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45|回复: 2

【古墙、古城、古道】古墙篇:草原上两条优美的历史弧线——达茂汉长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8 1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浩瀚的达茂草原上绵延着两条平行的古墙,由东南向西北延伸,时隐时现,断续相连,犹如两条优美的弧线装点着苍茫的草原。这些古墙所经过的村落,有的称之为“边墙壕”,有的称之为“城 ”,这些地名都源于这两条古墙,这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使我顿生敬意。

  这两条优美的弧线,是两条历史的古墙,是西汉王朝的北部边疆,也是汉帝国最早以权力的意志将中原文明输入到草原深处以至大漠的象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西汉长城,一条称“汉外长城南线”,一条称“汉外长城北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包头的人们从达茂草原往返,常常经过它的身旁,或者从它满是沧桑的身躯碾压而过,我们似乎忘记了它的存在,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忽视了它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的波澜壮阔。我数年行走在这两条古墙周围,在茫茫的草原上追寻这两条历史古墙的前世今生。

  汉长城包括西汉长城和东汉长城。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初,西汉王朝实行“承秦制”,在防御方面很大程度上延续秦王朝的方针,修缮了战国赵长城、燕长城和秦始皇长城,用作边塞防守。

微信图片_20190708104143.png
  探访汉长城

       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对匈奴策略由防守变为进攻,积极开疆拓土,开始在新的疆域修筑汉塞。主要新筑了西北地区的河西长城和蒙古高原地区的外线长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和结构完整、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

  汉长城东起朝鲜中北部,中经阴山和河西走廊,西达新疆库尔勒,北至蒙古国境内,浩浩荡荡绵长万公里。武帝后期由于汉王朝与西域诸国关系缓和,以及东汉经济实力的局限等因素,再较少修筑新的长城。

  长城研究专家将汉长城分为三段:东段是指从内蒙古商都以东至辽东半岛之间的长城;中段指内蒙古商都以西至额济纳旗之间的汉长城;西段是指从额济纳旗苏古诺尔湖畔起到达新疆罗布泊以及继续绵延西行没有城墙的烽燧。

  修筑在蒙古高原上的汉外长城实际上是两道平行的长城,为南北两线。北线从武川县与达茂旗接壤处起,经达茂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进入蒙古国南戈壁省,再转向南,复入内蒙古,至额济纳旗苏古诺尔湖东北,与西段长城相连。南线从武川县经固阳县、达茂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进入蒙古国南戈壁省。

  包头境内汉长城从东南向西北并列绵延,南线长约 150 公里,北线长约 140 公里,两条长城相间垂直直线距离 30~45 公里。

  汉长城北线全由沙土构成。南线有夯土、沙土或石块构筑。笔者认为在包头市境内的汉长城保存较好的是达茂明安镇朱日海段,这段长城为石头砌墙,中间用沙土填充,宽约 6 米,残高一米。我行走该段长城时虽是夏日,但风厉如秋,长城横卧,静默戍守着苍茫的草原,我轻轻地从它身边走过,抚摩它沧桑的容颜,思绪万千。

  汉长城沿线每隔 1.5 公里便筑有一座烽燧。在达茂境内发现了 7座保存较好的烽燧,均位于明安镇长城段。

  障城是长城军事体系中重要的工事,修筑在险要的位置,约每隔 5公里修建一座,这些障城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如鸡鹿塞、高阙塞、五原塞等。

  包头境内的汉长城北线建有 3 座障城,在长城内侧与长城相距 3公里,分别是丹山障城、苏木图障城、巴音敖包障城。其中位于白云矿区北端的苏木图障城和位于达茂百灵庙镇西南 2 公里的丹山障城,地势险要,雄伟壮观,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现可作为旅游景观开发。

  南线长城有 2 座较大的障城,分别是位于达茂明安镇的白生障城、朱日海障城。在包白公路 点力素收费站北公路西侧,有一称“ 点力素”的古城,市文物管理处定位为北魏古城,从其地理位置、与长城关系及地表遗址分析,我分析这是一座汉长城南线障城,北魏时延用。

  蒙古高原汉长城,包括包头境内的汉长城为汉武帝时期派光禄勋徐自为所筑,因此也称汉光禄塞。《汉书•武帝本纪》: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五月,遣因 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 年),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xu),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 《汉书•匈奴传》: “汉使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在茫茫草原上,这两条长城遗迹曾为阴山后通往新疆商路上的坐标。

  汉长城是一个集预警系统、驻军系统、屯田系统、后勤保障系统、邮传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然而由于其防御对象—— — 匈奴骑兵超强的机动性、灵活性,汉长城防御体系中预警系统的作用骤然上升,因为尽早发现匈奴人之动向,并做好防御准备是减少损失的最佳方法。

微信图片_20190708104151.png

  候望,即侦察、放哨,是预警的重要手段,所以汉长城的预警系统也称为候望系统。预警系统能及时、准确地将进犯之敌情传递到边郡决策者手中,为采取有效的军事行动提供正确依据。汉长城的候望系统在整个汉代边防体系中起过重要作用,就连匈奴人也因为汉朝“候望精明”而不敢近塞。

  行走在茫茫达茂草原的两条古墙间,我的疑问颇多。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汉帝国为什么要在这苍凉草原上动用巨大人力、物力修建长城?既无堑可依,也无后勤保障之便;这条在汉帝国看来非常重要的长城边塞为什么要起始于达茂这片草原?汉帝国的政治军事家们是有过慎重的战略考量,还是随意而为?汉帝国为什么要修筑两条平行的长城?是先修的北线还是先修的南线,还是两条长城同时修筑的呢?

