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新石器时期
大青山北麓台地(包括今石拐南山境内)新石器遗址证明,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在此活动。
△腮大坝新石器遗址证明,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在今石拐地区活动。
商
口(上工下口)方、鬼方游牧民族在大青山北麓(包括今石拐区境)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
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在今土默特平原和大青山麓(包括今石拐区境)活动。战国末期,匈奴族发展起来,进入鄂尔多斯高原,林胡和楼烦从属于匈奴。
赵武灵王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8年)
赵国武灵王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将宽大的战袍改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战袍,将笨重的战车改为骑兵),逐步强大起来后,向北开拓疆土。打败林胡、楼烦(驻牧地在今大青山南北地区,包括今石拐区境),开始修筑长城,自代(郡治今河北省蔚县)傍阴山下,至高阙(今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石兰计山口),其中一段在今石拐区境内。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设三十六郡,今石拐区境属云中郡地。
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
匈奴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等部,占据黄河以南地区。为了加强统治,匈奴把所占领的地区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实行左右翼区划制,今石拐区境为匈奴地中部。
北魏神䴥二年(429年)
太武帝在阴山山脉中部设六镇,今石拐矿区境属怀朔镇。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
北魏王朝灭北凉政权,统一北方地区。为防御北方柔然族的南下,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又在今阴山地区由西到东设立6个军镇。今石拐区境隶属怀朔镇(治今固阳县白灵淖乡城库伦古城)。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
契丹(公元1066年,复改国号为大辽)王朝置西京(治所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行政区,称西京道(辖今包头市石拐矿区境)。
辽清宁元年(1055年)
辽王朝设云内州,今石拐矿区境属云内州。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元王朝改蒙古国初期所设西京路为大同路,直属中书省,下辖五县八州,其中设有云内州(治今托克托县古城乡东北古城),今石拐矿区隶属大同路云内州管辖。
明洪武三年(1370年)
二月 明军攻取云内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明王朝依元代旧制,设云内州,属大同府。今石拐区境归属大同府云内州管辖,内地汉民开始定居境内。
清顺治九年(1652年)
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蒙古族人迁到今石拐地区的五当沟、水涧沟、哈隆贵沟一带。
康熙元年(1662年)
今石拐地区蒙古族、汉族杂居村落形成,并建有城堡(即今格亥图村、古城塔村和旧石拐村)。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活佛阿格旺曲日莫主持在今五当召兴建寺庙。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五当召一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应聘进京参加蒙文《甘珠尔经》编译工作。
乾隆二年(1737年)
山西祁县阎四财主买通蒙古族四王爷,在今包头市石拐矿区的白狐沟地区开办第一个小煤窑。
乾隆十四年(1749年)
阿格旺曲日莫主持在莎林沁(即今吉忽伦图苏木)扩建五当召,今石拐地区宗教和经贸活动日渐频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清王朝封赐五当召为"广觉寺",今石拐正沟以东地区为召庙的膳召地。
道光十九年(1839年)
山西代县人孔昭明在石拐街(今旧石拐)开设"德厚记"蒙古行,投入资金白银3000两。后在石拐、五当召设支号。
咸丰四年(1854年)
七月 石拐地区连阴雨40余天,发大洪水,石拐街(今旧石拐)部分房屋和河槽两岸的土地被冲毁。
光绪元年(1875年)
今石拐白狐沟地区的小煤窑日趋增多。白虎胜开办的小煤窑最大,雇工20多人,日产原煤达到30吨。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小煤窑遍布今石拐地区,特别是今石拐北面的大磁煤窑,开采规模较大。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清王朝析萨拉齐厅西境置五原厅,治兴盛旺(后移至隆兴长),隶属归绥道。石拐村、当铺窑子村隶属归绥道五原厅管辖。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正月 绥远城将军贻谷、归化城副都统文哲辉奏请清王朝,将归化城土默特境内万家沟、巴图沟、石拐、五当沟一带煤窑改归官办。
是年 土默特旗总管衙门开始征收石拐、五当沟各煤窑二成厘银税。
宣统三年(1911年)
武昌起义后,10月29日,山西省宣告独立,推动了绥远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11月9日,外八旗巡防队哨管张琳、曹富章发动暴动,连夜率军200多人进入今石拐地区。同月,起义部队进入包头,在包头被五原厅同知樊恩庆镇压。
资料来源:《石拐区志》2007年6月。黄翔(阴山小虫)整理于2021年12月
来源:家乡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