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387|回复: 45

太行望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2 09: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太行望

——献给所有对祖国山川之美和风土人情有兴趣的朋友们

每一个地域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质,这是由各具千秋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造就的。从地理版图上放眼中华大地,河南省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被太行山、秦岭余脉及桐柏山和大别山环抱,中、东部则为辽阔的华北平原。河南是一个山地大省,其山地、丘陵合计占全省面积的44%以上,可谓“一半山地,一半平原”,所处位置不南不北,不东不西,不偏不倚,吻合“中庸之道 ”。这一地理特征可能就是理解“什么是河南”的关键要素。从历史的角度看,“上帝之手”在中原大地上一次次造山、造水,不但塑造了极佳的山川景观,更是接连创造了一段段历史奇迹,甚至直接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在先秦至宋的数千年间,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河南定都,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河南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都算起,引领中华风气之先超过3000年。而从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算起,河南的衰落时期也长达800年,中国再没有一个省份像河南这样,跌落得如此深重而漫长,以至于人们对它的负面印象根深蒂固,河南成了“地域黑”们最热衷的调侃对象。即便近年来河南的经济已经逐步振兴,许多人的脑海中却依然抹不去其贫穷与落后的印象标签,真实的河南反而变得面目不清。这一历史脉络可能是理解河南的第二个要素。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河南省北部,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安阳市林州市(县级市)。近日,电视连续剧《红旗渠》正在中央一台热播,林州市作为红旗渠的故乡,再一次名扬海内外。自己是在外地工作的林州人,三十多年来,曾多次亲临红旗渠各个渠段现场,聆听父辈讲述红旗渠的故事,也曾多次登顶太行山,并断断续续做过一些考察,以慰藉自己多年漂泊在外的孤寂和被人调侃时的无助感。每次听到身边的朋友赞扬全国5A级景区红旗渠和林州太行大峡谷时,心中总是十分受用,对朋友的好感度瞬间提升。为叙事方便,我以地名或景点为题,串联成几个小故事,并从游人的角度,讲述林州几处有名的景观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传说。由于这些景和事都根植于太行山,相互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不少交叉,但这不影响我们的阅读习惯。那么,故事开始——

中州名山:林虑山


林虑山.jpg 林虑山2.jpg

林州有条著名的红旗渠大道,一直伸展到太行山脚下,大道内侧是红旗渠一干渠,渠的上部是林虑山。八百里太行进入林州的这段山脉就是中州大地有名的林虑山。林虑山总面积317.38平方公里,海拔约1500米,是林州境内太行山脉主峰,素以“太行最秀林虑峰”和“景物雄奇,秀绝一郡”而著称,是南太行风光的灵魂所在。这里曾留下许多帝王将相、达官贤士、文豪武侠、名流高僧的足迹,也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林虑山古称隆虑山,林州西汉置县时,因山名而称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因避汉殇帝刘隆之名讳,改名林虑山,相应地隆虑县也改名林虑县。这里有春秋时期卢子纂仙隠的栖霞观,有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修筑的赵南长城和议事场所黄华会馆。三国曹丕为它写下了第一首诗篇,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林虑山风物均有叙及。宋代郭熙、郭敬所著《林泉高致》一书里写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林虑山整体风貌状若蛟龙,蜿蜒延伸,昂首南天,南界淇水,北断漳河,身静而势动,行止而气蓄,为充满生机之龙脉。其龙脉之势早在金代就被著名书画家王庭筠所记述。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学生潘耒,为了领略北方名山乔岳特有的“苍古浑噩之气”,选定林虑山作为游赏北方山地浓郁风光的旅游目的地。

