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11|回复: 5

唐朝时期,包头历史上发生了4件大事, 件件关乎唐王朝兴衰存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3 15: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唐朝时期,众多的游牧民族活动在北方草原,形成强大的部落集团。包头及其所在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始终处在唐朝与这些草原民族纷争和交往的核心区域,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

白云区附近的铁山之战,是唐王朝与东突厥的决胜之战初唐时期唐与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其中铁山之战是唐与东突厥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战争发生在今白云区与茂旗明安镇一带。铁山之战,史书也称阴山之战,唐朝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颉利可汗后被俘虏,东突厥从此灭亡。这场捍卫之战,将唐王朝一个崭新的帝国推向了历史的顶端。

唐军统帅李靖于贞观四年(630年)二月趁夜袭击阴山东突厥驻地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并破城。东突厥颉利可汗仓促北撤至戈壁沙漠边缘铁山一带(今包头市白云区一带),还有数万兵马。同时李绩兵出云中(今呼市一带),在白道(今呼市蜈蚣坝)大败东突厥军。

颉利失败之后,由于担心唐朝的继续打击,便派使者到唐朝交好,表示准备依附唐朝,可汗本人也同意在唐朝任职。其实,颉利并不是真的想投降唐朝,而是使用缓兵之计,等待时机以便报仇雪耻。

因为突厥使者的访问,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唐俭等人回访突厥进行安抚,同时命令李靖帅军受降。

李靖与李绩在白道会合,两人商议认为:颉利虽然战败,但部下兵马仍然很多,之后一定撤往沙漠,保存突厥的实力,唐军北击道路险阻且遥远,如果等到那个时候再追击突厥会十分困难。如今朝廷派使节前往突厥,突厥军以为唐军不会继续攻击必定松懈。如果这时候挑选一万精兵突袭,就可以将突厥可汗擒获。

于是同张公谨商议进兵,张公谨表示反对,说:“皇帝的诏书已经同意突厥投降,而且使者唐俭等还在突厥处,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发兵攻击呢?” 李靖回答说:“这其实是当年韩信用来击败齐国的计策,唐俭之辈没有什么可惜的!”于是趁夜出动军队,李绩部队尾随而行。李靖军队到达阴山,遇到突厥军队的一千多个帐篷,将其全部俘虏。

二月甲辰,李靖命令苏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前进,到达突厥可汗的牙帐七里的地方,才被突厥军发现。这时突厥再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苏定方大获全胜,颉利乘快马逃走。李靖随后引军赶到, 突厥溃不成军,唐俭也获救生还。

李靖大军此次消灭突厥军一万馀人,俘虏十馀万,获得牲畜数十万,并杀死隋朝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颉利率领残兵一万馀人打算逃入戈壁沙漠,被屯于道口的李绩部堵截,其下属部落大酋长皆帅众归降。唐军对东突厥大获全胜,平定了阴山至戈壁沙漠一带的局势。

颉利败走后,投奔位于灵州西北的苏尼失,计划投奔吐谷浑。唐朝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引兵前来,要求苏尼失交出颉利。颉利趁夜逃走,躲藏在荒谷中。苏尼失害怕唐军的军力,将颉利捕获。三月庚辰,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偷袭苏尼失营地,俘获了颉利送往京师,苏尼失举众投降,突厥势力因此完全从漠南消失。

太上皇李渊听说颉利被擒获,感叹道:“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之后没有能够报仇成功。而今天我的儿子能灭突厥,我没有选错人,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于是在凌烟阁设宴庆贺,并亲自弹奏琵琶,唐太宗李世明则亲自舞蹈。

640.jpeg

艾不盖河畔的诺真水之战,是唐王朝与薛延陀的关键之战诺真水即今达茂旗艾不盖河。对于艾不盖河的记载,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文献,时为匈奴地,称之为“诺水”;唐代称之为“诺真水”,并在河的北岸设置诺真水汊城。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公元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

薛延陀臣服于唐,但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唐朝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威胁,却无力击破武力强大的薛延陀汗国,只好与其保持表面的友好。然而双方始终心存敌意,彼此戒备,貌合神离。公元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

