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包钢建设初期各方面的支援
包钢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从它一开始确定建设,就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怀和重视。早在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华北局专门做出了“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动员华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和包头市各界积极行动起来,把包头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基地。为了统一领导和统筹解决包头工业基地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当年12月23日华北局决定成立包头工业基地委员会,当时华北局书记刘澜涛任主任,刘秀峰,乌兰夫、苏谦益任副主任。 在华北局、自治区党委和包头市委的组织领导下,在国家计委委、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建筑工程部、铁道部、地质部、水利部等中央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地解决了包头工业基地的水源、城市规划、铁道运输等一系列问题,完成了矿山专用铁路线及直接为包钢服务的巨大调车枢纽的建设。为解决黄河水源地施工中的复杂技术问题,国家建委组织铁道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巨大的技术援助。为了保卫黄河水源地的安全,解放军炮兵部队帮助战胜了两次黄河冰凌的威胁。1955年夏,国家建委副主任孔祥祯、城市建设总局局长万里曾率领工作组到包头,对包钢职工福利区的建设,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向党中央作了报告,经党中央批准了包头市新市区的城市规划,确定包钢职工福利区设在昆都仑河东(即今昆区),这样有利于城市管理,节省投资,对居民污染较小,且方便群众。
当包钢还在筹建时期,为了提供必需的设计资料,鞍钢、石景山钢铁厂等兄弟厂矿帮助进行了多种工作试验工作。包钢的建设项目,有一部分是国内配合设计的,得到了鞍山、北京、上海、武汉、天津、沈阳等十几个设计院的支援。在包钢开始建设的时候,根据冶金部的决定,鞍山和本溪钢铁公司抽出上万工人和干部、技术人员,组成了建设包钢的施工队伍。
华北局和自治区党委还从各地抽调大批得力干部到包钢。1953年8月到年底,华北局和蒙绥分局给包钢选派干部500多名(其中县级以上干部200多名)。1954年初,华北局又调李超、陈守中等--批省地级干部到包钢,大大充实和加强了包钢的领导力量。同年4月下旬,华北局从保定、通县、定县、邢台等地调出200多名基层干部到包钢。8月10日由华北局机关和蒙绥分局调来干部144名,其中县级干部94名。1954年一年内。给包钢共调进地方转工业干部591名,其中地以上干部63人,县级干部141人,这些同志经过几年实际锻炼,都成了包钢各厂矿各部门的骨干力量。
二、“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
1958年4月,包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后,正是当时全国“大跃进”的时期。这座高炉原计划1960年国庆建成,突然决定“跃进”提前一年建成,这就造成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的极度紧张状况。一号高炉及其有关的焦化、水源、矿山等工程所需的设备总量达2.6万吨,其中除10%左右的重要设备由苏联等国外供给外,其余的需要全国22个省市的300多家工厂协作解决,大约需要各种钢材40万吨,5000多个品种;各种水泥40万吨,混凝土120万立方米,各种五金电器材料2万多种。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搞“大跃进”,自已兴建不少中小型工厂企业,包钢的设备订货交货日期被拖延,材料供应不及时,一号高炉建设处于被迫停工待料状态。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中央在武昌举行八届六中全会期间,乌兰夫同志向党中央汇报了包钢建设中出现的这一紧迫问题,毛主席说,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周总理为此专门召见了包钢总经理杨维,详细询问了包钢的困难。六中全会决定在全国统一计划下,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全会决定把包头地区作为国家培植的重点。此后,国务院和国家计委、经委、冶金部、铁道部等单位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包钢的问题。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根据六中全会的精神,专门在一版发表《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提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社论指出,包钢是全国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包钢的建成对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改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面貌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求同包钢有协作关系的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本着过去支援重点企业的精神,给包钢以大力支援。1959年2月2日,华北协作区专门开会,讨论加强支援包钢建设工作的问题,要求华北区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和所属企业,必须把支援包钢的任务,摆在首要位置,并规定了四条办法:
(一)对中央统一安排和调拨的物资、设备,必须按计划保证完成,对包钢所需的非标准设备,必须尽力优先加工承制。
(二)包钢所需的市场供应物资,内蒙特别是包头市应全力组织供应,其中非全国统一调度的市场物资,华北各省市特别是京津、太原等地商业部门应大力支援供应。
(三)包头应陆续建立一些为包钢生产建设服务的企业,华北各省市在技术设备上应尽力予以支援。
(四)计划部门应每季度检查一次支援包钢建设的工作。
中央的号召很快在全国各地得到响应和落实。许多省市都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方针,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包钢的支援。北京、上海、鞍山、哈尔滨等地的党政负责同志,都亲自检查为包钢赶制设备的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想尽一切办法优先满足包钢建设的需要。哈尔滨市委还动员各工矿企业捐献废钢材,制作包钢急需的绞车设备。
1959年2月以后,全国各地支援的材料设备,源源不断运往包钢,平均每天约有10个车皮,这里有鞍山的钢材,沈阳的电缆、上海的电咀管、西安的轴承、广州的松香、兰州的石油、沥青、湖南的楠竹、大兴安岭的木材等,仅钢材、水泥和木材就有8000多车皮。一号高炉系统急待安装的设备有鞍山的风口套管、沈阳的闸阀、哈尔滨的配煤盘、大连的铁水车、上海和佳木斯的电动机、太原的卷扬机、合肥的皮带机等。
为了支援包钢,许多厂矿企业发扬高尚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涌现了许多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动人事迹。沈阳闸阀厂接到承制包钢高炉和焦炉需用的各种大型闸阀设备的紧急任务后,厂党总支立即召开车间干部会议,采取措施,安排生产,干部同工人一块劳动,昼夜不离现场,当完成一批后,厂运输组立即冒着大雨送到火车站,用快件发往包钢,解决了高炉和焦炉工程急需。大连起重机厂为了支援包钢,不仅提前完成了一号高炉需用的70吨吊车的制作任务,还将自已吊车上用的60千瓦的马达一起送给包钢。与包钢没有协作关系的哈尔滨锅炉厂在得知包钢急等一种轴承时,把本厂已经配套好的36套轴承主动支援给包钢。由上海“五一”等三个电机厂承制的200多台电动机,按订货单规定要在1959年二、三、四季度分别交齐,他们为包钢早出铁,提前在7月份就全部交货。承制一号高炉鼓风机过滤器设备的营口机械厂,在厂小人少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全力以赴,支援包钢”的口号,经工人刻苦钻研,改进操作方法,加快了生产进度,保证了高炉鼓风机提前试运转。吉林九台县耐火材料厂以超过自已生产能力三倍的数量,给包钢提供了隔热耐火材料。唐山钢厂和吉林二O一厂在生产任务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接受了高炉所需高铝砖和碳砖的追加订货。北京航空学校的部分师生,自愿放弃暑假休息时间,给包钢赶制了200多个三通阀,保证了焦化厂三号焦炉的急需。全国铁路部门对包钢急需的材料设备,都优先开绿灯,以快件运出。有一次,沈阳车站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将23台大型闸阀共345吨在24小时全部装完,运往包钢。这时已经下班,工人们听说是支援包钢的紧急任务,自动加班连夜抢装,提前完成了装车任务。在一号高炉紧张施工期间,上海、北京、沈阳等地的民航部门用飞机为包钢运送了材料设备。在从北京到包头的火车因洪水灾害暂不能通车的几天里,中央军委曾数次派出军用飞机给包钢运送物资。北京军区某部派出150辆汽车,为完成包钢建设的运输任务,同包钢职工一起奋战了近一年半时间。
包钢的同志特别感谢鞍钢、武钢、石钢(石景山钢铁厂,后改为首都钢铁公司)等兄弟钢铁企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包钢的兄弟般的无私援助。这些兄弟厂矿不但为包钢培训了大批生产建设人员,还及时派出许多优秀工人和专家,帮助包钢解决生产建设难题。特别是鞍钢,要人给人,要材料给材料,包钢的同志亲切地称鞍钢为“娘家”,他们说,“包钢缺什么,娘家就给什么”。几年来鞍钢调给包钢的干部达1400多人, 技术工人2500多人。三号焦炉烘炉时,到处买不到热电锅,没有它就不能烘炉,最后还是从鞍钢得到40支。鞍钢为换修自已焦化厂的裂化管,专门轧制出一批自用的合金管,正在这时,包钢提出要求支援这种合金管,鞍钢领导毫不犹豫地决定把这批合金管全部支援包钢。在一号高炉机械安装进入结尾阶段时,鞍钢主动用飞机把自己高炉的风口中小套运来包头,解决了包钢的急需。
在一号高炉紧张施工的决战时刻,全国各地10多个厂矿派来数百名优秀技术工人,赶来助战。他们有来自石钢的架工,武钢的筑炉工,鞍钢的电焊工,大连、青岛的化工工人,和包钢工人一起,日夜苦战,挥汗如雨,为包钢提前出铁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孟泰,在包钢出铁前夕,也带着鞍钢电钳技师苏贵勤、瓦斯技师胡福林,前来包钢,帮助献计献策。
三、“全市支援包钢,包钢带动全市”
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各族人民,更把支援包钢建设当作一项义不容辞的光荣的政治任务。1959年1月17日闭幕的自治区首届党代会三次会议通过决议指出:力争尽快把包头建设成为国家重点,是内蒙地方党的组织和各族人民的光荣任务,地方应当全力以赴支援包钢。自治区党委也作出关于加强包钢建设的领导和支援工作的决定,并成立了支援包钢建设委员会,经常派人深入包钢建设现场,了解包钢需要,对各种非标准设备、职工需要的日用物资.劳保用品,尽量优先供应。几年来,自治区每年以上万名劳动力支援包钢。出铁前急需装卸和破碎工人,劳动部门从呼市、乌盟、包头调集了6000多各族青壮年,满足了需要。从1959年1月到8月,自治区各地支援包钢的生猪、菜牛、菜羊达14.5万头。
