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料衣服结实耐磨,凉爽透气,吸汗不贴身,夏季尤受女士喜欢。然而,古代有一个地方的“麻业”非常发达,这就是九原区的麻池古城。
麻池古城种麻、纺麻的历史十分悠久。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说,老百姓过日子,每天都要为这七件事奔忙。
其实,这句话是不全面的。还是管仲先生说得好,“衣食足而知荣辱”。“衣”和“食”才是最最重要的。
汉武帝把九原郡改为五原郡,九原县归属五原郡。到了东汉晚期,五原郡治仍在九原县城。然而,五原地区在经历了王莽新朝与匈奴的战争、匈奴内部战争、匈汉战争之后,包括九原县在内的整个五原地区经济一落千丈,老百姓连裤子都穿不上了。
裤子虽然穿不上,吃饭尚可解决,因为这一带地广人稀,水草不错,几乎家家都有不少牲畜。可是,布匹运不进来,牲畜没人要。
开始,人们还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后来,衣服“千疮百孔”补都没法补了。不要说老百姓,就连当官的都穿草衣。强调一下,这可绝不是雨天穿草衣,而是日常生活中官员穿草衣。
当时的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五原“省”来了个新省长,此人叫崔寔(shí)。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腐朽不堪,无官不贪,民不聊生。可是,崔省长却是兔子里的山羊,乌鸦中的凤凰。
崔省长上任之后,当地官员百姓的穿衣问题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人们常说,天下间就怕两种人:一种是不要脸的人,一种是不要命的人。你想,老百姓连裤子都穿不上,还能要脸吗?老百姓连脸都不要,你省政府发出的号召老百姓能当回事吗?
崔省长首先想到了招商,可商人们一听五原都晃脑袋,那地方远离内地,沿途当官的吃拿卡要,还不时出现土匪,谁冒那个风险?崔省长又想到养蚕,养蚕好,让老百姓都穿绫罗绸缎。
可是,养蚕就得有桑叶,要有桑叶就得种桑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桑树怎么也得好几年才能养蚕,养了蚕才能抽丝,抽了丝才能纺织,这周期太长了。
老崔灵机一动,对了,五原不是牲畜多吗?让老百姓穿羊皮不就行了吗?
冬天穿羊皮还好,夏天就不行了。那时候没有脱毛技术,天一热,羊皮焐得人都长了痱子,而且,羊皮还发出腥臭味,虱子成堆。崔省长一开会,会议室里气味难闻,科长、处长、厅长们抠抠这儿,掐掐那儿,一个个都跟猴子似的抓痒痒。
怎么办?怎么办?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老崔喝了点酒,他迷迷糊糊靠在墙上。这时,一个美丽的姑娘走到老崔面前,姑娘见面就脱衣服,老崔吓坏了:“别别别,我不是柳下惠,美女坐怀我是要乱的,我会伤害你……”
姑娘杏眼一瞪:“你这么大一个崔省长,怎么能说这种下流话?太让人失望了!”
老崔慢慢缓过神来,他弱弱地问:“那你,你脱衣服干什么?”
姑娘说:“你不是要为老百姓解决穿衣问题吗?我帮你来了,你看我这衣服,这是麻的,冬天多加几层可以御寒,夏天少穿点可以防暑。不信,你摸摸。”
姑娘把衣服扔给老崔,老崔伸手一摸,果然不错。可是,他不知这麻是怎么来的。姑娘一笑:“崔省长,你俯耳过来。”老崔侧过耳去,姑娘告诉他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老崔一拍大腿:“太好啦……”夫人在一旁问:“老爷,你说什么呢?什么太好了?”崔省长一下子醒了,原来是个梦。
老崔告诉夫人,梦中那位姑娘对他说,五原一带适宜种麻,春天撒下种子,初秋把麻割下来,沤在水中三七二十一天,然后,把沤过的麻捞出来晒干,剥下皮就可织布裁衣了。
当时的五原省一穷二白,财政厅没有银子,崔省长就卖掉自己的家产,让官吏买回麻籽种下去。不久,又购置数台纺织机。崔省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人深入学习纺织技术。当年秋天,人们就穿上麻料衣服,官员百姓喜笑颜开。
第二年,五原地区大面积种麻,老崔又修了N个大水池。九原县因此成了纺织中心,人们穿衣问题彻底解决,崔寔的美名传遍四方。
然而,五原郡毕竟地处塞上,这里一直都是中原和草原民族争夺的焦点。若干年后,五原郡废置,但是,崔寔时期的沤麻池却留了下来,于是,当地百姓就把这里称为麻池。(胡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