当年东突厥亡国,薛延陀的叛离和其之后对东突厥的反攻有关。因此,东突厥的统治阶层阿史那氏蓝突厥贵族们对薛延陀恨之入骨。东突厥降部回到漠南后,与薛延陀争抢草场等生存资源,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因此,薛延陀对唐朝此举十分不满。为了缓解这种抵触情绪,唐廷与其约定,东突厥降部“为小”,薛延陀“为大”,又勒令阿史那思摩向薛延陀上贡牛马,作为安抚和补偿。然而阿史那思摩仗恃有唐朝撑腰,非但不贡牛马,反倒派遣牧民偷窃薛延陀的牲畜,其嚣张的态度激化了矛盾。薛延陀本就对突厥降部回返草原愤愤不平,而这种不当行为便给其提供了发动攻击的口实。

贞观十五年,薛延陀酋长夷男听闻唐太宗将要去泰山封禅,料定届时唐朝边境将会空虚,无人把守。便命其子大度设,征收了周边附属国发罗、仆骨、回纥、靺鞨等部落兵马20万人,渡漠南下。他们把军队屯在了今天的达茂草原一带,进攻臣服于唐朝的突厥。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无法抵御,率领部众,据守朔州,并派遣使者向唐朝告急。

唐太宗知道消息后,下令让营州都督张俭,率领唐朝骑兵及奚、契丹等诸部兵马从东包抄;李绩率士卒6万人正面出击;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领兵4万、精骑五千驻守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率1.7万人出兵云中;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包抄薛延陀西部。

李绩挑选麾下精锐骑兵六千人抄近路拦截,跨越白道川。大度设在诺真水摆开战阵,横亘了10里。李绩麾下的突厥兵率先出战,结果打败,退了回来。大度设遂乘胜追击,与唐军遭遇。大度设立即命薛延陀士兵射箭,一时万箭齐发,唐军的马匹多被射死。李绩命士卒赶快下马,手执长槊迎战。双方近战交锋,薛延陀的士兵就占不了上风,发挥不出人多的优势,反而被李绩的步兵杀得连连后退。

这时唐军副帅薛万彻统领的数千骑兵也出现在了战场上,这支骑兵对整个战局的转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薛万彻偷偷地绕道到薛延陀的后方,从背后突然袭击。薛延陀方面的军心立马动摇了起来,兵败如山倒。李绩与薛万彻乘机反击,追击了数十里路,杀死薛延陀士兵三千余人,俘虏了5万人。

在李绩与薛万彻的追击之下,薛延陀大军被迫在寒冷的冬季穿越大漠,退往漠北。屋漏偏逢连夜雨,已经损失了5万多人的大军,在归途中又遭遇暴风雪袭击,结果大约有八、九成的士兵与马匹被冻死。薛延陀大军南下时有20万人,结果回去的时候仅剩下了一两万人。诺真水一战,使薛延陀汗国由盛而衰。

640.jpeg

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包头黄河岸修“中受降城”,结束了唐与后突厥数十年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古代有两个王朝修筑过“受降城”,一是汉代,二是唐代。唐受降城虽冠以“受降”之名,却不是为了接受突厥投降而修建,而是唐王朝的外驻防御工事兼具军政中心、商贸交通枢纽。

唐中宗时,居住在阴山以北的后突厥势力日渐强盛,屡次兴兵渡黄河南下,对唐王朝构成重大威胁。公元708年,名将张仁愿走马上任,出任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乘突厥首领默啜啜西征之机,仅用60天便在突厥出没的黄河北岸地区筑起三座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里, 割断了突厥南下的通道。

三受降城建成伊始,驻扎有较强的军力。其中,西受降城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中受降城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东受降城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三受降城拥有战马五千四百匹,驻军共有两万人,几乎占到朔方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这三座重要军事据点,各距约四百余里,各据交通要道,首尾可互相照应,有着战略上的重要作用,加上在附近地区又设置的一千八百所烽候,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
从此突厥不敢度阴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割断了突厥南下的通道,一举结束了唐与后突厥数十年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唐王朝的防御势力有了保证。同时,后突厥被回纥汗国灭亡,阴山以南地带便安定了下来。