从山脚下仰视林虑山,在山脊的轮廓线上,有一道豁口,叫鲁班豁。传说鲁班由此路过,被高山所挡,于是挥动板斧砍开一道豁口,为太行大峡谷开辟出第一条道路,让人们踏进山中去领略大峡谷的灵光、神奇与美丽。郦道元形容鲁班豁“双阙昂藏(cang),石壁霞举。”清代诗人万化诗赞:“拔地芙蓉嶂碧空,山腰忽断石门崇。牧樵每说仙人至,风雨犹闻鬼斧攻。”
林虑山高耸于林州盆地西侧,高达千余米的断崖峭壁南北纵长40公里,这种连通之巨嶂与林州盆地的强烈高差对比,形成极强的北雄风光。垂直方向的岩层差异形成了陡缓坡相间分布的阶梯状地貌,使山体呈现出竖向的多层性,构成“三崖两崭一缓麓”的竖向空间序列。行驶在山体的缓麓上,这里有村庄、有连片的树林,有人工河流——红旗渠一干渠,渠道外侧的下方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池沼,用于储存渠水,家乡人形象地称之为“长藤结瓜”。

多角度欣赏林虑山,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纵向看,林虑山高耸挺拔,刀削的顶,斧砍的壁,雄宏而大气浩荡,犹如北方壮士的伟岸身躯 ,撼人心弦。横向看,山脊绵绵不辍,在天幕上画下一尊石屏风。这巨大的石屏默默负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在天光之中又仿佛是一座自然造就的色彩奇丽的长城。唐代诗人高适形容它:“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再从顶部俯视,“青崖如点黛,赤壁若丹霞。”丹崖翠壁,台壁交错,一层断崖一层绿带,层次分明,朴实浑厚如版画。当地民谣这样描述林虑山:


林虑山高顶着天,
拦腰三道金箍拴。
朝生云,晚吐雾,
桥上磊桥树上树。
南看石峡四十里,
北看满山红艳艳。
栗子面,金米饭,
核桃香,柿子甜。
天桥流水喷细浪,
黄华流水颠倒颠。
山上古迹数不尽,
还有珍珠倒卷帘。

很多来林州的外地人对林州奇特的山体形貌感到好奇,问这里的山为什么是一摞一摞的。这是由造山运动形成的。查阅有关资料,25亿年前,这里原是大海,由于火山喷发,形成了以片麻岩为主的古大陆。随着时序的更替,古大陆沉入海底,这里又成为滨海地区,我们在山上不时看到的波纹石就是最好的证明。11亿年前,滨海大陆架再次隆起,由各种石英砂岩构成水平地层,形成多级阶梯的陡崖地貌。5亿年前,新构造运动的间断提升,使这里构造成为特征明显的不同岩层,即片麻岩层、石英砂岩层、石灰岩岩层。岩层重叠,就像一部翻开的地质教科书。因此,林虑山也就成为了国家地质公园。

栎树与石猴


栎树1.jpg 栎树2.jpg

没有树木的山是缺乏灵性的,许许多多的名山都有与之相依相伴的专属树木。行驶在太行山这条以片麻岩为主体的山底缓麓道路上,从车窗向外望,翡翠熠熠,犹如绿色的海洋,浩浩淼淼,依山势吞吐,随山风滚动,飞动着绿的流韵,渲染着生命的激情。那么,什么样的树种构成了这片绿色的海洋呢?这是以栎树为主的原始次生林。栎树分为麻栎、槲栎、辽东栎、栓皮栎、檀子栎、鹅耳枥等。但这6种栎树在植物分类中又分属不同的科目。麻栎、槲栎、辽东栎、栓皮栎、檀子栎这5种属壳(qiao)斗科,与板栗、核桃同属一个科目。鹅耳枥则属桦木科。麻栎和槲栎林是低山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演替类型,平均高度20米。辽东栎主要分布在高处断崖与断崖之间的堆积物上,高低错落,伴生有其他植物种类,以绿色绕于山间石壁,青翠葱茏,形成一层断崖一层绿带的景观效果。古人对林虑山林海赋诗曰:“木荫浓似盖,山势峭于屏。”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生存的资本和根基,而这片森林则是林州生态安全的屏障。

山顶上有两个象形石像,有人说是两只猴子在谈恋爱,叫“双猴对恋”,也有人说像两只猴子在下棋,是“双猴对弈”。不管是对恋还是对弈,两只猴子在这里相守了数亿年,引发过无数文人骚客的联想和感慨。三国时的曹丕专为它们写了一首诗:“西山何其高,高高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也不食。”在太行大峡谷中有众多这样的地貌造型。


