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01 城市为谁而建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有篇文章,《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把城市建设得人嫌鬼厌》。
文中我们看到的图景是: ▲ 不想让人走的路 ▲ 报刊亭在最不该出现的地方屹立 ▲ 难行的人行道 ▲ 锋利的广告铁杆 ▲ 搞不清楚台阶的广场 ▲ 频频崴脚的健身器 ▲ 公园中对小朋友不友好的剑麻 有一本书,叫《中国人的性格》,是百年以前一位美国牧师写的。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说,中国人漠视舒适与方便。 这句话让人不禁去想,我们的城市是为谁建设?
02 把道路交付给谁? 在北京走路很受罪。即使不考虑雾霾和寒风,也远远算不上“步行友好”。街道宽敞气派,却疏离冰冷;机动车和自行车挤占步行空间是常有的事;更别提双向八车道却只有15秒的红绿灯了。人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少。 当城市不对行人友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骂北京。因为北京从规划上就不太欢迎走路的人,宽马路一直是街道设计的重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交通规划,方案重心放在了缓解拥堵上,新辟的交通干道总是粗暴地穿越城市中央,宽大的街道和车流实在不适宜散步。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孝聪认为,城市的生活气息就在这动辄百米宽的大道中消失,即使再怎么想要提高“人气”、修建仿古的铺面商区,画面也十分违和。 ▲ 张自忠路 这种只考虑汽车、不考虑行人的规划,始于美国战后。二战前,美国的城市也曾有亲切、适合散步的街道,然而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下,城市规划路线全面向汽车转移,行人逐渐被规划抛弃。 来自汽车工业的游说集团甚至推动地方政府拆掉城铁和电车线路,以便拓宽街道,推动汽车占领城市。 没有“人气”的规划,在二三十年之后逐渐开始显现出它的后遗症。人们不再频频出门在生活范围内行走,并感到孤独、人气丧失、生活静止。并且,"步行不友好"地区,与肥胖几率正相关。 我在恶补城市规划的时候,大约记得柯布希耶的明日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有一个城市是个例子:巴西利亚。 它大概是第一个践行这种乌托邦理想的城市,整个城市在高原上像大鹏展翅一样崛起,中央的三权广场气派宽阔,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术区被井然有序地分开,用宽阔的快速马路连接起来。 这样的规划看起来合理,却对行人非常不友好。没有树荫和咖啡店的广场鲜有人光顾,缺乏“人气”的街道在工作时间之外简直死气沉沉,而没有车的人只能被困在原地。 ▲ 柯布西耶”光明城市“style的巴西利亚 我们的城市规模在过去二十年急剧扩大,但平均密度却降低了一半,带大门的封闭小区逐渐成为主流,开放、便于行走的街道比例变少了。越来越气派的小区、越来越私密的生活,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静止。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城市居民的运动量急剧下降,2006年居民的运动量比1991年减少了接近三分之一,消耗的热量降低了200大卡之多。大家都变宅了——虽然我们大多认为,网游手游才是第一祸首。
一个人的生活,和一条街的生活,远远不止规划师眼里的统计数字和点线面。建造一个“行人友好”的城市,最重要的是改变“视角”——从俯视,到平视。 一个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太上帝视角。不能过于注重管理视角而缺失服务视角。城市最终是与人相互渗透的。 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活力的街区,一条条人们爱逛爱走的街道,联结起一座座孤岛。今天,我们称其为”社会生活“,明天,它们可能是我们仅有的真实世界。 行人的视角重要的,不能与人为敌。人不能丧失“走在路上”的滋味。 03 建造城市顽固至今 “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
