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300|回复: 45

历史留痕!内蒙二人台始祖:云双羊,“风搅雪”传扬土默川...>>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3 11: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222.jpg

云双羊是蒙古族著名歌手,也是演唱"二人台"的著名民间老艺人。他出生于公元一八五六年(咸丰六年),殁于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终年七十二岁。系土默特旗右翼的旗民。他出生在原籍土默特右旗古彦圪力更村(在今美岱召附近),后移居沙尔沁西边的协盛窑子村。他一生爱好文艺演唱,对"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文化娱乐的开拓,建树了一定的功绩。

一、他的家庭后代和他的青年时代

云双羊的本姓是土默特部族的云姓,"双羊"是他的乳名。自他的歌艺出了名声,人们就尊称他"老双羊"。

他在青少年时代,常年过着艰苦的放牧生活,所接近的,多是牧场上的放羊娃、牧马人等同行乡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惯于打口哨、说串话、喜诙谐、爱逗笑,滑稽风趣善于歌唱。在性格上也活泼好动,不受拘束,十分旷达。所以,蒙汉人们都爱和他接近。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特孟达赖,幼年断过一条腿,正骨后成了拐子;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有粗浅的汉学文化;受家传学会了打扬琴、拉四胡、演奏山歌小调等。特孟达赖中年丧妻较早,和他的独生子萨计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后由乡亲们介绍到协盛窑子村的私塾当了教书先生。笔者入塾上学时就从这位启蒙老师,所以他们的家史,我从小就知道一点。至后他的儿子萨计,和他的侄子云文齐(系老双羊二儿的儿子)同我一起转入土默特第五小学(包头召小学),读书时,常常听他们说起他们祖父老双羊在文艺演唱方面的成就。

老双羊的二儿子名叫二昭子,也有一个独生子,就是前面说过的云文齐。二昭子中年少亡,所遗的独生子和儿媳即随祖父一起生活。老双羊的这两个孙子,学业都好,思想也很进步。在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萨计就加入了中共北方区包头工委的革命工作,1926年随工委书记李裕智退到宁夏,其后"老内人党"叛徒白云悌杀害了李裕智等许多同志,出卖了革命,投向南京政府。事变中萨计脱险,带病潜返家中,未隔多久也一命呜呼!在日伪时期,其弟云文齐中学毕业后,曾赴日留学数年;日本投降,归国后在张家口入了乌兰夫同志领导的"内蒙古自治革命运动"。建国后他才启用蒙名赛吉雅,在畜牧局任处局长等职。"文革"中因受批斗罹难,气恨含冤而死。所遗子女云广生、云博图、云英利等,据闻都在内蒙和北京等地工作。

老双羊的子孙们因受其影响,差不多都会"二人台"的吹、拉、弹、唱等技艺。他的大儿子"拐先生"是打扬琴的高手,演奏到快速欢乐处,闭目演奏丝毫不乱音调。据说老双羊晚年演唱"二人台"时,还由他操琴伴奏!他的孙子萨计和云文齐上学时,都是学校音乐会的奏乐名手;"二人台"的四大件乐器,他们件件都通,可见老双羊的文艺影响无形中已传授到他的后代子孙。

二、民歌的演变和"二人台"的初步形成

蒙古族的民间艺人老双羊,从小就成了家乡牧场大家公认的歌手。他唱起歌来,音调柔和,能随心所欲地转变音调。一些蒙汉歌曲,经他一调和,夹带着滑稽演唱,就觉得与众不同,另有一番风趣,使人听了感到新鲜悦耳。

蒙古族的传统习惯,凡逢年过节或喜庆宴会,都要敬酒娱乐。而敬酒时,还必须唱歌劝酒助兴。会唱歌的可以自唱,而不会唱歌的,就得邀请那些男女歌手,为他敬酒代歌。当时包头萨拉齐一带,因为老双羊幽默善唱出了名,所以在蒙民的喜庆聚会场合,都少不了请他参加演唱。这样东邻请,西家叫,他在蒙民的宴会中就成了红人。由于宴会的频繁广泛,老双羊对本身的牧业工作,也就无暇关顾并渐地完全放弃而成为川上闻名的职业歌手了。在蒙族的各种宴会上,他因见到的劝酒歌唱礼节,都不外是男女单腿跪唱,双手献酒。唱的方式也不外是单唱、双唱,或大家齐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他总感觉呆板乏味,引不起人们的乐趣。在这个问题上他煞费脑筋,苦思琢磨,想把传统歌唱方式更变一下,以充实敬酒的歌唱内容和灵活性。