栎树林与石猴本来是没有什么相互联系的两种存在状态,但当它们出现在同一座山上,以永恒的沉默来承受日月光华和旅人的注目时,旅人们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太行山上有栎树林,有双猴对弈,很有意思,你去太行山旅游时一定要去看看。”去过太行山的人向友人介绍说。

林州太行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png 太行大峡谷2.jpg

太行山南北绵延400余千米,为古老的华北板块发生断层而形成。其中不断隆升的一侧即为太行山。山脊海拔高1500-2000米,构成了山西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在河南境内,它如一把弧形弯刀悬于北部,山地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与北京市的面积相当。这样的造山过程使得太行山面向河南的一侧,出现了一系列极为陡峭的悬崖绝壁。其中位于林州市的太行山大峡谷气势尤为恢宏。

公元前 1300 年左右,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太行山麓的漳河、洹河冲积扇扇缘,史称“盘庚迁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安阳出现了。太行山为殷人提供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人们可以捕猎、采食、制衣、建屋、筑庙。强烈的造山运动还让原本深埋地下的矿藏易于开采,其中最重要的有铜矿和铁矿。殷人因此得以大规模冶铸青铜器,其应用之广,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殷人在安阳生活长达200多年。其间,殷人建有气势恢宏的宫殿区,无与伦比的妇好墓。他们将所知的天文地理、征伐田猎、农牧祭祀等情况通通记载于甲骨或青铜器上。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系统由此被创造出来。殷商之后,安阳地区以邺城为中心,先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六国的都城,是为七朝古都。这便是河南的太行山时代。

林州太行大峡谷南北全长50千米,东西宽1.5千米,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1000米以上。山势伟岸,壁立万仞。景区总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为90%,有天然氧吧之称。峡谷核心景区有泉潭叠瀑桃花谷、百里画廊太行天路、太行之魂王相岩、原始生态峡谷漂流、人间仙境仙霞谷。“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树翳文禽,潭泓绿水,景物奇秀,为世所称”,太行大峡谷景区四季景色各异。峡谷内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石柱、石梯、石楼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令人寻味。

太行隧道的出口处,也是太行大峡谷的入口处。向外看,由近及远,林木苍翠,渠道绕山,阡陌纵横,人烟稠密,田野似棋盘,村落如棋子,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清人邵堂也曾写诗点赞:“烟火十万户,居民实繁稠”。脚下的那片建筑叫白岩寺,起自宋代。人们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林虑山名寺众多,这也是林虑山自古就是名山的一个佐证吧。
再向内看,丹崖横空出世,拔地惊心,群峰峥嵘,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好一个“雄”字了得!我们都知道,祖国锦绣河山素有南秀北雄之称,而林虑山自古就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美誉。

太行隧道是太行大峡谷进出的咽喉通道。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960多万平方干米的陆地国土之上有超过3.8万条、总长超过赤道的隧道日夜通行,为南来北往、东西穿梭的客货洪流构建起超级通道网。目前中国的隧道总里程高居世界第一,从黄土高原到太行山区,从青藏高原到天山山脉,隧道正改变着我们这个山地面积约占2/3国土的国家。那么,我们中国人是如何挖穿这一条条山岭的?


一般的隧道会从两端向中间同时掘进,但对于长隧道而言,这种方法会使效率变得非常低下。于是,人们将长隧道分割为若干短隧道,在多个点位同时施工,这便是“长隧短打”。例如,在山谷的一侧寻找距离隧道较近的地表位置,横向开挖一个施工洞,即横洞。一部分施工人员和设备由此进入主洞,开辟出新战场。


当隧道的埋深较浅时,就在隧道上方地层较薄处开挖与地面连通的坑道。若坑道沿着斜上方延伸,是为“斜并”:若坑道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是为“竖井”。有了横洞、斜井和竖井,隧道的施工面增加,可同时多点作业,挖掘效率显著提高。不过,我国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下工作环境常出现预料之外的难题,隧道建设者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破除更大的难关。


