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支援建设起来的工业城市,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辉煌历史印记。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勇往直前、敢于胜利,奋发有为、赶超跨越,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业绩!”
这是包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庄严提出的奋斗目标。
打造红色包头,石拐区当仁不让。
石拐区是一片留存红色记忆的热土,有着鲜艳的红色底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血脉赓续不断、代代相传,李裕智领导内蒙古首次煤矿工人运动,佛鼎建立煤矿工人党组织,革命人士樊纲一心向党,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支队智取石拐镇,贺龙立马石门运筹石拐沟、与房东共话解放,许光达雪夜冰河抬伤员、宿营石拐沟,晋绥野战军青山村谋攻包头城......红色故事在这里广为传颂。
100多年前,这里煤炭生产点燃了内蒙古近代工业的火苗,红色文化与矿山文化交相辉映。
李裕智,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早期领导人。90多年前,他只身赴石拐煤矿开展工人运动工作,白天和工人一起挖煤背炭,实地考察工人的劳动条件;晚上深入窑洞,启发工人团结起来反抗剥削压迫。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石拐煤矿一千多名工人大罢工取得最终胜利。在此基础上,1925年,中共北方区委包头工委在石拐煤矿成立了内蒙古第一个煤炭工人党支部,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如今,在石拐老区,依然可以找到当年李裕智开展工运工作的足迹,他的伟岸形象,依然在石拐熠熠生辉。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内蒙古西部地区,在中共绥蒙工委的领导下,石拐人民群众纷纷起来抗日。
1938年10月,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支队715团3营在团长王尚荣的率领下,冒雨行军,来到群山环抱的石拐地区,伏击了日伪军汽车队,击毁敌汽车10余辆,歼灭日伪军百余人。自此,石拐地区成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绥西游击区的重要地域。
1945年,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最有影响的战役——绥包战役打响。绥包第一次战役,贺龙率许光达、孙志远诸部六个旅转战石拐沟、谋攻包头城,分别在石拐地区的祁家大院和青山村设立野战指挥部、前敌指挥部。12月初的一个寒夜,在石拐的群山之间,朔风凛冽,雪花飞舞,一支部队在崎岖的山路上悄然行进,许光达和孙志远抬起第一副担架,将重伤员安全送至营地。
1948年,绥包第二次战役,贺龙来到石拐区,走访了三年前欢迎解放军的石拐区群众,与指挥部所在地的房东进行了亲切交谈。
如今,贺龙指挥所旧址在石拐区依旧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却激情燃烧的岁月。
20世纪50年代,在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号召下,作为配套包钢建设的“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大青山煤田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石拐成为包头市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为包头、自治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这里,留下了带有特殊符号的遗迹遗址:石拐煤矿工人大罢工旧址、绥包战役指挥部旧址、苏式矿山建筑群、老矿井……百年的煤城建设发展历史,铸就了石拐人吃苦耐劳、坚定顽强的意志和品格,凝结形成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矿山精神。矿山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石拐人民的思想中、意识里。
“很多红色遗迹遗址和百年矿山遗存保存完整,为我们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些遗迹遗址遗存正在成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大青山抗日历史党建基地负责人孙涛告诉记者,“比如大青山抗日历史党建基地,就是在包石铁路、绥包战役前敌指挥部旧址等遗迹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一个代表性红色文化载体。”
近年来,石拐区本着“挖掘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的宗旨,大力挖掘、整理、传承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文旅融合基地,位于石拐区五当召镇青山村的大青山抗日历史党建基地,便是其中之一。
“大青山抗日历史党建基地集军事旅游和国防教育为一体,基地范围内有‘绥包战役’前敌指挥部旧址、包石铁路,有大青山革命历史长廊、革命剧场和革命餐厅等,”孙涛介绍,“在这里,人们可以重温党的历史,感悟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石拐区红色文化和矿山文化资源底蕴厚重、资源丰富。包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统领打造红色包头”这一奋斗目标激荡人心,石拐区将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凝聚形成强大红色精神,激发红色文化软实力,让红色文化更好地引领带动地区发展,奋力建设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先行区。
来源:魅力喜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