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
图为1940年的包头,围绕着古城南面的依山而建的马蹄形城墙。包头最早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筑九原城,公元前221年置九原郡,433年, 北魏王朝在此设怀朔镇。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包头修筑城墙,辟东、南、西、东北、西北五座城门。
1940年的包头城外,自转龙藏玉皇顶眺望东北方向。转龙藏位于包头东门外刘宝窑子河出口处的右岸,这里古木参天,奇山异水,景致宜人,转龙藏最高处被称为玉皇顶。转龙藏被称为老包头的风水宝地。
1940年的包头,站在转龙藏玉皇顶向西俯看,旧时包头古城民居、城堞尽收眼底。
1940年的包头古城远眺。有人说,老包头城的城墙走向形似金蟾,也有人说像金龟,无论何种说法,都是在夸赞包头城是一方宝地。
1940年的包头百灵庙。百灵庙又名“广福寺”,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百灵庙自建设以来,一直是达尔罕草原商旅云集和物资的集散地,素有草原码头之称。
1940年的包头南海子,逛市场的女子。清末民初,位于黄河流域包头段的南海子渡口曾显赫一时,行旅商贾云集此地,从事皮毛、药材、茶叶等生意,让当时的包头成为了西北重镇,故而有了“ 水旱码头”的称呼。
1940年的包头,一所民居里的孩子们。这座民居宽敞、古朴,应该是一个大家族聚居之所。
1940年的包头二里半地区,黄河渡口附近的一个小吃摊。明清时,自包头古城出南门南走二里多路有个渔港,就是现在的二里半。
1940年的包头城外,满载着货物的驼队。老包头素有“水旱码头、皮毛集散地”之称,包头和周边自产皮毛很少,主要靠商人深入西至宁夏、甘肃、青海、东至锡林郭勒盟、通辽、呼伦贝尔、北至外蒙古乌里雅苏台、俄罗斯恰克图等地,用驼队拉上“茶布水烟糖”,换回“牛马骆驼羊”,俗称“走草地拉骆驼”,然后把皮毛经过加工后发往各地。
来源:今日头条@吃柠檬的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