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57|回复: 22

吴久冰 | 《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 14: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记得电影《不见不散》的主题曲里曾有这样一句歌词,“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当然,歌词大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男女人之间的所谓爱情,若是两个人的心理距离远了,这世界就大了,若是两个人的心理距离近了,这世界就变小了。


不过,以我个人的直接体验和间接认知,我觉得,人类对这世界大和小的认知,主要还是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所处社会制度的开放程度。即使如爱情这样纯粹情感性的现象,其远近大小的边际,其实也已经在借助科学技术的成果了。比如,北宋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秦观所言,最远的物理尺度也不过就是银汉迢迢暗度,牛郎与织女两情相许,遥远无垠的银河也阻隔不了,今夜我将悄悄地渡过去,有情人终成眷属。秦先生距今不过九百多年,当时人们认知的最大尺度不过迢迢银汉。今日人们已知,银河的最大半经也不过就是七万光年左右,而人类已探知的宇宙尺度已远超过百亿光年,七万与百亿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九百多年前浩瀚无垠的天河变成了今天现代天文学研究中的一条潺潺小溪,更别说地球这个小小寰球,连茫茫宇宙起初也就是个体积不过尔尔的小小“奇点”。所以,现代科幻片里爱情的男女主角已经可以跨越数十亿光年来进行卿卿我我。


当然,世界的大小,在不同社会制度环境下的人们眼里则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距。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出发时的1492年算起,距今已五百多年,那时,西方社会已从航海实践中验证出了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这个发现可谓天翻地覆。原先,地球人普遍认为天圆地方,地球是一块广袤无垠的平地,其边界在无限远处与天接壤,简言之,地球无限大。可是,发现地球是个圆形球体后,其体积及表面积就成为了有限的、可度量的物理量,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


1492年,是中国的明孝宗弘治五年,当年可载入史册的宏大业绩大概就是治理苏松河道,使苏松河流域范围再度成为鱼米之乡,这工程,不过还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延续。那时的中国,从皇帝到朝野,无一人知道地球是圆的。


中国也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伟业,甚至早于哥伦布航海探险几十年。但郑和下西洋与科学考察无关,与发现新大陆无关,更与睁眼看世界的开放理念无关,不过就是两千年帝制文化的外延,核心是威服众邦,要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格局。尽管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但就是发现不了地球是圆的这一客观事实,结论还是我大明帝国是世界的中央。可惜,事与愿违,这个自认为位于地球中央的帝国,在后期连一些在沿海流窜作案的倭寇都制服不了。帝制文化的核心在于专制,专制的内在要求就是既不愿意也不屑于去了解帝国以外的世界。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就很容易动摇我朝天下第一的理念。特别是不能让民众知道外面的世界,愚民政策,是中国儒表法里统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也是中国即使进入近代、现代社会也不愿主动对外开放的最根本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人类社会普遍由古代农耕时代进入近代工业化时代,其思想与理论的奠基者非牛顿莫属。牛顿不仅使地球进一步变小,连整个宇宙也变小了。1687年,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从此,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就由猜测、想象进而实现了数学量化与实验证明,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原来,宇宙间的天体运动与人类生活中的物体运动遵循着同样的物理定律、同样的数学公式。直至今日,各种现代科技工程的运用,许多还在遵循着牛顿三百多年前发现的各项自然科学定律。


1687年,是中国的清圣主康熙二十六年。这一年,中国能载入史册的大事应是4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碑刻一座,故立碑处名为“康熙御碑亭”,上篆书“御制孟子庙碑”六字,连康乾盛世的开山鼻祖咀嚼的也不过还是二千年前的冷饭。


在牛顿等人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引下,1776年,英国著名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经改进,在工业上得到广泛运用,由此,开启了人类社会普遍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新时代。这一年,世界史上还有些影响人类社会至今的事可以记载,《国富论》出版,强调富国的目的应该是裕民;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构建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框架,美国为何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骑绝尘的世界第一,从《独立宣言》里可以找到答案。这一年,是中国的乾隆四十一年,非要选一件大事载入史册,那应推《四库全书》正在编修中(1772_1782),修书看似发扬传播文化,其实,还是变相禁书,不符合皇家专制统治的书就不能编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以外的书当然是禁书。《四库全书》是当时乃至以后近二百年中国人看世界的指南。


在《四库全书》编修完成后不久,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提出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遭到了清王朝的拒绝。这时的英国朝野上下早就清楚了地球是个圆球,中国根本不是地球的中央,不过就是位于地球另一面的一个普通国家而已,而且是个根本不知道蒸汽机为何物的国家。中国在马戛尔尼眼里一下子就变小了许多。是蒸汽机让西方国家觉得世界变小了,也使西方人看穿了中国这个东方帝国的愚昧无知和贫穷虚弱。当然,《四库全书》指引下的中国人也瞧不起西方人,甚至还误解为西方人仍处在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因为,中国人连地球是方的圆的还搞不清,怎么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更不知道英国已是工业国,蒸汽机轮船、火车加快了英国军队的移动速度,机械化加工制造使英国人的枪炮可以远距离杀敌。而当时,中国人普遍的交通工具还是自己的两条腿,皇帝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不过还是借用别人的两条腿,那时中国人的作战武器还是以长矛、大刀为主。所以,后来中英之间所谓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孰胜孰败,其实,未开战时,英国人早已胜券在握。而清政府由无知产生的骄傲,不过就是愚昧的作死罢了。当然,中国的皇家之所以敢愚昧到底,因为最后垫底的不过就是中国民众的血肉之躯。民众在皇家眼里根本就不是鲜活的生命,不过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已。