为了加速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共包头市委提出了“全市支援包钢,包钢带动全市”的口号,1959年2月26日,中共包头市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要求全市各方面的工作都以支援包钢建设为中心,开展以建设包钢为中心的群众运动,3月21日市三届二次人代会也通过决议,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包钢建设。全市地方工业、交通运输、煤炭、财贸、农村、文教等各行各业都召开了支援包钢誓师大会,许多单位党组织作出了支援包钢的决议,建立支援包钢的办事机构,并对群众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使“全力以赴支援包钢”的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煤炭、电力等部门以优质煤炭和充足的电力供应了包钢的需要。全市地方工业供应了包钢建设需要的大批砖、瓦、砂石、石灰、耐火保温材料、施工工业和劳保用品。仅1958年就供应砖5720万块,瓦157万块,耐火砖2347万块,水泥管5860米,氧气65万立方米。第二砖瓦厂根据包钢建设需要,想法试制出各种空心砖、异型砖、焦砖等新产品。耐火厂战胜原材料困难,以木代铁做砖模,生产出包钢需要的耐火砖。地方机械工业承担了包钢一号高炉、三号焦炉非标准设备的制作任务,1959年即完成2000多吨,各厂都把为包钢加工设备的任务,列在首位,千方百计保质保量完成。地方机械工业设备差,技术力量薄弱,为包钢加工大型设备,困难很多,广大职工大搞技术革新,自制机床300多台,自己武装自己,过了设备不足的难关。包头机械厂开展了为支援包钢办三件好事的活动:
(一)星期日作为支援包钢活动日;
(二)每人提3件合理化建议;
(三)比计划提高生产效率20%。
这个厂加工一号高炉电除尘器长达4.5长的沉淀机管时,厂里所有机床都无法加工,工人们春节不休息,想出了把小车床改装成万能积木式无限大车床,解决了小床子加工大部件的问题。
市政建设部门在兄弟单位的配合下,用5个月时间建成了通往包钢厂区的公路要道——长202米、宽24米的昆都仑河中桥,为包钢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上下班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保卫包钢生产建设免受洪水灾害,市里决定兴建昆都仑水库。全市各单位大力支援,集结在水库的劳动大军共1400名。为加快工程进度,市三建等单位赶制了80多公里的轻轨,赶制出1000多辆翻斗车,共完成砌筑石方30万立方米,回填、砌土方170多万立方米,完成混凝土3.4万立方米。从设计到施工,短短一年时间,就基本建成水库工程。铁路职工对包钢的设备材料做到快装快卸,交通运输部门在短途运输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抽出四、五十辆汽车,四、五百辆马车,组织200多辆人力车,为包钢运送各种建筑材料。
郊区农民为包钢建设者生产了数量充足的蔬菜、肉蛋和牛奶,1959年1到9月供应包钢各种蔬菜6000多万斤,历来不种菜的固阳县也扩大种菜面积1万亩,供应包钢在固阳附近的矿山30多万斤。商业部门经常登门拜访,了解包钢的需要,积极组织货源,把职工需要的生活用品送到生产建设第一线。生产资料批发部门做到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包钢什么时候提货,什么时候付货,包钢所需的器材做到入库快、验货快、配货快、付货快。昆区商业部门组织了不少流动货车,坚持送货上门。乌兰道综合商店团支部组织一个40多人的流动售货组,挨门逐户将副食品送到包钢职工家中。昆都仑百货商店售货员聂俊保为给包钢解决用布问题,在昆区到东河区之间来回跑了12趟,搬运布匹冻坏了手都不肯休息。卫生部门派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深入工地为工人看病。文化部门组织专业和业余剧团到现场为工人进行慰问演出。市总工会和团市委发动广大职工和青年,到高炉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为包钢建设添砖加瓦。广大妇女也以捡废钢铁、为单身职工缝补拆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为支援包钢出力。总之,在党的号召之下,全市各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真正行动起来,汇成了一股全市支援包钢的洪流。
为支援包钢建设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达茂联合旗。白云鄂博矿原本位于达茂联合旗境内,可以说没有白云鄂博就没有包钢,也就没有现在的包头。为支援国家建设,达茂联合旗献出了白云鄂博宝山,使白云鄂博很长一段时间成了达茂联合旗境内的一块“飞地”。
如今,包头的发展相对慢了下来,但是,期待象过去那样全国支援、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扶持的情况再不会出现了。包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子”,在其幼年时期,无论是国家、自治区或更低层面,都给了很多,可以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资源永远有限的情况下,“人人三百六,你吃了我不够”,走好走坏,还是看自己的了。
来源:草原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