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是秦始皇命令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它南至咸阳淳化,北到包头市,是专用军事大道,是中国劳动人民在距今2200年前,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沿着山岭和沙漠修筑出的长达700余公里的车马大道。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南北直向,故称作“直道”。
纵观秦始皇一生,有四项规模宏大的政绩工程,分别是阿房宫、秦皇陵、秦长城、秦直道。直道是利剑,长城是盾牌,兵马俑则是兵卒,阿房宫象征着中央的王权,四者密不可分代表一个强盛王朝。
四项工程中,前两项是秦始皇为自己生前和后世修建的,后两项是为帝国长治久安修建的。而这两项巩固帝国政权的大工程都与包头有直接的关系。秦直道与秦长城在包头区域形成“T”字型纵和横北疆防线,守护着帝国的安宁。
(麻池古城)
秦直道起始点在包头。对于秦直道的起源地,历来为学界重视和关注。现普遍认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逐匈奴取得河南地即修筑长城,并修建了从云阳林光宫直达九原郡的秦直道。也就是说秦直道的起点在现在的咸阳,终点在包头区域。但我分析认为,这样认识秦直道的起止点是与历史记载相悖的。
关于秦直道的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是我们研究秦直道直接的史料依据。能找到关于秦直道的史料记载有六条: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2、《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3、《史记·蒙恬列传》:“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 4、唐《括地志》:“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应为东)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 5、唐《元和郡县图志》:“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引者按:当作三十五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 6、北宋《资治通鉴》:“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
上述六条史料对秦直道起点和止点的记载是:一是道九原,抵云阳;二是自九原,抵甘泉;三是自九原至云阳;四是向九原抵云阳;五是达九原,抵云阳。涉及起点有四个词不同表述,即“道、自、向、达”,涉及终点的记载是:抵、至。“道”解释为“经过”,即“经过九原,抵达云阳”;“自”解释为“从”,即“从九原开始,抵达甘泉”;“向”解释为“对着或者朝着”,即“向着九原抵达云阳”;“达”解释为“通”,即“通九原,抵达云阳”。
这四种表达说明秦直道起于九原,即现包头市,抵达终点云阳或甘泉,即现陕西咸阳。秦直道这项伟大的工程起始点在九原郡辖域内,充分说明了秦代包头区域的历史重要性。
秦直道起点具体在哪?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把秦直道起点理解为九原郡治所在麻池古城,或者“道九原”经过九原郡治麻池古城;也可以把“九原”理解为一个大的行政区域概念,直道的起点可能为九原郡的某一点。
固阳秦长城是蒙恬在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修筑的,秦直道在蒙恬修筑了秦长城之后开始修筑,而且修筑秦直道主要是协防长城防线,所以秦直道起始应该在秦长城脚下,南下越过阴山山脉经麻池古城过黄河抵达甘泉宫。
为了寻找秦直道最北端点,近年来我进行了艰苦的探寻。我重点探寻了固阳县色腾山奴气沟古道和昆都仑沟古道。
奴气沟是一条小沟,位于固阳县和乌拉特前旗南北界线上。沟南沟口两侧约2公里处各有一座汉代古城,东边为冯湾古城,西边为小召门梁古城。奴气沟沟谷较为平坦,易于通行,包白铁路在沟谷西侧向北穿行。沟长约10多公里,沟北口有一村叫石门村,村边有一汉代古城,村前曾有一险要山口,形似门状,故称石门村,但经淘金者乱采乱挖,石门的形状已被破坏了。
(奴气沟)
北出石门村便进入固阳县原红泥井乡较为开阔地带,继续北行,到达赵碾坊村。秦长城从赵碾坊村北山梁蜿蜒而过,并折向西北,穿过开阔地进入山区。长城北侧有一座秦长城障城即赵碾坊障城,这也是固阳秦长城障城中唯一一座位于长城以北的障城,与秦直道直南北相对,我分析秦直道起始点应该就在这一区域,但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若秦直道起始于秦长城,那么昆都仑沟应该是秦直道的重要段落。奴气沟南口隔明安川与昆都仑沟北口相望。昆都仑沟谷是大青山和乌拉山的分界河谷,沟谷在阴山山脉中最为平坦,可行马车,是横穿阴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远在先秦时已经开辟和形成谷道。鉴于它在交通地理上通往大漠三道路的中间,故称为中道,在汉至北魏时又称作稒阳道。
昆都仑沟南口有赵长城经过,沟中间还有一条当路塞,沟谷中还有5座障城协同防护这段古道,其中昆都仑沟南口2座,沟谷内2座,沟北口1座,5座障城固守着阴山山脉这座天然屏障和阴山古道的畅通。
秦直道的黄河渡口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古渡,也称金津古渡。但出了昆都仑沟,怎样到达昭君渡,是否经过现麻池古城,就很难判断了。因麻池古城在昆都仑沟正南,昭君渡在麻池古城西南,三点为三角形,秦直道从昆都仑沟至黄河渡口段,由于没有找到相关遗迹,使这段道路走向成为历史之谜。
鄂尔多斯段秦直道:近年,我多次探访黄河以南鄂尔多斯境内秦直道,真正感受了这项工程的宏大气魄和修筑艰难。
现位于达拉特旗的昭君渡即二狗湾村所在山梁,有三座始于秦汉,唐代尚在使用的古城遗址。从黄河河道遗迹和昭君古城位置考察分析,这里是秦直道的必经之渡口。该村秦汉时期在黄河北岸,由于黄河改道现成为黄河南岸。
