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04|回复: 11

吴久冰 |《隆冬说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 13: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当然知道冬天有多冷。沒想到今年冬天这么冷,时在2021年元月,记住这个时间,倒不是想把什么大事载入史册,而是想记住,这年月具体的冷已让我刻骨铭心。既然,这个冬季送给人们的大礼就是寒冷的西北风,那么,人们也只能以咳嗽作为对寒流的回敬。


        多数寒冷的地方,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也就是个地理符号而已,人文历史可圈可点之处实在是如同戈壁滩上的植被---稀稀拉拉,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史官勉强凑出的一些故事,儿时我已熟读,后来知,传说只能当传说听。这么冷的地方,有人定居的年代一定不会久远,最起码,要在钻木取火或搭建棚屋之后,这个年代,不过万年。每每想到此,人类所有的骄傲,在大自然的冷热面前,都不足得挂齿。其实,人类理性地讨论冷热,一定是在钻木取火之后。



        我今天说的冷,实实在在是在北纬40.58度,东经110度这个地方出现了。这几日,市区的最低温度已达零下25度,男士有感觉,只要在户外,裆中央就会瞬间出现急遽收缩的状态。


        我个人体会,人对冷热的认知,实际分为两个范畴,一个是人文世界的冷热,一个是自然世界的冷热。人文世界里的冷暖也是由自然界里的冷热衍生而来。


        冷或热,说到根本,主要还是因为冷热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关联。对于蓝天、白云、星星、月亮等自然物,冷了热了,其存在、运行似乎并无多大影响。而人类及其它生物则不同,冷热是关乎到其或生或死的问题,尤其现代人类,冷热已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空调、冰箱,已成为多数人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集中供热、分户供热,是四季分明地区所有国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日常功课;火力发电或核电,本质不过就是把热能转化为电能,你都不可想像,倘若无电,现代地球人还能生存下去吗?温度计是日常生活和医疗诊断中的常备物品;保温材料或绝热材料,是人类外太空探索的基本条件之一,等等。总之,冷热早已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爱不爱冷热,其实,你已离不开冷热。


        单从人的生命角度讲,我们说的冷热,大概就是你在自然状态下生存的极限温度范围。据有关资料介绍,地球表面最高气温是58.5℃,是在伊拉克的巴士拉地区观测到的,最低气温是-94.5℃,出现于1967年的挪威极点附近。大自然太眷顾地球了,比地球离太阳稍近一点的金星则地表温度太高了,比地球离太阳稍远一点的火星地表温度则太低了,都不适宜有机生命的存在。地球表面极限温差虽然也超过一百多摄氏度,但多数陆地、海洋温差小于一百摄氏度,如此,便给有机生命的生成、繁衍留出了恰当的空间。人类的诞生是又一段更加美丽的故事了,这里不述,我们还是把话题回到眼下世界的冷热与人的关系。若人的生存空间高温持续在40℃以上,人的正常生理机能便会受到影响,例如在印度,每年夏季高温季节,常有老人因高温中暑而死亡。0℃,因为是水的冰点,而水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所以,0℃左右,是人们普遍感觉到寒冷的一个温度范围。-20℃左右,倘若在户外,多数人已有不适感,-40℃以下地区,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北方高寒地区常有冻死人的案例。我的本家大爷吴喇嘛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个冬季冻死在他的土房里。


        我这里说的是常人对冷热的感知,伟人对冷热则有另一番感受,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太平世界,寰球同此凉热…伟人就是异于常人,面对周天寒彻,方显出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而唐代诗人---曾经的副科级杜甫则明显表现出一个下层文人面对寒冷时的眼光低平、情绪悲观,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当代画家、作家、右派黄永玉面对不过就是“冻死苍蝇”的那点寒冷,则表现得更是上不了台面,天真凉,睾丸直往肚里藏…




        人是生物中的一种,过冷过热对生物生命的直接后果就是革你的命。不仅人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其它动物的生存、各种植物的生存、细菌病毒等微小生命的生存,都需要有各自适宜的温度范围。北极熊、北极狐、海豹、海象等动物就喜欢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严寒中;帝企鹅、海豹(看来,海豹还是可横跨南北两极的尤物)、海狮、磷虾、鲸等动物则悠然徜徉在南极附近的酷冷中;黑猩猩、狮子、角马、长颈鹿等动物则喜欢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一片炎热中;而猪马牛羊等人工驯养动物似乎更喜欢生活在亚热带、温带、寒带这些地区。也有一些生命顽强者,大概除了极地之外,可分布全球范围,像苍蝇、老鼠、蚂蚁、麻雀、细菌、病毒等生命体,如近期还在流行的冠状病毒,好像没有一个国家、地区能够幸免。


        植物对环境温度的选择似乎更为严格,特别是对低温的适应,能数得出来的品种只能算是植物大家庭里的少数成员。如南极地区,在那里几乎看不到植物,更无花草植物。在南极洲不到百分之二没有被冰雪长年覆盖的地方,也只是记录到极少数的植物品种,包括约一百五十余种地衣、少量菌类和一种叶苔。北极地区较南极好一些,总算能看到花草了,北极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是石南科、杨柳科、莎科、禾本科、毛莨科、十字花科和蔷薇科。北极多数植物都是常绿植物,如小灌木和石南科的植物,还有喇叭花、岩高兰以及越橘和酸果蔓等。夏天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


        松树、柏树、桦树等乔木,也能耐得住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冷。如此,就有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那样的高贵品质;就有了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那样一片寒冷中如此温暖的爱情故事…