最初他采用一个胡琴一支枚(笛子)的简便丝弦伴奏,而利用蒙族歌曲的格调,搀入汉语歌唱。有时也用蒙、汉两种语言混合而唱,人们听了觉得新鲜活泼。他为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还物色了善唱民歌的男青年,充当他的"女"配角,自编唱词,演唱男女对话形式的歌曲。这种形式的试验阶段,都不化装,不表演,是坐腔形式进行的。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唱法新鲜有趣。

通过坐腔式的多次实验,唱词对话也比较熟练了,才进一步大胆地化装开场表演。当然,初演阶段,无论表演或歌唱,总是有点不自然。尤其扮演女角的穿红挂绿,涂脂抹粉,在大众面前露面演唱,更显得羞羞答答很难为情。但表演的次数多了,也就不以为然。经过多次尝试,演唱者和观众都认为合格了,才把它推广起来。至于演唱的曲子,表演的内容也是经过多次的编创和改进,才逐步完美充实起来的。所以说"二人台"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一夜就定型的。而是通过群众的鉴赏,演员们不断充实改进,才把它定型化。故而,我认为在内蒙古土默川地区发展壮大并迅速推广起来的这种民间艺术就是"二人台"的雏型。它的演唱内容和伴奏乐器,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筛选,逐步完善起来的。至后这种"二人台"的演唱形式,不但在蒙族的宴会场所流传开来,就是汉民举办的喜庆聚会,也多有"二人台"的对唱演出。因而,汉民们也看样学样,自编自唱,把老双羊创新的这种演唱形式,日新月异地推广起来了。

三、对"二人台"的发展和创新

"二人台",顾名思义,是一旦一丑两个人配合表演,那么,创始"二人台"这种表演形式的也一定是两个人了。可是,直到现在人们仅知道在土默川最初的"二人台"丑角演员是老双羊,而对扮演旦角的人,却谁也弄不清究竟是哪一位?我们知道,在古旧社会,人们的旧观念是很浓厚的,特别是在蒙古族的习俗中,尊老爱幼互相尊敬的习惯更为严格,若一个男子汉,穿红挂绿,涂脂抹粉,扮一个女旦在众人面前表演,认为是不光彩难为情的事,所以谁也不愿当这种角色。在始初的很长一段时期,确实没有固定的女配角。因而老双羊最初的演唱配角,一定是汉族青年,而绝不是土默特旗的蒙民。因为土旗西部的蒙民,彼此之间,都有三亲六故的关系,如果选一位同旗的蒙族男青年和他配合表演"玩艺儿",一定会被封建礼教所束缚,而老双羊的丑角技艺,也很难发挥出来。所以当初的女配角,肯定是汉族乡友,为凑合热闹临时配合演唱一下,因而没有固定的女角。所以人们对女角的印象不深,易于忽略,谁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姓。

据看过老双羊表演的老年人说,当初老双羊创办的玩艺班,形式很简单,演唱时在家户院的场地上,只摆一张放扬琴的高桌,又顶演唱者的茶几道具,后面再放一条长板凳,是奏乐者的坐位。一般情况下,演唱者是不备椅凳的,都是走唱表演。他们的服装道具也极简略,旦角也不过穿一身红袄绿裤的彩女装,头上盘一个假发络的"圪堵子"(土默川汉族妇女完婚的发型),面扑白粉,两腮搽红,口点红唇,手拿一块花巾(手帕),或玩一把折扇,就是她全部的装束行头了。男丑角更简单,头戴一顶破毡帽,身着一件旧上衣(一般农民老乡的白,兰布上衣),腰束一条兰布腰带,鼻梁凹抹一块白,鼻下假胡朝上撅,咀说话,胡动弹,憨态丑相很惹人喜爱,手持霸王鞭,姿式舒展地舞起来。这就是"二人台"玩艺班最初的行头打扮。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从简到繁,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着。它的伴奏乐器,也是由胡,枚两件,发展到扬琴,四胡,苏枚、四块瓦等四大件的。组织形式,也由业余性的临时凑合,逐步成了固定的玩艺娱乐班。从前"玩票式"的演员,也慢慢成了职业演员了。这是"二人台"一般玩艺班的进展情况。可是老双羊的"二人台"玩艺班,还有他独具一格的创新发展。

"二人台"一般演唱的曲子,都是吸收晋、陕地区移民传来的山歌小调,经过整理编纂搬到"二人台"中演唱的。所以它的唱词歌调,仍然是汉语汉曲。老双羊认为这样千篇一律地呆板演唱,不够得意。他便把蒙汉语同韵的语词,掺杂到汉曲的歌唱中去,以蒙汉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演唱。同样的歌调,用这样的方法演唱,听来风趣悦耳。他试验了多次,证实这种唱法还可以发展推行,便在他常唱的歌曲《海莲花》、《阿拉奔花》、《四季花》、《小牧牛》等曲调中,把蒙语词句,巧妙地揉了进去,人们听了更觉得妙趣横生。