在中国大地上,隧道或傍山而过,其上方构筑顶棚,形成“明洞”;或挂于壁,每隔一段开出“天窗”,形成挂壁公路。太行山的挂壁公路就有好多这样的“天窗”;或沿山坡盘旋,时而钻入山中,时而出露于外,形成盘山道。但更多时候,隧道隐伏于山体之中只露出窄窄的出入口--洞门。

这条太行隧道动工于1969年11月。那时还没有现代化的修建设备,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工具非常简陋,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当时石板岩公社的360名青壮年组织了凿洞专业队,像修建红旗渠那样,靠一锤一钎一双手的土办法,靠一腔热血和愚公移山精神,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在海拔700米的林虑山腰上挖山不止,终于于1974年5月1日凿通了这条长1000米、高6米、宽7米的太行隧道。有人说,修建这条隧道如果放在现在,如果利用现在的现代化设备,可能几个月就能完成。历史不能假设,每个时代都有时代课题和条件局限,但凿洞专业队这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永远在太行山上放射光芒。

在隧洞开凿之前,当时居住在大峡谷中的石板岩镇的8000多口人,对外最近的通道就是翻越鲁班豁。由于交通不便,山里的土特产运不出去,山外的生产生活用品运不进来,只好依靠人挑牲口驮,山里人的生活煎熬而憋屈。隧道通车后,高山峻岭再也不是“关塞极天唯鸟道”,而成为“万古天险变通途”,为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小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愚公移山的神话在太行山上变成了现实。如今,隧道不仅成为大峡谷生态绿色旅游的通道,而且还是一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景观。

走出隧道就进入了太行大峡谷。隧道的出口位于峡谷的中部,峡谷风光的精华也位于这一带。左边矗立于山顶的三块巨石犹如三个变形金刚,家乡人叫它“天外来客”。左前方那个耸立于摩崖外侧的山峰就像一个桃子,所以称“仙桃峰”。这种地貌奇观,在地质学上叫地貌造型。

国际滑翔基地


滑翔基地2.jpg 滑翔基地3.jpg 滑翔基地1.jpg

在太行山壁立如刃的陡崖之上,有一个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山地滑翔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据说是法国登山家贝登发明了这项运动。1978年,贝登在阿尔卑斯山腰,用一顶高空方块伞成功飞到山下,于是大家竞起效尤,逐渐发展为一项户外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得到发展。这项运动具有器材简便、刺激性大、趣味性强、参与性广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上很快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山地滑翔运动被引进到林虑山,自1992年以来,在这里连续举办了“海峡杯”、“亚洲杯”、世界杯等洲际和国际级赛事以及国内比赛。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具有起飞场地佳、空气动力优、着陆场地阔、交通道路畅的优点,被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主席称赞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现在,山地滑翔已经成为林州的一项产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林州就成立了滑翔俱乐部,接待世界各地的滑翔爱好者。每年的5月至9月,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滑翔运动爱好者群集林虑山,放飞长空,翱翔蓝天,尽情享受战胜自我、蓝天竞技的快乐。那时的林州,山花共伞花烂漫,白云与彩翼齐飞,美丽而壮观。

旅游名镇石板岩


石板岩2.jpg 石板岩3.jpg

太行大峡谷是石板岩镇所在地,全镇17个行政村、218个自然村的9000多人分布在峡谷两侧的四垴八崭二十八道深谷中,有的自然村只有二、三户人家。山里风光虽好,但山民生活不易。由于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又属于干旱山区,无霜期只有110天,山里群众十分贫穷,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