三受降城中,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的大皇城,西受降城在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库伦补隆村。对于中受降城址的具体位置,史学界众说纷纭,有过激烈的争论和多种观点。一种认为是位于包头市高新区“大鼎”西侧约五百米处的敖陶窑子古城。一种认为是黄河边的昭君古城。

中受降城,曾为唐朝北边安北都护府治所和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史料记载,安北都护府曾经移“治”中受降城至少8年。若按史料推算,从公元715年至749年,34年内中受降城为安北都护府的治所。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郭子仪,曾任安北都护府大都护和唐代九原太守。

中受降城还是唐中期对外联络的七个重要关口之一,融入了唐代重要对外政治、经贸往来大通道“参天可汗道”,并成为其重要的中转枢纽,对促进唐中晚期政治、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640.jpeg

昆都仑沟谷古道成为“参天可汗道”重要节点,也是唐王朝的北部政治与商贸大通道唐朝军队相继打败突厥、回纥汗国,迫使漠北草原的游牧部落在回纥的率领下归附唐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从此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

为方便来往长安朝拜“天可汗”,回纥诸部向唐太宗申请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参天可汗道”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被正式命名,以长安为起点北上,渡过黄河,从昆都仑沟北越阴山,至回鹘牙帐,沿途设置驿站68处,备有马匹与食物供应往来使者。再从回纥牙帐穿越蒙古草原可至中亚,西亚,到非洲、欧洲,后来这条路也被称作“草原丝绸之路”。

参天可汗道开通后,草原丝绸之路的通道也正式形成,沿途的国家或部落之间均有使者、商人、僧人等开始行走在这条通道上,唐代的都护府、边关都在极力保护和经营着这条道路,确保其畅通。这条道的开通,方便了商旅往来,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唐王朝中央集权更加稳固。同时,唐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也迅速出现了繁盛景况,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唐中期,为了加强与周边的关系,又建立了七个边境贸易“走集”,开展边境贸易。大贾“走集”,乃笙歌粉黛繁华之地,如同今天的商贸口岸。其中受降城入回纥道是唯一的北部“走集”和贸易商道。

回纥人利用这一良机,把自己占据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自由贸易港”。把从唐王朝得到的大量丝绸通过西方商人运往欧洲,又把他们带来的货物发往中原。史学家们计算,回纥控制这条商道八十年之久,向唐王朝倾销了三百万匹马,换回了两千万匹丝绸,不仅刺激了养马业的快速增长,也促使回纥从游牧业向定居经商方面发展。回纥人往返于欧亚之间,还直接去唐王朝京都长安经商。不少人还在长安城中置房产,开店铺,出入酒肆茶楼。在长安城西门外也有了回纥人聚居而成的回纥营,成为延续至今的西安市西大街一带的回民先祖。

现在的昭君古城应该是唐北部“走集”所在,依然遗留着大量的秦汉唐多朝代的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据当地老乡讲,这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发现一个动物骨大坑,里边的动物骨村民用卡车拉了数月卖给供销社才拉完,现在这个坑还在。分析这个动物骨大坑是当年戍边将士和往来商旅行人食用动物遗留,可见这里的繁忙景象。

参天可汗道从昆都仑沟谷穿越阴山,《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鹘使所经。”这里说的呼延谷即现在的昆都仑谷道。在昆都仑沟谷从秦汉以来遗存了5座古障城,守护并保证这条古道畅通,守护这个阴山南北通行的重要门户。

这条通道的繁忙与繁荣,是中原与北方草原民族沟通与交往的充分证明,更是包头地区曾经繁荣与辉煌的历史证明。




来源:老方带你游包头



发表于 2021-12-4 08: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德国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1-12-5 17: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1-12-6 11: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1-12-8 19: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法国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1-12-12 0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英国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20:57 , Processed in 0.0424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