  在光禄勋徐自为修筑长城之前,汉帝国已在达茂草原上修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受降城,现在称新忽热古城,这座城池孤悬并突挺在大漠前沿,草原深处。这座城池尽管只是一个深入戈壁的据点,并不具有直接的攻击力,也无法阻挡匈奴人南下。但被匈奴视为南下线路上的一个楔子,使匈奴人如鲠在喉。这意味着,匈奴人从戈壁南下时,汉军都有可能得到充足的预警时间。另一方面,匈奴帝国的统治者也意识到再继续困守于漠北,这个游牧帝国就将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因此,在公元前 102 年秋,匈奴完成权力交接后,阴山一线的云中、定襄、五原、朔方诸郡,再一次拉响了战争的警报。匈奴人在这一拨秋季攻势中,除抢夺大量的物资以外,还杀掠了数千人。面对急于复仇的匈奴人,汉帝国也意识到匈奴人已经不甘于困守漠北了。汉武帝开始谋划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件:修筑外长城。

  在阴山一线,汉帝国已有 4 条防线所倚仗,一是黄河天堑,二是阴山横亘,三是修复利用阴山南麓的赵长城,四是修复利用绵延在阴山北麓的秦长城。这些从赵、秦帝国那里所继承的长城防御体系和天然屏障,有效地增强了汉帝国的防御力。然而这样的防线,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将漠南草原变成了“塞外之地”或者是一块“飞地”,放手交给了游牧民族。这片横亘于阴山之北的草原,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匈奴人南下的跳板。

  理论上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修筑新的长城防线,将漠南草原也变成“内地”。这样的话,刚刚走出戈壁的匈奴人,在得不到充足水草补给的时候,就会遇到汉军的强力抵抗。即使他们能够突破这道防线,内长城防线也有充足的预警时间了,而且突围至内长城的匈奴人,还会被外长城的守军抄后路。

  从技术上看,这种想法无疑是十分疯狂的。因为为了节约资源、增强防御力,城防体系总是会依山傍水而建。在草原地带,修筑如此壮观的长城防线,不论成本如何,单就防线本身的防御力来看,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然而,汉外长城终究还是修筑了。公元前 102 年初,也就是儿单于病亡,匈奴人又一次大举南下的那一年,汉帝国开始了这项伟大工程。由于负责修筑汉外长城的官员是光禄勋徐自为,因此这条新防线也被称之为“光禄塞”。史书记载还有“光禄城”,应该是徐自为修“光禄塞”的总指挥部,其位置我分析是位于固阳的梅令山古城。

  从地缘位置上看,光禄塞所保护的就是“朔方”、 “五原”两郡。但从深层次看这是汉帝国都城长安的第一道国防线。显然帝国的政治家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增加防御的层次,帝国修筑了两道长城,成为阴山黄河屏障的“双保险”,再加原来的四条防线,在阴山及北疆草原形成坚固的六条防线。由此可以看出,达茂这片草原在地域上对于汉帝国和匈奴帝国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以农为本的中原王朝来说,能够在草原之地修筑长城体系,是需要多么大的魄力。从这一点来说,光禄塞的修筑,是空前绝后了。

  但在匈奴人看来,这是一个极端变态的防御工事,彻底阻绝匈奴渗透漠南的可能性。对此,匈奴人自然是无法容忍的。为此,在光禄塞开始修筑的当年,也就是匈奴人大举入寇汉境的公元前 102 年秋,刚刚劫掠完汉朝边郡的匈奴人,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很快带着战利品回到草原之上,而是尽可能的在回撤的同时,破坏汉帝国刚刚修筑的外长城防线。

  很显然,在匈奴人的这次秋季攻势展开时,光禄塞并未完全修筑好,也未能有效阻挡匈奴人的南下。而在后来的历史中,匈奴人只要有机会再次南下突破防线,都一定不会忘记对它进行一番破坏。然而,我们并不怀疑光禄塞及汉帝国全新修筑的“外长城”,在汉匈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草原之上修筑长城,技术上的难度就是无险可依。修筑复线,也就是不要把希望仅仅寄托在一道边墙上。事实上这种复线、网络化的防御理念,也贯穿于其他不同时期的长城中。如在固阳秦长城西段有一段也是复线,在达茂金长城、达茂北魏长城均采用复线修筑。

  也就是说,长城从来不能被仅仅理解为一道连续的墙,一道能够将游牧民族完全抵挡在外面的墙。真正让匈奴人感到头疼的,是遍布于长城沿线的戍堡、烽火台。通过烽火这种通讯形式,游牧民族前来侵袭的消息甚至具体情况,能够很快传至后方,使得防御者有充足的预警时间,集结军力反击。

  总得来说,汉帝国兴建外长城之举,对于防御匈奴入侵是非常成功的。当这一套防御系运转成熟之后,匈奴人能够攻击得手的次数就很少了,使得匈奴人的经济进一步衰退,也成为匈奴帝国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两条防线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汉帝国的核心区,使得匈奴人在阴山一线无法获得利益。

  有学者研究认为,汉长城复线不是同一时期修筑,应该是先修北线,后修南线。认为在光禄塞开始修筑的当年,也就是匈奴人大举入寇汉境的公元前 102 年秋,劫掠完汉朝边郡的匈奴人,在回撤的同时,破坏了汉帝国刚刚修筑的外长城防线。当年,徐自为将兵后撤,在与北线平行的南 30~45 公里的草原上再次修筑长城防线。我感觉此观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重要观点参考了《阴山防线的“双保险”外长城》,在此致谢)

发表于 2021-12-12 18:1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2-4 02:01 , Processed in 0.0336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