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板岩镇因地制宜,决定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以风景为载体,走活经济棋,变劣势为优势。他们像当年修建红旗渠一样,自筹资金,自带工具,修路、栽树、保护,兴建旅游基础设施。全镇集体、民营、个体一起上,山门洞开。旅游为这里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全镇面貌一年一变样,群众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行驶在大峡谷的谷底,旁边的河流叫露水河,也叫万泉河,古称苍溪,发源于山西,向下汇入漳河。北魏时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当年曾骑着小毛驴来这里考察。据作家师陀所著的《山川﹒历史﹒人物》记载,郦道元老先生误把露水河当作了漳河,在对露水河进行描述的过程中相应地记述了林州。他在《水经注﹒浊漳水》中对林州的山川、地理、风物进行了描绘。他是古代第一个通过自己的著作把林州介绍给外界的人。这里还有一处红色基地——谷文昌故居。谷文昌就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四有”书记。旁边那个村庄叫盘阳村,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五代和宋代时,官府在该村设立采造务,派遣监官和工匠600余人伐木,通过漳河运至河北,供建筑城池、仓库和制造兵器所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红旗渠时,工程指挥部最早就设在这个村。1960年3月6日至10日,总指挥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盘阳会议”。

继续行驶在太行山上,道路两侧高耸的峭壁上,总有树木从裂开的缝隙中破石而出,细小的枝叶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最艰苦的地方孕育最坚强的生命。这样的生存环境自然会生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激情。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实现村村通公路,这里的群众向大山开战,向深谷天堑进军,从山外到山内,从山下到山上,举镐似弯月,落锤如流星,经过10年鏖战,除了大垴村外村村通了公路。

大垴村位于峡谷西侧的山顶上,大山把大垴村举到了顶端,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海拔1800米,既是林州最高的村庄,也是最偏远的村庄,与山西省搭界。该村合计33平方公里,面积虽大,人口却只有290人。由于海拔高,无霜期短,1991年才开始试种小麦。历史上,只有乾隆52年村民合力修成的一条叫“枪杆闯”的羊场小道通向山下。所谓“枪杆闯”,意思是人拿着的枪杆走在路上只能顺着,而不能横着拿。1981年元月,山下人家都在热热闹闹准备过春节,大垴人却开始架电了。24个壮劳力抬着500公斤的水泥电杆,在悬崖栈上攀登,两年抬了100多根。1983年春节,大垴人第一次过了一个光明的春节。春节刚过,修路开始了。在悬崖峭壁上修路,全村群众一锨一䦆,不舍昼夜地凿山砌石,1986年11月,盘悬崖、绕深涧、长13公里的公路竣工了,林州最后一个行政村通了汽车。

太行大峡谷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坚定顽强的生存意志都蛰伏且凝聚在了这丹岩翠壁之上,更孕育了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扁担精神。

神秘桃花谷


桃花谷.jpg

林州市石板岩镇境内的桃花谷,在家乡人的讲述中一向神秘。这里有三九严冬桃花开的桃花洞,有三伏盛夏水结冰的冰冰背,有落差346米的高瀑,还有潭瀑相连的飞龙峡。黄龙潭是桃花谷的精华所在,潭水清澈见底,在阳光下放射出不同的色彩。

进入桃花谷,呈现在眼前的是巍峨屹立直上云霄的巨峰,雄宏苍茫的气魄和淳厚质朴的浓郁乡情。丹崖翠发,望同点黛,江山如画的太行大峡谷给予艺术家无尽的灵感,很多著名画家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写生采风。早在1997年,中国文联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就把这里作为写生教育基地。全国各地众多美术院系也以此地作为写生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师生驻足大峡谷写生作画。以大峡谷为题材,艺术家们创作出大量艺术精品,加厚了大峡谷的文化气质。

盘山旋转上行,穿过隧洞进入飞龙峡。构成飞龙峡的岩石主要为石英砂岩。在这套巨厚的石英岩中,局部含有软软的粘土岩,在飞龙峡崖壁的底部恰巧发育了一层紫红色的粘土,这层粘土岩受风化和流水侵蚀的作用极易被掏空,使其上覆盖的坚硬石英砂岩悬空。石英砂岩中这些垂直节理联通性好,在地震、暴雨等外力诱发下极易沿垂直节理面发生崩塌作用,无数次崩塌便形成了今天的飞龙峡。飞龙峡是由石英砂岩构成的,那么,这里的石英砂岩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厚层状紫红色石英砂岩形成于距今大约12亿年前后的中元古代,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因该套地层首先在河南省汝阳展开研究而被地质学家命名为“汝阳群”。如果留心观察,会看到石英砂岩地层中发育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层面构造,这些都是当时沉积环境留下来的珍贵地层遗迹。

