儿,可是由于忙,一直没有去,心里便种下了一颗遗憾的种子。
  但这本书,犹如一个导游带领着你去宋庄转了一大圈,让你结识了许许多多画家朋友。他们的坦诚、他们的热情都令人感动。倘若不是对他们有非常的熟悉和了解,是不可能如此传神地将他们的音容笑貌传递于字里行间的。
  “ 我这才知道,画,是有灵魂的,尤其写意画,不是看它像不像,而是看它是否有灵魂在里面,写意,书写的就是意境啊。”
  找出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里的“魂儿”,正是作者所致力的目标。我们从她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这对于她是一件多么有趣儿的事情,她孜孜不倦地从每一位画家的作品以及其本身挖掘并探求着。直到这“魂儿”被她挖得凸现出来她才作罢。
  “ 有灵性、有悟性、有内涵的画家,她的作品一定也是圆润、丰满、带着灵气的。”
  文章中,诗一样的语言比比皆是:“ 翅膀断了,杨馨用心飞翔。”;“他就是一颗艺术的草籽。不管他到哪里,只要春风吹过,到处都会是山花烂漫。”;“画家死了;诗人死了;哲人死了;猎人死了,俏丽的腊梅却又绽放了。谁能锁住它的清香呢?”;“被遗弃了从不沮丧,只要不拒绝岩缝中的一撮泥土,便扎下生活的根,只要有一块卧牛之地,便织出春的一角。”
  “他驾驭着灵魂的烈马在孤独的荒原上奔驰”——其实这是她对自己对自己创作最形象的描绘。
  精炼的语言,将画家的艺术风格用寥寥数语便完整道出。
  “传神,一直是他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师外造化,中得心源,则成了他的原则。他笔下的雪竹,黑白相继。墨者,神秘莫测,视之则玄妙无穷;白者,严整肃穆,察之则深奥不尽。黑白之间,万物尽藏其中。”
  使用通感,来展示画家的作品:“他的画是有声音的,看他的画你会听到月下竹叶沙沙声,窗外小鸟喳喳声,鸟儿掠过惊簌声,雪落竹下簇簇声。他的画是有声音的,看他的画你会听到月下竹叶沙沙声,窗外小鸟喳喳声,鸟儿掠过惊簌声,雪落竹下簇簇声……”
  宋庄,你的名字不会消失,因为这些文字,会有许多人记住你的。
  第三部分中,我喜欢的是这一篇:《走近“没眼人”》
  开篇就很吸引人,几乎是一篇小说的开篇:“传说在二战期间,在西部太行山深处,有过一支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所有的人全是瞎子。但太行人不管这些人叫瞎子,叫没眼人。”
  盲人是生活在一个黑暗世界的不幸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对于正常人来说是陌生的,也是神秘的。好奇心被逗引起来,接着往下看罢——
  “这本书是亚妮用1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拍摄,讲述了山里11位没眼人的故事。
  “亚妮,曾是浙江卫视的当家花旦,获得过“金话筒”奖和全国“十佳”主持人称号……从屏幕上消失了10年之后,亚妮带着一本讲述山西左权盲艺人生活的书《没眼人》重新出现在大众眼前。为了把“没眼人”的故事讲出来,十年间,亚妮抵押、变卖了房产,负债累累,甚至经历了和家人的生离死别……”
  原来这是一篇评论亚妮《没眼人》的文章。这篇评论与众不同在于不是直接点评这部书,而是讲故事,把书中的故事用她独特的语言再转叙一遍,让你从中窥见此书之高妙之处。
  《走近“没眼人”》是一首凄美的诗,是一首苍凉的歌,虽然它本身是一篇评论,但它写得更像小说,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被人物的命运牵着走——念念、程亮、亮天、七天、补亮、喇叭、旺香……那一个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一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当初读之,不以为然,以为是曹翁的矫情之吟,读罢《鸢尾集》我懂得了,小魔女为何要给自己取“水孩儿”这样一个笔名了。
  她将酒当水,饮入,为真情;她将水当墨,喷出,为美文。
  水孩儿说:“我一直相信,只要有梦,枯草也会绽放美丽的花朵,它就开在你我的心里。”
  我知道她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追寻故乡,还得继续不停地走下去……
  2017年12月于北京
10990496_096808.jpg


 路远,原名杜远,著名作家、编剧。
  1957年生于察哈尔一个小县城。曾在锡盟文工团当学员,运输公司当工人,民族歌舞团创编室任创作员,教育学院当教师,《草原》文学月刊编辑部任小说编辑。1996年在内蒙古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现担任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兼中国传媒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职称:国家一级创作。
  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萌芽奖、草原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飞天奖、华表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荣获索龙嘎奖。
  小说代表作有《红狼毒》《布里亚特女裁缝》《莜麦地》《神汉》《乐园》《青盐垛》《在马贩子的宿营地》,影视文学作品有《鄂尔多斯风暴》《静静的白桦林》《红墨坊》《京华烟云》《快嘴李翠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珠拉的故事》《女检察官》等。

201712月于北京

  文/路 远

发表于 2019-10-1 12:5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寻寻女作家大作拜读!
发表于 2022-5-18 13:2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追寻故乡,还得继续不停地走下去……大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8:50 , Processed in 0.0348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