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詹天佑,一个与中国铁路史息息相关的名字,青龙桥与"人"字形铁路,随他一起铭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
是否记得,小学课本《詹天佑》中的那段文字: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说来也巧,乌金古道中,也有一段"人"字形铁路。只是,它的设计初衷有所不同。
从榆树沟直到后坝车站,一路上坡,并且坡度较大,为了防止火车制动失效或者在车站内待中转的车皮意外溜逸,特别修建了一条通向侧旁山顶的辅道(岔道)。当从石拐开往包头东站的火车无法刹车停站,便将它驶上这条岔道,利用陡坡使其减速停下。这个原理,类似如今的高速公路避险车道。
鸡毛窑子车站那条直通山顶的岔道,建成后只紧急启动了一次。那是1967年夏天,后坝车站停了一车皮从石拐来的煤,准备卸下给车站职工分。十一点半,车皮意外自己滑动,快速下行,后坝车站紧急通知鸡毛窑子车站,鸡毛窑子车站紧急启动,道岔掰到辅道。但那车皮速度太快,到小董瓜与大董瓜分界的拐弯处,车皮脱离铁轨,飞向对面山坡,车皮翻了个跟头,车轮滚下铁路掉到河槽里,车皮上的煤象射出的子弹嵌在山坡土中。当时正是中午,人们从地里回来,目睹了那番情景,先是听到隆隆巨响,转眼车皮就飞过去了。
那次事件,是鸡毛窑子车站那条岔道唯一的启动,可惜没能发挥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