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隋、唐两代最大的外患,莫过于突厥。
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铁勒即古代的丁零、高车,最初从准噶尔盆地之北,今叶尼塞河上游,迁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即博格多山)。后来成了柔然的锻奴,以锻铁为业,迁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公元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户),力量壮大。公元552年,土门进攻柔然,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柔然主阿那瑰部众溃败后,在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北自杀。阿那瑰叔父邓叔子领着残余的柔然部落,驻守沃野镇木赖山(疑为今乌拉山)也被打败,有3000人逃到长安。突厥使者前去索要,北周将他们交付给使者,都被杀害。土门於是占据漠北,自称伊利可汗,建牙於于都斤山(今杭爱山),是为突厥汗国。东西塞外契丹、奚、契骨、厌哒都听从於他。突厥汗国以狼为图腾,牙门建狼头纛。"弯弓数十万"南下到达代阴(指今山西雁北地区和大青山之北)。公元553年,木杆可汗继位。木杆既勇敢又多智慧,能征善战。
当时中原的北齐、北周两个王朝相互火拼,战争不断,双方都想与突厥结欢交好,取得他的支持,消灭对方①。所以双方都无偿地供给大量财物。北周每年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突厥人在长安的经常上千人,衣锦吃肉,给予特别优待;北齐惧怕突厥的攻击和掠夺,亦将府库所藏的财物,尽可能地赠送给突厥。突厥他钵可汗(木杆可汗的弟)曾经十分傲慢地对臣子们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子孝顺,何忧无物邪!"意思是说,只要北齐、北周相互火拼,便都要孝敬我,我不愁没有各种财物。估计每年突厥可收到缯絮锦彩几十万段,再加上边境贸易,数字就更大了。
突厥可汗庭在漠北,但在漠南,今达茂旗艾不盖河畔也设有牙帐。当时北齐与北周在北方的疆界,大体上是以昆都仑河为界,所以北周两次派大将军杨忠到突厥搬兵,联合攻北齐,路线都是出夏州(靖边县白城子古城),西北至什贲(杭锦旗东北杭锦淖尔乡)或沃野(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根子场古城)。然后从陉北(山西勾注山)南下晋阳②。北齐则是北控白道,南守朔州、陉岭。大将军斛律金就长期驻扎在白道口(今呼和浩特市蜈蚣坝南口)防备柔然③。
突厥每年获得北齐、北周无偿赠送的大批丝缯,除一部分供他们贵族 享用外,大多数是运销到波斯、罗马诸国,从中获取巨额财富。突厥曾与东罗马拜占庭王朝查士丁尼二世签订通商条约;还多次派使臣去东罗马,东罗马使臣也先后到过突厥④。北魏时期,我国的丝绸是经过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州。到了北齐、北周时,大概就主要是经过上述路线,从漠北运往欧州了。
隋朝的分裂策略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了全国。隋朝针对北方防备薄弱,在土默川地区设榆关总管,在河套地区设丰州(今五原县西土城),各下属两个县,主要驻扎军队,防御突厥南下⑤。隋朝国力强大,而这时突厥却已分裂为东西两部。隋文帝一改北齐、北周时的向突厥结欢讨好政策,变为"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针⑥,减少了给突厥赠送的丝绢彩绵。
突厥沙钵略可汗,认为隋薄待了他,公元582年(开皇二年)五月,倾全国之兵四十万骑,四出扰边境。第二年四月,隋文帝发八路大军反击。出朔方的一路在白道与沙钵略相遇,隋军精骑突进,沙钵略受了重伤,躲在草中才得以逃掉⑦。其他各路都取得了战果。
通过这次大战,突厥尝到了隋军的厉害。沙钵略部下的阿波可汗、贪汗可汗以及地勤察⑧等,都跑去投奔西突厥达头可汗,加以草原干旱,灾疫流行,沙钵略内外交困。他于公元585年(开皇五年)被迫向隋朝称臣,并请求将部落南迁至白道川内(今土默川)。所以包头地区在隋代是突厥的驻牧地,没有任何建置。开皇七年,沙钵略死后,子雍虞闾立为都蓝可汗。
此后,突厥内讧,战争不断,突利可汗(都蓝堂弟)归附隋朝,隋对他赏赐甚厚。都蓝不满意,绝朝贡,抄掠边境,袭击突利。隋封突利为启民可汗,将他安排在夏、胜二州之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处其内。隋朝军队多次出征都蓝可汗,在大青山地区就连续三年打了三次大仗。隋朝著名的将领杨素,於公元601年(仁寿元年),从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沿黄河北岸西行,与突厥军队多次作战,到黄河北河(今后套),夺回了被虏俘的启民可汗部落,大败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部,使碛南(大漠以南),没有了突厥骑兵踪迹⑼。这一系列打击后,都蓝可汗内部不断分裂,纷纷南下归顺启民,启民又人丁兴旺了。
隋朝末年,暴君隋炀帝效法汉武帝到塞外陈兵跃武,於公元607年(大业三年)巡视到榆林(即胜州,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架设了一个千人大帐,设宴招待启民可汗以及奚、室韦等数十个部落酋长3500多人,赏赐彩缎等无数。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又准备第二次再来北疆巡视,当时启民可汗已死,子始毕可汗因炀帝对他不好,怨恨,率数十万骑兵,将他包围在雁门(后始毕解围走)。从此,北方各地军阀纷纷割据称王,隋朝很快也就完蛋了⑽。
铁山大战
公元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大军与东突厥在铁山打了一次大仗,这一关键性的大仗,促成了东突厥的灭亡。铁山在哪里呢?据推断,就是今包头市的白云鄂博区。
这次大战的起因,还得从隋末唐初北方形势说起。