仅以由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发展的历史为例,也能窥得世界变大变小的一斑。


1804年,英国人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发明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因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作燃料,所以人们称它为“火车”,一直沿用至今。“火车”的发明,使西方世界明显地变小了。


1804年为清嘉庆九年,该年大事应该是平定了持续数年造反的白莲教。平叛虽为胜利捷报,但已掩饰不住清王朝内忧外患的惨局。平定了白莲教,中国的世界还是那么地大,战乱时已顾不上物博,连皇帝也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上那头。


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辆火车,严格讲,与中国人没有多大关系。1875年,英国人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该铁路的运营、管理都是人家英国人的事。不过,吴淞铁路的运营,客观上让中国人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中国人见过火车后才知道,原来,中国的世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1881年,清政府主张修建了第一条官办铁路:唐胥铁路,不过,各项技术关键还得依赖外国人。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火车应该说是仿照英国的著名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中国人就把它叫“龙号”机车。在没有专利制度的情况下,仿照先进技术也是一种进步。仿照火车,也能使中国的世界变得更小。可惜,连这样的仿照,也不是由朝廷先提出,而是由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一手操持。中国绝大多数精英男人的心思向来都在官场权术上,而对科学技术则嗤之以鼻。儒家传统文化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不过就是称之为:奇技淫巧,取悦妇人。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儒家文化从骨子里是反科学的。


中国人真正完全由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应是完成于1905_1909年的京张铁路。该铁路的设计主持者与建造组织者是有“中国铁路之父”称号的詹天佑先生。该铁路虽然为中国人自己设计与建造,但也不能说成是中国土特产,而是中国较早短暂对外开放的产物,开放不过就是自己走出去,同时把先进的东西请进来。詹天佑本人就是中国最早开放门户,官派的第一批留美学生之一。可以说,与詹天佑先后留学美国的120人,正是中国社会由完全的农耕时代步入近代社会的核心力量。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詹天佑等一批人是先躯、铺路石。京张铁路的建成和后来的不断延伸,使国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的世界越来越小,如此,才可以由粗放式的管理趋向精细化管理。


可惜,中国在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后,又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国家的对外开放不过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战乱缝隙里可有可无的点缀。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不过就是在一朝专制与封建割据中恶性循环。正如《三国演义》所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就是武装割据,合就是一朝专制。


可以说,詹天佑所主持的京张铁路,是中国现代化的萌芽。京张铁路后来延伸为京_包(包头)铁路,再延伸为京_兰(兰州)铁路,再延伸为京_乌(乌鲁木齐)铁路,这些铁路,现在也是贯穿中国东西的主要干线。


我知道詹天佑,还真不是从历史书上得来,而是从自己坐火车的实践中得知。1979年夏天,自己考上了天津大学,9月1日开学。去学校报到,当时的交通条件,只能选择坐火车。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记得车次是从银川到北京的264次,路过萨拉齐站停靠几分钟。过路车,根本买不到座位,随便找个车门上车,就在两节车厢的夹缝里倚物靠站。虽然劳累、瞌睡,但第一次坐火车的兴奋感还是抵消了许多疲倦感。大概行至第二天清早时,列车员说,青龙桥站到了,列车在此处大约停留半小时左右。后来知,火车在此处要换机头,然后掉头行走盘山路,当然,太专业的问题至今也不清楚,但清楚记得,青龙桥站前有一尊詹天佑先生的全身站立铜像,我这才知道了还有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后来,又刻意查找阅读了一些有关詹天佑的资料,就对这尊雕塑更多了几分敬重,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像詹天佑那样,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只是后来天不遂人愿,一则自己不是可造之材,二则后来国家已人才济济,像我这样的半吊子,文不成武不就,无论放在国家的哪里,有我五八,无我四十,于是至今一事无成,还白白糟蹋了国家那么多粮食。真是对不起詹天佑。后来,不论快车、慢车,不管在青龙桥站停靠多长时间,我也坚决不下车了,我怕与詹天佑的塑像对视,那样,自己更无地自容了,这已是后话。四年大学期间,为省路费,我暑假不回家,在校勤工俭学,只在寒假时回家,如此,又往返青龙桥站七趟,每趟都瞻仰詹天佑塑像。我感谢这尊塑像,鼓励了我大学四年及以后的刻苦学习。后来我不成才,已不是詹天佑塑像能管的事情了,只怪自己不懂国家的心思。詹天佑是使中国距离空间变小的先驱,詹先生的丰功伟绩绝不会因一个瞻仰者的自我矮化而逊色。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新中国的火车已不单纯是交通工具,也是新中国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最有名气的火车,应该是“毛泽东号”机车组,该机车组诞生于1946年的哈尔滨,比共和国都年长三岁,所以,让共和国供奉“毛泽东号”机车组,也在情理之中。新中国建国后,毛主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多是乘坐专列,专列就是火车。专列上有位服务员因表现优秀,后来还成为了中南海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据说,毛主席专列上还发生过窃听风波。新中国,最著名的国际列车是北京_莫斯科国际专列,这甚至是一个时代中国外交路线一边倒的象征。不过,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无论火车演绎出多少不同内容的精彩政治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跑不快。火车跑不快,中国的世界就很大。新中国的政治术语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大概是理想。实际情况是火车根本跑不快,但从没有人说全是因为车头赖。火车跑不快,这世界当然就变大了。