由狭窄的飞龙峡攀上来,顿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又一村”就是桃花洞村。新民谣说:“桃花谷里有个桃花洞,桃花洞有个桃花嫂子,桃花嫂子做一道桃花面,桃花面好吃看得见。”桃花嫂子叫申兰英,开了家农家乐,来这里可以去饮杯桃花茶,吃碗桃花面。2015年4月,我随包头市政协文学艺术院一行赴林州市文化采风,同行的院士、国家一级作家赵剑华老师在品尝完桃花嫂子的桃花面后,触景生情,以《桃花嫂子》为题,创作了一首小诗:远远地看着你/在阳光洒满的时候/你和我的姐妹们款款站成一排/太行山作为背景,在春天里/你的娇小,如小令里的一个动词/让粉红的花朵分外妖娆/我还是在你的脸上看到了沧桑/这块土地上应有的模样/看桃花的人说走就走了/亿万年的太行山厚实厚重/不是一则寓言就能搬走的/你在山的深处,把外面的人迎进来/给每一个人留下桃花的印记/纯朴 快乐 明媚/你和岁月一起慢慢陈旧,留住/时光中的时光,幸福中的幸福/等待我们再一次的闲暇/在桃花酒家品尝诗歌的疼痛/和那种时候的光阴和甜香。


2013年1月,申兰英以自己的肖像成功注册了“桃花嫂子”商标 ,可以经营快餐馆、茶馆、养老院等9大类。她开了林州肖像注册的先河,也是安阳市以自己肖像注册商标的第一人。


传说桃花谷三九桃花开、三伏水结冰的奇妙景象与北魏神武皇帝高欢有关,也有人从地质结构来解析这一现象,认为自己揭开了桃花谷的神秘面纱,其实大峡谷里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而大自然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往往你以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却发现那只是其中的第一层而已。

太行天路


太行天路.jpg 太行天路2.jpg 太行天路.jpeg

在中国,说到天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青藏铁路。“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2001年,北京曲作家印青和另一位词作家屈塬,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发现,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歌曲《天路》由此创作出来。截至2020年底,我国公路里程已达519.81万千米,几乎能绕赤道130圈,但其中能被称为天路的少之又少,笔者所知道的除了青藏铁路被称作天路外,还有两条:一条是林州的太行天路,另一条是河北省张北县的草原天路。张北草原天路修筑在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度地带海拔1500米的坝头上。这里的太行天路则修筑在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过度的太行山腰上,海拔达1000米。

太行天路构筑在太行大峡谷西侧山腰大崭上的缓坡外缘,属于这个地区地台盖层的中层。由于这里的地质发育于寒武系砂页岩夹泥灰岩和薄层的石灰岩层,岩层相对较弱,于是形成大崭。从大峡谷底部上升到这里,地势较缓,出现了耕地、果林和典型的石板屋顶村落,以石屋、梯田等构成古朴的天上人家,一派高山田园景象。


路旁标牌上写着太极山,是指天路上方的那座山,当地人也叫它阴阳山,因冬夏倒置而成为太行大峡谷的又一个奇观。由于山体崩落,大块的石头层层加叠,块石之间的空隙在夏季很少吸收热量而排出冷气,砭人肌骨,到了冬季则排出热量,从而形成这种季节倒置之奇特现象。这种原理也被用到了另一条天路——青藏铁路上。为防止冻土融化,引起道轨变形,在青藏铁路通过冻土带时,路基的下方先铺设一层粒径22厘米的块石,再铺土方路基,然后在路基两侧铺上块石护坡形成U形路基,彻底解决了冻土融沉、路基稳定问题。想不到两条天路有了如此的关联。


天路上有个凌云廊,站在这里看对面的大山,山的下方自谷底向上是嶂石岩为主体的连通块状地貌,峭壁刀削斧劈,犹如山体健壮的躯体,显现着结实的胸肌。在山体劲拔的前胸之上又是一番别样的地貌:零星分布的村落、一层层的梯田、片片果林,好似大山宽阔的肩膀扛起了一片田园风光。在山体的顶部,是一组地貌造型。我们都听说过“芝麻开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小鸟叫门”。在“门”的后面,是一个石人跪着向仙人问道,仙人的后方则是一座“文峰塔”。