        当然,地球上大多数的植物品种还是喜欢生长在热带、温带,以植物学分类来讲,地球上的热带、温带地区几乎包括了植物界所有的门、纲、目、科、属、种。看来,不仅仅人类普遍喜欢有个温暖的家,植物也是。




        人文世界里的冷暖,是人类有机生命对冷热温度感知的一种情感衍化。


        如1974年9月,毛主席在长沙热情地接待了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还行了吻手礼,令伊梅尔达激动不已。


        如1951年,留学美国、学有所成的巫宁坤,响应新中国号召,回到燕京大学任教,没曾想到,巫先生满心建设新中国的一张热脸一下子就贴到了新中国彻底改造旧知识分子的一坨冷屁股上,从此,巫宁坤便跌入反右、文革的冰窟中不能自拔,而且,也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北大荒要人命的严寒。一次次政治运动、一场场革命,让许多中国人体验到了革命政治的严酷和人情的冷暖。


        如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


        如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


        如某某领导冒着严寒看望了在冰雪中站岗的边防战士,让广大官兵顿时觉得有一股股热流从胸中涌起。


        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如雪中送炭,如火上浇油,如热锅上的蚂蚁,如温水煮青蛙,如良言一句三冬暖,如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人们常说的冷热,多数时是一种定性感受。具体到自然科学范畴的冷热,则必须要定量表述,表述冷热的工具便是计量温度,计量温度的单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摄氏温度,用℃作为单位,一种是绝对温度,也称开尔文温度,用T表示,单位为K。还有一种主要在美国等5个国家使用的温度计量单位___华氏度,以℉表示。绝对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为T=273.15+t(℃),所以,理论上的绝对零度就相当于-273.15℃,这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热力学第三定律所要表述的内容。历经几代物理学家的研究认定,原来宏观世界里的冷热,是由物质世界一个系统内的微观粒子运动状态所决定的,单位体积内,微观粒子相互运动越活跃,则该系统温度越高,微观粒子运动越趋于静态,则系统温度越低,倘若系统内的粒子处于全部静止状态,则该系统便成为了理论上的0K(零K)。但事实上不会,这已是物理专业问题,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就物理热力学范畴,高温无上限,一般认为,自然界最高温度是宇宙大爆炸时的温度,应为10的32次方K,最低温度是1K。之所以自然界达不到绝对零度,是因为任何系统内的微观粒子从理论上和实际上都不可能达到绝对静止。真要感谢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虽然冷热世界气象万千,但总不外乎都遵守热力学的四条基本定律,即热力学第零、第一、第二、第三定律,所有的冷热现象都呈现出热平衡的性质(第零定律)、机械能与热能之间的互相转化(第一定律)、热运动趋势(第二定律)、最低温度极限(第三定律)等规律。


        但是,大自然的奇妙处就在于,它的规律就是人类永远只能知道大自然规律中的一角,而大自然的全部规律则是一角下面那无限巨大的冰山,人是大自然造化的生物的一部分,生物的形成到消亡虽然可以数亿年、数十亿年计,但与大自然相比,不过就是白驹过隙那么一瞬间,人类对冷热的认知也是一样,永远没有止境,即使人类消亡了,宇宙间的冷热还将存在。


        就连人类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大气层冷热的认知,到今天也并未穷尽。原来,一个简单大气层的冷热就存在着万千气象,随着大气层离地表高度的上升,其温度冷热的变化并不表现为连续的线性升降规律。从地面到地表以上10公里左右,称为对流称,我们知道的风云雷电等气象表征,就呈现在这一层,寰球同此凉热,说的就是这一圈的冷热。地表10公里以上至50公里左右的空间,称为平流程,很少发生天气变化,温度也相对恒定,适于飞机航行。在平流程中间,20公里至30公里这一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臭氧层,有利于保护地面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及高能粒子的照射。从50公里到80公里称为中间层,这里与平流层相比性质陡变,这一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很明显,越向上越冷。距地表80公里以上至500公里又是一番景象,这个区间称为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温差巨大,大自然的脾气就是要教人类摸不透。距地表500公里以上至1000公里左右,称为散逸层,这里空气已十分稀薄,但温度极高,可达数千摄氏度。散逸层和宇宙空间没有明显界限,散逸层以外,便属于宇宙空间的范畴了,那里的冷热已与地球大气层无多关联。地上的冷热,谁能说得清?!


        其实,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专业,都与温度密切关联。以物理热力学为基础,化学运用、特别是有机化学运用中,温度是一个必须参与的系数。天文学的研究中,更是离不开温度这个基本参数,等等,凡是你能数得出来的自然科学学科,哪一门能离得开温度?




        说来说去,其实,温度测量就是人的发明,冷热不过就是人的感受,若不以人为本,冷与热就都是虚无。我这里说冷,也不过是一个病人的冷言冷语,因为,这个严冬让我感冒了,我觉得这个世界已冷热无常了,或者说,我已麻木,早就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冷暖了。


2021.1.13草就


主要参考书目



1.《物理与人类生活》(张汉壮 王磊 倪牟翠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9月第1版
2.《植物学》第2版 马炜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第2版
发表于 2021-11-29 11: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1-12-2 13: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德国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1-12-2 18: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德国
支持爱上包头,给力!加油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21-12-10 07: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德国
支持爱上包头,给力!加油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21-12-27 03: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1-12-27 12: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德国
支持爱上包头,给力!加油越来越好!
发表于 2021-12-28 08: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美国
支持爱上包头,给力!加油越来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2-22 13:26 , Processed in 0.0351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