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突厥再度强大起来,"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⑾。会始毕可汗死,弟处罗可汗立,处罗又死,弟莫贺咄设立,号颉利可汗。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义,曾向突厥颉利可汗称臣、借兵,唐立国后,每年都向突厥赠送大量金帛子女。
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五原之北,高视阴山,有凌驾中国之上的气势。对唐朝"请求无厌" ⑿。另一方面,却又支持北方的割据势力,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古城)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县)刘武周、洛州(今河北永丰县)刘黑闼、渔阳(天津蓟县)高开道,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薛举、榆林(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古城)郭子和等。他还把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安置在定襄城(今和林县北),将归附突厥的汉人都划拨给他。他这样的举措,分明是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让中国分割开来,都受他的控制。但是唐朝很快就消灭了这些割据的政权,统一了全国。颉利见唐朝势力愈来愈强大,便直接出面,对缘边各郡进行武装骚扰。烽火燃遍了今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甚至四川、河南八省。公元624年(武德七年),颉利与他侄 儿突利可汗举国入寇,进攻关中(今陕西中南部),唐高祖吓得打算烧掉长安,逃到秦岭南边去。公元626年(武德九年),颉利又率兵十余万,号称百万,南下到渭水便桥之北,兵临长安城。唐太宗率六个人,骑马隔河与颉利对话,责备他负约。一面让唐军整队而出,表示将决一死战。颉利摸不清底,只好撤兵。突厥的横强,迫使唐太宗愤发图强,决心打击其侵略气焰。他每天召集数百名将士,在殿堂亲自指挥练武,提高军队战斗力⒀。
公元628年(太宗贞观二年),突厥内部的薛延陀、回纥、拨也古等十余个部落群起反抗颉利,赶走了他派去的官员,打败了颉利的军队。唐朝还与薛延陀部建立了同盟关系,封他的首领菩萨为可汗。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不和,突利也归顺了唐朝。第二年,关中又大丰收,唐的经济实力雄厚了;这一年大雪,突厥羊马皆死,人大饥。以上种种说明,反击突厥的时机成熟了。
唐太宗抓住这个机会,公元629年冬(贞观三年)命令六路大军,十万余人,齐头并进,攻打突厥。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国防部长)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出定襄道(今和林县);行并州都督李世勣、丘行恭出通汉道⒁,高祖婿柴绍出金河道(从今准格尔旗渡黄河北上),卫孝节出恒安道(今大同市),薛万彻出畅武道(今辽宁朝阳市),任城王李道宗、张宝相出大同道(今乌拉特前旗有古大同城,当从此北上)。李靖是著名战略家,李世勣等都是最著名的将军和猛将。
李靖先以三千精骑从马邑神速出发,过今杀虎口,直逼恶阳岭(大约在定襄南,今和林县东)。夜袭定襄,俘虏了杨政道和萧皇后(隋炀帝妻)。颉利可汗骤然发现唐兵,惊惧不安,认为唐一定是倾国出兵,不然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李世勣兵出云中,与突厥兵在白道交锋,大败之。颉利见唐兵来势很猛,将牙账迁到碛口(大约在今达茂与乌拉特中旗接壤的国境线上);将数万军队退保铁山(今白云鄂博);同时又派遣使臣到长安,表示要举国内附⒂,以为缓兵之计。
公元630年2月,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安修仁到突厥安抚颉利。李靖、李世勣乘其不备进行突然袭击。李靖挑选精骑一万,带二十天的粮草,连夜出白道;李世勣绕道到碛口,大约是从包头市昆都仑沟北上,拦截其归路。李靖出白道后,沿途俘虏了突厥斥侯千余帐(今蒙古包)。军队开到距铁山仅十五里处(一说七里处),命将军苏定方率二百骑兵当前锋,乘雾挺进。前锋至去敌人牙账一里多路时,突然雾散,一眼望见突厥牙帐,二百人飞驰冲突,掩杀了数十百人⒃。颉利可汗乘千里马逃走,突厥队伍溃散,靖军随后赶到,斩首万余人,虏俘了男女十余万口。虏获杂畜数十万。颉利帅万余人西北行,准备过碛口,李世勣军队已把守在那里。度碛口不成,突厥大酋长皆帅部众投降,李世勣俘虏了五万余口。颉利无奈,独骑西行,前去投奔灵州西北(今阿拉善盟)的小可汗苏尼失(启民可汗母弟),然后再投奔青海的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副总管张宝相带兵前来索要,抓住了颉利,解送到长安⒄。
东突厥从此灭亡了,唐朝的疆域扩展到大漠以南。为了表彰李靖的功勋,在他的坟墓上筑阙象铁山一样。唐太宗没有杀突厥一个俘虏,将先后前来归降的共二十多万口,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市),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境线上,而以朔方(今伊克昭盟)为主,分突利可汗地置顺祜化长四州,置都督府以管理他们。分颉利可汗之地为六州,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以统领其部众。都督都是突厥贵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让他们自已管理自已⒅。突厥贵族到长安的,任为将军、中郎将等,布满朝廷。十年后(贞观十三年),唐朝命突厥降户十万,由阿史那思摩率领渡黄河,建牙於河北,拜思摩为可汗⒆。
大漠以北的薛延陀、回纥、仆固等部落,在东突厥灭亡后,给唐太宗上尊号为"天可汗",并从䴙鹈泉(大约在今乌拉特后旗东北境外)⒇往北,开辟了一条大道,名曰"参天可汗道"。在沿途设置六十八处驿站,以便利往来使者。天可汗,表明西北各民族、各部落承认太宗皇帝是他们的最高领袖(21)。
资料来源:《包头史话》(中共包头市委宣传部 编;主编:李绍钦),1994年7月。黄翔整理于2021年11月
来源:家乡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