站在这个叫做“天境”的高台上,可以比较完整地看一下天路周边的环境。下面的那个山村叫朝阳村,村庄前面的那道沟叫朝阳沟。这里还有一段佳话,据说当年豫剧《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曾来大峡谷采风,在创作过程中,剧情取材于河南登封,而剧名则受此启发,取名《朝阳沟》。剧中很多场景的描写却是借鉴大峡谷的风光,比如唱词:“那架山为什么削掉一半?修水渠用石料叫它把家搬”,“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往上看通到跌水岩”等等。再由近及远来看天路,在峭壁的边缘,天路环山远行,随山势蜿蜒,极目远眺,真是“山舞银蛇、天路蛇逶”。在天路修建之初,设计者们就把它确定为集民生产业、人文旅游、生态观光的大道。全长30公里的天路的建成,结束了山上没有高标准公路的历史,解决了3个行政村、20多个自然村群众出行难、农副产品销售难两大难题。过去只有峡谷底部的村民开农家乐、办纪念品超市,而山上的村民却因交通所限,游客或不便到达,或不便停留,山上群众享受不到旅游发展的红利。天路修通,沿路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写生基地和旅游纪念品出售摊点,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提高了收入。所以,天路既是一条便民出行的民生路,也是一条旅游观光的致富路。


天路的一侧有个深坑,咋一看像天坑,但天坑是四面围合的,这里却是三面围合。这种地貌被称为套谷。在太行大峡谷西侧有许多这样的套谷,开口向东,迎来紫气,有很高的构景价值。

风水宝地王相岩


王相岩.jpeg

太行山中的王相岩,又名老道岩,宝泉岩。这里山峦起伏,奇峰异立,林深谷幽,涛声隐隐,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了一个闭合性极强的围谷,与岩崭屏开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土来此修身隐居。

站在王相岩向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这一美丽俊秀的山峰叫朱雀峰,前上方那大红巨石是朱雀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红光,恰似孔雀开屏。转过身再往后望去,左边山峰犹如一条青龙翘头极目,腾空欲飞;右边好像猛虎昂首怒吼。地理学家称此地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抬头望去,飞瀑自崖巅飞落直下,这便是避暑胜地“仰天池”。飞瀑悬流25l米,古人在仰天池东侧的巨石上刻有斗大的“仰止”二字,道出了此处风景的绝胜独奇,又好像提醒游人仰首止步,静观此岩奇景。崖上宝泉从峰顶深峡而下,盛夏飞雨浙浙,沁人肌骨,三九寒冬,冰山玉柱,直刺青天,巍巍壮观。


高山悬崖上有一琼楼,这便是“书斋楼”。这是老道士赵得秀读书化斋的地方。有人会问,在那么高高的悬崖上,建筑材料是如何指上去的呢?传说,赵得秀有个法宝,就是赶山鞭,神通广大,能把巨石从远处高山深谷像赶羊一样,一群群地赶到建筑场地,供应造桥涵、修楼阁使用。


这里不仅风景秀美如画,而且积淀厚重似书。自殷商时代始,源源不断的外部文化就进入了这里,使大峡谷的文化生态丰富多彩。据《尚书》记载,商朝第21代王小乙为让太子武丁了解社会实情,就让他到民间巡游。武丁来到了太行大峡谷,见到了在这里当奴隶的傅说。傅说很有见地,且说话幽默风趣,所议论的国家大事每每以事实相吻合,老百姓都说他神机妙算。武丁暗想,朝里多么需要这样的人啊。当武丁即位后,内有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外有战事,国家处于重重困难之中,武丁想启用傅说来辅佐自己,可是由于当时等级森严,不好办。于是武丁三年不语。王后妇好,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将军,看出了武丁的心思,就鼓励他像开国的成汤启用伊尹那样启用傅说。有一天武丁上朝,在大臣们一个个念奏章时他睡着了。过了两个时辰,武丁大叫一声醒了过来,对群臣说:“先王成汤给我托了一个梦,要派一人来我朝做宰相。”接着,他召来画师,把先王所派宰相的面貌说给画师,让画师画了下来。画像一完成,武丁命兵丁四处寻找画像上的人。兵丁们在大峡谷找到了傅说。傅说来到朝中,武丁拜他为相,留下了“奴隶拜相”的千古佳话。傅说辅佐武丁,励精图治,使商王朝强盛起来,史称“武丁中兴”。后来,人们把他们相遇相识的地方称作“王相岩”。明代万历10年,时任林县知县的张崇雅题写了这3个字,保存至今。