——简·雅各布斯。 一本好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写的,作者有着非常明确的观点—— 在早期的规划理论和实践中,规划概念中的变数,如人口、用地规模,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开敞空间等,往往被认为是简单的、又相互关联的简单的变数,被置于一种封闭的、静态的体系中。 在20世纪,城市规划理论开始汲取统计、概率理论这些新思想,一不小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城市问题就是无序复杂性问题,只有通过纯粹的统计分析才能理解城市。有了这种认识和概率统计方法,也就有了可能对城市进行的声势浩大的调查,也就有了很多可以炫耀的统计数据和各种图表。 如柯布西耶所言:“人类的幸福已经存在于数字、数学、经过计算的设计和规划等术语中,从这些术语中已经可以看到城市”。此外,从统计方面勾画出城市规划图也就有了可能,而人们往往对这种图还深信不疑。这也恰恰是我们许多人在今天乐此不疲正从事的工作。 作者用了一个故事,形容人性的顽固——她的一个朋友到了18岁,仍然相信她是从母亲肚脐眼里出来的。以后,不管她听到什么,她都用这个想法加以修正。而且,她的知识越多,她就愈发用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自圆其说。这时,她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是惊人的。当她对肚脐眼的本质和使用的误解消除以后,她的许多误解才得到纠正,并成为了一位生物学老师。 而对待城市,我们的顽固在于——遥远的俯瞰。俯瞰,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而只看得见远远比人要宏大得多的城市片区。 城市,本来是自然之外、人类的“第二自然”,当其的服务对象不是“人”的时候,也就被当作“自然”的对立面、甚至“替代自然”而存在了。作为自然的对立面的城市,孕育着——因科技发展而僵化的信条、基因与种族主义的土壤、精密运行的独裁与诈欺。 04 城市的一万个槽点 我的电脑里,记录着某人近二十年前对城市的一个吐槽,其说城市——
城市,在今天绝对不是一个美丽的名字。 这是一个不断变动背景的城市; 这是一个信息污染的城市; 这是一个由唾液、口水、血水、汗水、泪水组成的城市; 这是一个由穷凶极恶和贪得无厌的人形成的城市; 这是一个黑道、红道、白道三路高手云集的城市; 这是一个身份混杂,穷人变富人,富人变外国人的城市; 这是一个有人偷笑、有人哭泣的城市; 这是一个胃口大得惊人,消化能力极强的城市; 这是一个自行车变摩托车,摩托车变汽车,汽车恨不得长出翅膀飞上天空的城市; 这是一个正在孕育,没有拉开金色帷幕的剧场。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无奈、少数人无赖的城市; 这是一个功能紊乱、结构失调、色彩混杂的城市; 这是一个负责任负得让你盖上百颗公章,让你抱着一尺厚的文件不知找谁诉说的城市; 这是一个人们热衷于染发、染眉、隆胸、隆鼻的城市; 这是一个不需要太多布料的、半裸的城市; 这是一个政治标语、商业标语同时展现的城市; 这是一个香港牧羊人、台湾牧羊人、美国牧羊人赶着集装箱放牧的城市; 这是一个装孙子、装爷爷、装王八蛋的城市; 这是一个英雄莫问出处,好汉不提当年勇的城市; 这是一个经历多次政治、文化、经济运动,麻木而又清醒的城市; 这是一个五步蛇、穿山甲、王八、野鸡、野鸭都能卖到好价钱的城市; 这是一个将财神、关公、观音、比尔• 盖茨与毛主席一起供奉的城市; 这是一个死后墓地和生前豪宅一样豪华的城市; 这是一个名医满天飞、假药满街跑的城市; 这是一个让人麻醉的互联网上的城市; 这是一个丑陋、美丽而又让人挣钱买户口挤进来的城市; 这是一个臭水最多,沟无虾、河无鱼的城市; 这是一个谁都登台演讲,而又谁都讲不清楚的城市; 这是一个宏观冷漠、微观热情的城市; 这是一个法官和律师睡一张床的城市; 这是一个为喂了激素,天天在长高、长胖的城市; 这是一个记不住旧街道,又公布新街道的城市。 ——只是今天,大家不会觉得离开城市才是遭罪了。
这份二十年前吐的槽,是城市内里的样子。 用极端现代主义所包装出来的城市,是一个标准化的样子。 是一个去异质性的、千篇一律的、令人乏味的、抽象的城市。
而你拆不拆包装,人混合出来味道就在那里。吐槽的人吐的是”人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