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者简介
曹橘:1946年生,祖籍山西长治,内蒙古作协和包头作协会员,鹿城读书会文化顾问。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后有百余万字见诸于国内报刊纸媒或文学艺术平台,已出版散文集《雨恋夕阳》、《方寸之间》和随笔集《汇心絮语》。
《自序》(节选)
我将《汇心絮语》定为这本随笔的书名,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这是我写的部分随笔文章的总和。
那么可将这本集子看作什么?我思虑很久,还是视它为“随笔”贴切些:随读随记随写;也可视为一本极浅显的“读后感”:对书、对诗、对诗人,对现代学者、对古代名士……那些让我仰视的先哲和现在依然与我交好的朋友——我时时被他们高尚谦逊的人品与神采飞扬的文字感动着,读他们的诗文,让我心中涌出好多感慨。在感慨之余,于是就写下了这些浅薄的文字。
如果说曹橘老师的散文,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在淡然之中情景交融,娓娓道来的话,那么她的随笔,则立意深邃、思维深刻,而且无一点迂腐味道。在随笔集《汇心絮语》里,曹橘老师尽情阐发对文化、文学、艺术的见解,她时而理性分析,时而激情陈词,她把阅读比喻为书山之旅,无论是读书、品画、还是在看戏、观影,都仿若是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书山问道”,是一场修行。
第一辑
《汇心絮语》一书虽然是随笔,但包含的写作形式较多:读后感、议论、评述、探索、画评、影评、剧评等等。为了归类,曹橘老师将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分作四辑——在第一辑中的首篇是借用诗圣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作为引领文章。在曹橘老师看来,名著,不仅仅是名人的著作,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遗产,这些名著的作者用他的笔写成小说、剧本、诗歌、散文,为读者描绘了一段历史,寄托了一份情愫,启悟了一种价值观。因此,曹橘老师将“诗人与诗”和“书与读书”系列读后感列在第一辑里。在这一辑,她向读者介绍了几位我们平日熟悉或者被忽略的诗人与诗作,比如至今人们依然念念不忘而且时时吟咏的匈牙利爱国主义诗人裴多菲的那首著名的《自由与爱情》,再譬如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唐代女诗人薛涛……
《薛 涛》(节选)
待到毕业时,同学们都互赠纪念品,于是我就买了许多书笺,那些书笺质感厚实晶莹,色彩艳丽,玲珑小巧,让我爱不释手。于是又买了几本小书,像模像样地在那些小书上面写几句前后不搭调的祝福语:“赠给XXX,祝你好好学习!”、“赠给XXX,祝你前途光明!”……分发给同窗好友以示祝福,还大言不惭地告诉他们:我这是“薛涛笺”。
是啊,什么是“薛涛笺?”竟然连自己也茫然起来。这一茫然就迷茫了十几年,薛涛的名字也在我的脑海里转悠了十几年,几乎变成了与一位古代女诗人的单相思。好在后来得一本张篷舟老先生所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薛涛诗笺》为我解了惑。
薛涛自幼才华横溢,八岁时,父亲作诗两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随即作出后两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可见薛涛诗才不凡。薛涛不断写诗,曾经声名鹊起。但她后来迫于生存入了“乐籍”,因“籍”与“妓”同音,后世就有些图谋之人故意将她说成是“乐妓”。
第二辑
随笔集《汇心絮语》的第二辑名为“游走之路”,取自其中的一篇随笔。作为一名作家,曹橘认为对文学的思考是她的职责所在,所以,她在文章中写道:“文化人与社会大众没有什么不同,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每日里都在发生。然而,作家应有文化人的良知,即要把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其人生的第一要务。”“该游走的都游走了,那么,不该游走的是些什么?”
