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九二三年,北洋军阀吴佩孚被迫下野,逃往四川峨眉山避难,十来年再未听到他的消息。一九三二年冬初,他突然率领长了胡子的卫士约二百多名,携带着大小枪支,绕道来到包头。当时,他的那些卫士不穿军装,只在头上缀有一枚"五族共和"的帽徽,因系罕见之物,受到人们的注意。
吴的到来,受到当时绥远省军政大员的欢迎。省主席傅作义、山西七十师师长兼包头警备司令王靖国、晋绥骑兵司令赵承绶、中国银行包头分行行长郑相臣等均到西脑包大照壁列队迎接。吴佩孚的小卧车来到迎接队伍前面停下后,吴并未下车,只是由郑相臣将傅、王、赵等向吴一一介绍,吴坐在车里点点头,小便开到预定的招待处——当时的中国银行行址。吴下车后在客厅接见了傅、王、赵三人,互相问好。因他口音既有山东蓬莱腔,又夹有四川方言,很难听懂,由一位称作王参议的代为翻译。
包头设分局政府奉命以地方群众组织名义,召开欢迎大会。设分局政府为此召集了包头日报社、商会、农会、教育会、财务局、建设局负责人开会,作了具体布置。在将大会议程通知吴时,吴对群众欢迎表示感谢。但对会场上悬挂孙中山先生遗像不同意。为此,几经周折,反复磋商,吴只好退让说,挂不挂,这是你们的权利,但我不向孙中山遗像行礼。终于算是达成了一个折衷方案。
欢迎大会会址选在马王庙戏台(现包头四十中广场)。正式参加的人有限,看热闹的群众却不少。会上由商会秘书刘澍致欢迎词。待念到"向孙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时,主席台上的人,转身面向总理遗像行礼,唯独吴佩孚一人面向北直立不动。议程进到请吴讲话时,鼓掌者寥寥。吴讲话内容不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类,有的地方由王参议代作解释。欢迎会进行一个小时,便不欢而散。
会后,刘澍等人在包头日报社召开了座谈会,对吴的行止甚为不满,又向吴提出书面问题三个,请求答复。下午三时,刘等便以地方群众代表身份访问。吴谈话中认为孙中山先生不了解国内贫穷,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三民主义不过是纸上谈兵。对日寇侵占东三省,表示义愤,主张武力收复。不同意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吴在谈话完毕,即返身回卧室,未和来访者告别,也引起一番议论。
除此以外,吴在包头的三日中,既不参加宴会,也不拜访他人。他身着灰色布长袍,黑色马褂,足登毡毛鞋,头戴尖绒小帽,曾在前街(现胜利路)领着一男孩散步,到转龙藏观赏山水庙宇。第三天便由王靖国陪同乘车去归绥了。
吴在包时,据说他自封为"中国救国军大元帅",曾委河曲人李广恒为"中国救国军绥远省第一纵队司令"。吴返回北平后,被国民党将其卫队缴械,给资遣散,本人受软禁。"七七"事变后,吴被日寇杀害。
作者:韩祥符
摘自《包头史料荟要》第五辑,1981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