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烧麦又名“稍美”,“稍麦”等。是一种以面作皮,以羊肉作馅的小点心。起源清朝的绥远,现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一带,后传入山西、北京。因其外形宛如盛开的梅花,人们亦称其为“稍梅"。捎卖皮薄如纸,周边布波浪状皱褶,形似荷叶,用一种专用的鼓形的面棍(如图一)擀制而成。最讲究的是馅。烧麦的馅要用上好的肥瘦适中的羊肉,去掉筋头巴脑后剁成细肉末加上大葱、生姜以及油、盐、五香粉等多种作料调制而成。葱,最好是内蒙毕克齐的葱,它辛辣中又微甜。姜,要选山东莱芜的姜。包好的稍卖上笼大火蒸八、九分钟便可上盘食用了。
包烧麦可是个技术活,先将捎卖皮平放在左手掌上,右手用竹板将馅刮在皮的中央,而后左手边掂边转同时五个手指逐渐收拢,一只便做成了。做好的烧麦放在笼屉上待蒸。比较讲究的是用小笼屉来蒸,一笼六只,六只一两,(亦有七只、八只一两的)蒸好后不必装盘,直接从蒸笼中取食,这既省去装盘的麻烦,又可以保温。
吃烧麦时要蘸醋,这醋最好选用山西的老陈醋,醋中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加一点辣椒油。吃烧麦时往往要佐一一种叫“乱淹菜”的小菜。这是一种用圆白菜、胡萝卜丝加姜丝用盐泡发而成的小菜,它的特点是酸、辣、咸、脆。吃一个满口流油的,来一口乱淹菜,十分爽口。
吃烧麦最离不开的是喝茶,这茶要既酽又浓,以云南的砖茶为佳。浓茶的目的在于解油腻。
关于烧麦的起源说法不一,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明末清初时,在归绥(现呼和浩特市)的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开口的薄皮“包子”,捎带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捎带着卖的薄皮“包子”的钱积攒起来归自己。很多人喜欢这种捎带着卖的“薄皮包子”,便取名“捎卖”。因“捎卖”不像食品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烧麦”、“稍美”、“稍梅”……了。
现在,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的人多称烧麦为稍美。吃也很讲究,到了烧麦馆落座后,先向老板要上一两(根据自己的食量而定,一般人一两足矣)捎卖,服务员便将吃碟、茶杯、茶壶送上。同桌的不论认识与否,座在一起,便都成了朋友。他们相互倒茶把盏,边喝茶边聊天:不论家长里短还是社会新闻,也不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坊间琐事……,都是话题。一般的烧麦馆都有自己的一批常客,这亦是稍美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些常客边吃边喝边聊,不亦乐乎。吃一两稍美,不喝它三壶两壶茶水,不坐上个把小时是决不罢休的。
来源:美食品鉴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