东汉桓灵年间,引发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党锢之祸被人称为“八俊”之一的名士夏馥,为避抓捕“党魁”之祸,乃自剪须变形,避入大峡谷中,隠姓埋名,为打铁的人家当佣人,党禁未解而卒。与夏馥同隠者5人。明嘉靖年间,有道徒在这里开垦山地,掘得一陶器,上有夏馥及同隠者5人姓名。外人闻之,争相前来观之。道徒们不胜其扰,把陶器打碎,以杜绝看客骚扰,但从此5人姓名失传,现在仅留有夏馥舂米的石臼。

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曾在这里屯兵,留下了许多历史传说。明代河北肥乡道士赵德秀云游至此,遂卜居这里,修道收徒,采石于山,取谷于田,不募捐、不雇工匠,自力更生,自嘉靖巳丑年开工至嘉靖甲子年,30年间建有九拱悬桥、老君殿、玉皇阁、客楼、斋楼、厨楼、库楼等,留下了许多传奇。现存有五气朝元洞、宝泉井、赵德秀和他高徒的墓等遗迹。

清代兵部督抚许三礼来到这里,惊叹说:“峨眉、三峡之胜在此也。”并在这里修建了避暑宫,创作了《重修王相岩记》和数首诗作。明清两代描述大峡谷的文赋和歌吟大峡谷的诗词留存下来的有数十篇,如今有13通诗文碑刻存世。这里还是三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民间文化中体现尤其明显,比如这里的民间舞蹈“打花棍”,就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已被列为地方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行大峡谷延续数千年的文化脚步从未停息,而新的文化业态又为这脚步声增添了悠远的回响。这里雄宏苍厚的气势,真淳浓郁的乡情,山村中的石坡、石路、石桥、石板房,田野小溪、山前屋后的林木以及农家的炊烟,如此古朴、纯正、真切而又平和的景物,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影视剧拍摄的理想外景地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生活基地。上世纪60年代,电影《李双双》、《龙马精神》在这里拍摄,上世纪70年代,又在这里拍摄了电影《扁担精神赞》、《红雨》和新版彩色电影《平原游击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了《影幕恋情》。电视剧兴起后,上世纪90年代在这里摄制了《郑大娘承包记》、《难忘的岁月》。进入新的世纪,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儿女们》、《谷文昌》也在这里拍摄。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生活基地,被称为“大墙文学之父”的从维熙、有生态文学作家之称的徐刚,以及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浦等全国知名作家都来此体验生活并在作品中对大峡谷进行了描述。

中国地域广阔,景观丰富,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从林州这个人文荟萃、串通古今的太行大峡谷中,我们同样会感悟到“国之大者”,感悟到历史的脚步,这里的遗址、文物、文章、艺术、民情、民俗,自成脉络,自有光华。后来者读文、评人、讲古、观山,慕前贤风采而继往开来,或许就是这里文脉绵延的含义。


作者:申中明、申伏生

2021年11月





发表于 2021-11-12 11:37: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发表于 2021-11-12 13:0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献给所有对祖国山川之美和风土人情有兴趣的朋友们
发表于 2021-11-12 14:4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666666666666666太美了
发表于 2021-11-12 19:26: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献给所有对祖国山川之美和风土人情有兴趣的朋友们
发表于 2021-11-12 19:4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1-11-12 20:2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9:38 , Processed in 0.0419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