我上大学时,就觉得天津是中国距离萨拉齐最远的城市。我从萨拉齐上车经一天一夜到北京终点站,然后再排半天队买票,转车去天津,怎么也得两天时间才能辗转到达天津大学。我倒是没坐过去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但听当时坐过的人讲,单程就得十多天。如此,人们一定会感觉到,北京距离莫斯科都这么遥远,那么,去往波恩、伦敦、巴黎、纽约一定是既不可望更不可及了。从新中国的视觉观察,这世界确实很大。


新中国的火车后来变快,这还得归功于改革开放,还得为邓小平专门记一功。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专门乘坐了新干线,亲身体验到了什么叫快速。小平乘坐新干线,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大局的发端,也是中国铁路后来动车、高铁大发展的起点。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对改革开放正确路线的验证。


截止2019年,中国铁路通车总里程为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3.5万公里,为全球第一。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中铁路运输在人流、物流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本身也是以引进国外技术并消化吸收为起点。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动车、高铁,也不会有中国国家力量的快速积累。


动车、高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中国人因全球第一的动车而骄傲,中国人因动车、高铁觉得世界变小了、中国人强大了。


我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因动车、高铁而变化。我们都学过地理,既然全球一体化,那么,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就是等比例的。包头到北京的距离近了,北京到纽约的距离就近了。2019年12月23日19:20,京_包高铁试运行首辆车次G2481复兴号列车驶进包头站,从此,开启了包头人出行乘坐高铁的新时代。理论上讲,交通工具的速度提高几倍,世界就可变小几倍。当然,世界的变小,也不单纯取决于交通工具的提速。


世界变小,综合条件最起码应该包含以下几项: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国家之间相互签证条件、进出海关条件、市场开放程度等因素的改善。前两项取决于技术硬件,后几项取决于制度环境。


遗憾的是,自2018年始,中美两国之间以贸易战为发端,逐渐衍化为已经超出经济领域的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多方面摩擦。这种冲突与摩擦让中美两国人民乃至全球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和民众明显地感觉到,这世界忽然变大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忽然又变得遥远了。以我自家的切身感受也是如此,老伴年前去美国探亲,本来打算今年年初返程,万没想到,先是疫情打乱了返程,后来,主要是中美两国之间多方面摩擦的加剧,直接影响到两国之间的通航发生了质的变化,直到今天,老伴还滞留在地球的另一边。这世界,说大就大!


我所了解的中美争端的起因及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走向,消息渠道均来自中国官方媒体,其主要发声者为胡锡进、金灿荣、胡鞍钢等人,只是,二胡一金等人的发言常常前后矛盾、自食其言。如此,我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判断只能说是如坠五里云中。我对中国经济发展今后是以内循环为主的方针确实自愧有些思想跟不上趟,我曾错误地认为内循环就是民间原始的自发经济加官方严控的计划经济,国际循环就是改革开放。从秦始皇开始到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模式就是内循环。对照官方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我知道自己的理解一定不对,但错在哪里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学习来纠正。


已故学者周有光说,近代以来,中国曲折进步的实践证明,中国人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中国就进步,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则中国就停步甚至退步。经济学家茅于轼说,国家最大的安全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哲学史家何兆武说,若一国国情与普世价值不符,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改变国情适应普世价值,而不是修正普世价值来适应个别国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达赫利说,人类社会目前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大量的数据,谁就能优先发展,而掌握先进技术与大数据一定是建立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否则,便会落伍。任何国家,闭关锁国、自行其是,只能是死路一条……我只说,我连世界都不了解,何谈世界观?我连中国都不懂,对美国更是两眼一抹黑,何谈中美关系的由来、现状、走向?但我能切实感受到,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世界确实是变大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谁之过?因自己孤陋寡闻,所以不得而知。但事态的结果于我已有预判,我未来的日子不会好,因为,我是打工族,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就会减少,没就业就会没收入,没收入当然就会穷苦潦倒。


好在中国哲学里有一条,好死不如赖活着。


不必烦恼,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必徒劳,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


2020.8.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2-22 12:55 , Processed in 0.0379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