昭君古渡东南行到达西柳沟,这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黄河南岸支流。西柳沟景色独特,沟内水流潺潺,西岸是沙漠越野者的乐园。西柳沟从龙头拐南至吴四圪堵村,约三十多公里,有数千年历朝代历史遗存。西柳沟龙头拐接近公路处有一座秦汉时期的古城,应为秦直道的一座驿站。西柳沟两侧沙漠裸露的地方我捡拾到石器时代打制的石斧,发现有战国时期、秦汉、北魏以致金元时期的陶片和瓷片。说明西柳沟两侧至少在秦汉时期尚未被沙漠吞噬,这一带水草丰美,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特别是当年秦直道所经过,促进了这里的生活繁荣。
(西柳沟龙头拐)
沿西柳沟南下,在杨贵村西侧的山梁上远望起伏的丘陵,山头挖开一个又一个豁口,秦直道现出其真容。走在直道上,当年道路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宽处约60米,展示出“堑山堙谷”的壮观。在鄂尔多斯东胜区西侧十多公里古城村附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古道驿站。
行走秦直道,特别是在夏日中午,炎日炙烤,孤寂的身影会融入穿越,犹如置身蒙恬、汉武帝大军,随将士远征的历史中;也犹如伴随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送迎亲队伍浩荡北行。
秦直道其他几个重要问题。关于秦直道史料记载虽然不多,但这些仅存的简短记载却涵盖了修筑秦直道目的、时间、起止、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关键信息。
秦直道修筑的目的:“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始皇修直道的直接目的。但是,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可能仅为自己巡游而随心所欲修建超级工程,应该说修建这一工程是一个具有战略考量的重大决策。首要目的是配合长城防御,防止雄踞北方朔漠的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事实上,直道修成以后,秦始皇的铁甲骑兵,凭借这一通道,从咸阳出发,粮食和军辎可以源源不断地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长城脚下,从此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只能远遁大漠戈壁深处,十数年不敢露头。同时,秦直道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秦直道驿站)
秦直道修筑的时间:秦直道的始筑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不过秦直道究竟完工于何时?修筑秦直道总共用了多长时间?史籍语焉不详。学界一般根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八月间胡亥等人曾经由直道南返咸阳事断定秦直道即竣工于这一年,也就是认为秦代修筑直道只用了两年半时间。但《史记·蒙恬列传》司马迁明确说“道未就”,可见当秦始皇崩逝沙丘,蒙恬含冤而死之际,直道并没有竣工。研究者认为,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历时约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虽然“道未就”,但已粗可使用;后二年修缮之后,直道才完全竣工。
秦直道修筑的路径:司马迁虽然明确地记载了秦直道的起讫地点和里程,“道九原,抵云阳,千八百里”。但遍检《史记》全书,却无法发现云阳与九原之间任何其它的具体经由地点,这为后人留下了一桩千古遗案。所幸后来的地理志还保留了一些相关记载,《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秦故道”,亦即秦直道。经过近20多年来历史地理学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调查,秦直道的具体走向和经由路线已基本清楚,尽管在细节上仍存在争议。据198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百万分之一地理资料片显示,在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山脊上确有古道路存在,这应是《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秦故道”,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秦直道。
秦直道修筑的方法:史料仅用了四个字“堑山堙谷”来介绍秦直道的修筑过程,但足可以反映出修建这条路的艰难。“堑山堙谷”就是指开凿高山、填平沟谷。秦直道最宽处达到了61米,最窄处也有12米,这项工程的难度甚至超过了万里长城。秦直道的修建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道路测绘、选线和修筑技术。
(秦直道豁口)
谁破坏了秦直道?秦直道为何后来不再提及,考古发现秦直道在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被破坏了。即便如此,秦直道在历史上发挥作用长达约300年。由于秦直道的破坏行为史籍中并无记载,因此,秦直道破坏绝对年代无法确定,只能依据史籍进行相关推测和考古学分析。涂为民、喻鹏涛著《直道与长城--秦的两大军事工程》一书,对秦直道的大规模破坏活动进行了探讨,认为秦直道“是汉王朝不得已自毁”,即汉“在对北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破坏秦直道,借以阻挡匈奴的攻势”“为了抵御匈奴骑兵快速南下,成为采取守势的新莽(王莽)一方采取的手段之一”。考古发现破坏直道的手段非常巧妙,开挖与直道并不垂直的梯形人工沟,这种斜向的人工沟比垂直的对骑兵的阻挡作用更加显著,而且有利于水流对道路的冲刷,加强水土流失对道路的破坏,造成直道更大面积的损毁。
现在直道上这种人工沟发现数量较少,涂为民、喻鹏涛分析认为“真正达到目的的破坏了秦直道的人工沟都已随着直道的破坏无迹可寻,现存的人工沟都是修建位置不理想的,未能破坏秦直道的”。
探寻在被自毁并遗弃的直道上,不知秦皇九泉之下有何感想呢!
来源:老方带你游包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