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达山艺术节圆满落幕期待明年再见!
一年一度艺术盛会,年年岁岁不同体验”。6月14日,为期三天的以“乡村文化低碳行”为主题的第五届东达山艺术节圆满落幕。本次艺术节结合建党百年主题,通过艺术展览、艺术分享活动、群众性文艺演出、非遗项目展示、艺术家文创作品展示、传统风味美食以及农副产品展销等共五大类40多项活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集审美、教育、体验、互动于一体的高质量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活动,充分体现“红色主题、乡村特色、低碳生活”。据统计,本次艺术节共接待参观者近三万人。
红色主体创作 内容精彩纷呈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艺术节特别举办了“红色军工、百年筑梦”非遗作品展。展出作品中既有展现军工生产主题的剪纸作品,也有以军工楷模吴运铎、女排精神入画的麦秸画,更有以中国共产党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为主题的面塑作品,让观众既能从这些人物中领略到精神的力量,又能从民间艺术家巧手制作的红色主题非遗作品中见证建党百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面塑艺术家王富荣说,“面塑不仅能表现传统文化,也能表现重大的历史和现代体裁,我们通过拓宽创作内容、让传统艺术形式紧跟时代不断创新,焕发新的光彩。
本次东达山艺术馆红色印记——老报纸展,也突出了建党百年主题。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盛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些当年热点新闻已经成为历史记载在泛黄的纸页上,显得弥足珍贵。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示各类老报纸近60张,有《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福建日报》等,其中距今最远的一份报纸,是民国三十八年五月五日的《天津日报》,上面刊登着“共产党宣言”原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次精选的老报纸展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老报纸收藏人申雨林说。
非遗文化展现 全民共享体验
在本次艺术节上,多个非遗项目以亲民的形式集体亮相,关于非遗的美食、文创、手工体验、展演等让民众从“视、听、嗅、味、触”全方位获得美的享受。现场通过体验非遗更加贴近当下民众的审美,吸引了许多大小游客前来打卡拍照、体验消费。
任女士和女儿是艺术体验区的常客,这次小姑娘正忙着做传统羊脂皂。“女儿动手能力非常强,这里的陶艺、版画、剪纸等都曾上手尝试过,今后希望增加更多能体验互动的非遗项目,让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任女士说。
在剪纸体验区,剪纸项目包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兆刚舞动剪刀,正指导小朋友剪窗花。“端午节期间,我们本地有贴红公鸡、黄老虎和做纸葫芦挂在窗户两侧的传统。作为一名非遗剪纸文化传承人,我担负着用剪纸技艺记录生活的责任,希望能引导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剪纸过程,在情境体验中认识和热爱非遗,让民众真切感受到民俗风情魅力,同时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真正做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王兆刚说。
赶集文化回归 乡俗大放异彩
“说相声、唱大戏、打快板……”台上说唱的热闹,台下的观众掌声热烈。周围的“小摊贩”一边欣赏着节目,一边向顾客兜售着商品……这是东达山艺术节上打造的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的集市。
集市里多数是民间艺人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也有迎合节日气氛的五彩绳、艾叶香囊、更有鲜花、茶叶等。
李玉荣是兴胜镇兴胜窑村村民,当天她也赶到集市售卖自己编织的毛线花。作为一个农民,李玉荣从没想过自己竟因为这些毛线花有了更大的舞台。“编织是我的兴趣,也给我带来快乐,每当看着一件件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时,快乐就从心底油然而生。”李玉荣说。
“这是地地道道的乡村特色,城里是不会见到的,过去农村物质匮乏,凡有节日,大人都会带着孩子去赶集,集市上卖的各式各样的东西,有糖葫芦、糖人等各种小吃,还有很多农村手艺人,兜售自己做的竹篮子、小板凳、锅盖之类的东西,现在这些手工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东达山艺术节让这些古老而传统的赶集文化又重新回归,看着特别亲切。”村民赵先生充满感概的说。
“这是地地道道的乡村特色,城里是不会见到的,过去农村物质匮乏,凡有节日,大人都会带着孩子去赶集,集市上卖的各式各样的东西,有糖葫芦、糖人等各种小吃,还有很多农村手艺人,兜售自己做的竹篮子、小板凳、锅盖之类的东西,现在这些手工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东达山艺术节让这些古老而传统的赶集文化又重新回归,看着特别亲切。”村民赵先生充满感概的说。
据了解,东达山艺术节从201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五届,通过五届艺术节活动,带动了农村经济,拓宽了农民视野,提升了农民的思想意识,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带动了手工制作非遗文化建设,加强了手工艺术与消费群体的结合,提升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城乡结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