《游走之路》(节选)
少时读过些袖珍版的“文学精品”,像普希金、叶赛宁的诗,像泰戈尔、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这些诗册小而精致,巴掌大的一本小册子,装着海洋般的情怀。作者都是世界级的诗人,他们的诗作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吟咏。也许是年龄使然,往日的时光,在我的生命里早已成了抹不去的记忆,怀念在那艰难拮据的日子里,饿着肚子,可心里总有一股强烈的向往,至于向往什么,连自己也说不清——一大片水草地连接着高远湛蓝的天空,草色嫩绿。饭盒里放着两个玉米面饼子,一张皱了的牛皮纸包着《XXX诗集》,或是将诗文抄在与册子一般大小的用再生纸钉成的小本子上,装在裤兜里——走在打草的路上。边走边读,有时也背咏,背不出就拿出来再读。就这样游走在求生求存的路上,虽然路途遥远但意志坚定:路远总能走到!坚定于“我早晚会读懂这些诗句”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书虽然没了,但我后来却每日里傻傻地激情满怀地吟咏着:“啊,我的青春!啊,我的活力!”仿佛时光绵长生命亦绵长,脚下生风,弹跳力极强。如此精神方位上的游走,竟然懵懂地走了半个多世纪!
第三辑
“空幻与梦想”记录了曹橘老师在平素阅读《红楼梦》时的所思所想。《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的旷世杰作,也是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一部作品。作为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自问世的二百多年间,“深议、探究”者不乏其人,甚至成立流派。红学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高关注度、高吸引度、高参与度的特点,上至政商学,下至工农兵,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不乏红学爱好者,曹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一辑中,她用貌似平静,实则掷地有声的文字,独到的见解,理性地对《红楼梦》部分人物命运进行了分析点评,她说这是一本“空幻与梦想”的命运巨著,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悲剧、家族悲剧、人物悲剧。
《空幻与梦想》(节选)
这幅命运图像始终在一条空幻与梦想的波涛中沉浮:开篇从写中国神话女娲补天开始,以后陆续展开“荣宁二府”里的人物和故事,一直写到这个家族(同时也隐喻一个社会)的败落,最后是一片苍凉的茫茫大地终。这期间无论大到揭示出怎样的宇宙精华,还是小到讲述大观园里一个个女孩子的灵秀气韵,故事的铺展都是在幻与梦的情境中解读的。
人们在那些可爱的少女身上绝对见不到腐朽的世俗之风和陈旧的铜臭之气。
清纯灵秀之气,是要皈依自然,是要感悟生命,是要悲谴命运的!是要寄希望于未来而又一次次绝望于现实,是要拥有自重而又一次次被陈腐的“道德”损毁了尊严,是要护卫那高贵的灵魂而又一次次将神圣变为虚无的!
整部《红楼梦》,纵然处处萦响着空谷绝音般的回声,但也时时在做着安时处顺的未来之梦!有意思的是,最初故事的铺展并非主要人物的出场,而是几个幽灵般的幻影游荡在我们的视野里——“……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的骨格不凡,丰神廻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
这一僧一道原本就是作者为本书设置的虚无缥缈的身影,他们永远游移在尘世之外,高岸深谷,来去无踪。他们以僧道的身份多次出现,荣宁二府里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在他们的监控之下。尤其是贾宝玉每每在灵魂出窍时,这“渺渺、茫茫”就会及时赶到以拯救抚慰安放宝玉那个躁动不安的灵魂,从而借用“绛珠仙草”所受的“雨露之惠”使宝玉的精神境界升华再升华。
最初在《诗经》中出现的那清澈的潺潺流水、那纯朴而又羞怯的爱情追求、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和已经沉寂在大观园的草木之中,那鸿蒙初始时绿野上成群飞鸟的声声欢鸣已经一步步唱响了无望哀怨的绝音!
曹橘老师曾在在自序中写道:我想,人生永远行走在旅途中。譬如我,无论这期间我经历了多少平坦还是坎坷,在文学这条路上,“行走”是我的宿命!
我们衷心祝愿曹橘老师在文学的旅途中,道心坚定,取得更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