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954年,包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的建设城市,新城区规划也开始进行编制,为了确保新城区的各项建设能够顺利地进行,包头的第一代规划人对包头老城区进行了一次改扩建,这次改扩建基本上就形成了如今东河区主城区的模样。今天,我们继续听原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任念祖老人讲述当年的规划故事。
老包头过去曾是连通内陆和草原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之地。不过,对比如今的城市规模,解放前的包头人口不到8万人,城区面积也并不大。从1948年的老包头地图上看出,过去的包头大体呈现椭圆形状,道路也比较分散,四周设有城墙,有东、西、南、西北、东北五座城门。北梁地区为最大的居民区,主要街道也只有东门大街、胜利路、解放路、富三元巷几条大路。
原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任念祖:那个时候包头只有几个楼房,一个是中山堂,日本人盖的是个二层楼;另外就是商家有一个德华兴鞋帽店,这是二层的;还有个四美元烧卖店、景新池澡堂,剩下的全是平房,没有别的。
1954年随着包钢、447厂、617厂等重点项目落户包头,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成为了包头市政府的重点任务,老城区就承担起了新区建设的物资供应工作。这一时期,包头旧城的人口激增到了27.8万人,而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此时的包头老城区住房拥挤,道路狭窄的问题越来越突显。时任包头市长的李质要求城建委为包头旧城,也就是如今的东河区进行改扩建提供规划。
原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任念祖:首先是在南门外巴彦塔拉大街到火车站到二里半,就是铁路南,东边就是东河东,西面就是西脑包,大概八九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我们就搞一个扩建,现在基本形成骨架,基本上没动就那样。
解放初期,在包头老城已经存在发电厂、皮革厂、自来水厂、印刷厂、食品厂等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工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包括制铝、制糖、机械、电机等大小工厂有286座。针对旧城区工业用地不足的情况,这份规划中将旧城区东南方向用地较为充裕区域规划成为了工业区,共360公顷。
原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任念祖:1954年的时候,当时像木器厂、砖瓦厂都是那时候兴建起来的地方工业,为大工业建设服务的建起来。扩建新的要建到哪儿,主要地区就是南门外地区,东边风向是主要问题,工业放在东边不合适,但是已经有很多工厂都在东边放下了,人们觉得那个地方大,都纷纷要到那个地方去,所以那个地方就都变成地方工业了。
包头老城区的道路狭窄弯曲,大多是自然形成的道路,以土路为主,整个城区只有5条水泥路。1954年的旧城改扩建规划,注重对旧城区的道路改造。
原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任念祖:原来就是从南门外到车站修的水泥路,这条路肯定是主要道路了,方向不好变了,就沿这路继续扩建。东边是东河槽就限制住了,西边是西河槽也限制住了,就在这个东西河槽之间,东边加一条工业路,巴彦塔拉大街原来是呼包公路,是基本公路,这就是正好跟南门外大街相交。
这份扩建规划中实际规划城区扩大了560公顷的土地,居住用地154公顷。此外,关于连通新城和旧城的道路,任念祖和同事们也提出了两个方案。
原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任念祖:一个是走二道沙河以东,一个是走二道沙河以西,要拐过去以后到建设路一直与新区相通。到时候达成这两个方案以后的话,一是征求领导意见,再一个二道沙河桥是内蒙公路设计院设计的,但是从桥的位置来说,建在北边比较保险,因为北边基岩已经露出来了,它的地质条件比较好,所以建桥比较好。这样的话在二道沙河以东就往北拐,拐到现在北头,一直通到新区到一宫,就是这么定下来的。
包头的第一代规划人,在1954年,新市区总体规划尚未开展之时,包头未来发展的方向、人口、计划,一切都处在未知的状态下做出了这份规划。如今,67年过去了,人们仍然能够从东河区看到当年规划的影子。
来源:直播包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