在歌唱的创新方面,他不仅把蒙语掺进汉曲的歌调中演唱,有时还把蒙语歌曲,插入汉语演唱,如《四公主》、《森吉德玛》等蒙语歌曲,他巧妙地把汉语揉进去演唱,因而人们都佩服他的演唱技艺高超。此乃后来人所谓的"风搅雪"。

另外,他在"二人台"表演的道白中,有时也把蒙语编入串话,以合韵的蒙汉语词混合着演说,这种"顺口溜"串话,更惹人喜爱。现举例如下:

在"亲家翁相会"的叙话表演中,有如下的两段串话:

玛奈①到了塔奈家②,

黄油酪丹奶子茶。

正赶塔奈经会"巴雅尔啦"③,

玛奈的幸运多好啊!

中午的饭更排场,

玛奈坐在首席上,

塔奈敬酒我紧唱,

你看玛奈多喜色!

塔奈到了玛奈家,

正遇玛奈不在家,

进门碰上锁圪达,

对不起你冷淡啦!

瞎眼的“脑亥” ④还咬塔奈,

塔奈急忙掏出大烟袋,

狠狠地打了它“讨劳盖”⑤,

没好款待怨玛奈。

①"玛奈"是蒙语"我们"的意思。

②塔奈是您。

③"巴雅尔"是喜庆的意思。

④"脑亥"是狗。

⑤"讨劳盖"是头。

"亲家翁相会"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土默川的草原上,有蒙汉两家,结成儿女亲家,因为言语互相不通,亲家们很少来往。这次亲家翁相遇,即由汉民亲家翁,向蒙族亲家翁道出没有很好款待的道歉话。(因汉族人民也懂一些半通不通的蒙语,所以混合着说)

老双羊在演唱《走西口》的唱词中,还以蒙汉语的混合道白串话,叙说了下面几段:

(一)从家出了"杀虎口"(称西口)外,到了托县又转归化城,沿途所经的蒙语村名,联成的串话说:

从家出口外,

来到妥城(托县)北阁外;

哈拉板升来得快,

走五申,过陕盖,

祝拉庆、公布、到大岱。

口肯板升挨韩盖,

勾子板升、兵州亥,

一程赶到归化城的北门外。

(二)进了土默川,在大青山黄河间,所见到的山川景致,农牧业发达的繁荣景象说:

进了土默川,不愁吃和穿。

乌拉高①,岗勒湾②,

海海漫漫的米粮川。

牛羊肥,庄稼宽,

逃难人见了心喜欢。

①"乌拉"是山。

②"岗勒"是河。

(三)这段说的是从归化城向西走窜,经萨拉齐到包头,因路途生疏,迷失方向,所遇的艰难和曲折的道路说:

走圐圙①,到纳泰②,

迷失方向跑得快,

赶包头,绕石拐,

连夜返回"巴拉盖"③,

累得我真苦,没一点"阿木尔泰"④。

晚上住在"毛七赖" ⑤,

又碰见两个"忽拉盖"⑥,

偷了钱,受了害,

临走还拿了我一支旱烟袋。

你说我的运气赖不赖?

①、②都是土右旗的地名,"圐圙"是萨拉齐县的俗称。

③、⑤都是包头郊区的蒙语村名。

④"阿木尔泰"是蒙语安宁的意思。

⑥"忽拉盖"是蒙语"贼盗"。

(四)下面的串话是描叙草原牧民,不懂汉语,双方指手划脚的困难对话:

一走走到六湖湾,

碰见两个鞑老板①,

她们说话我不懂,

只好比划问平安。

有水请你给一碗,

我要解渴把路赶。

"塔奈勿圪②免德贵③"

忽尔登雅步④指向西。

手指口渴嗓子干,

她却给了一碗酸酪丹⑤。

①指蒙民老妇人。

②"塔奈勿圪"是蒙语"你的话"。

③"免德贵"是蒙语"不知道"。

④"忽尔登雅步"是"快走"的意思。

⑤是蒙民制成的乳制品一一干酪。

四、"二人台"对文化娱乐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二人台"在绥远地区的创立,仅有短短一百来年的历史,但从它发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来说,恐怕在塞外的文化剧种史上是手屈一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二人台"在劳动人民中是深受欢迎喜闻乐见的。其原因之一,就因为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劳动人民自己创作、自己欣赏、大家喜爱的文艺形式。所以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也不分年令大小的各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不讨厌,不腻味,极愿欣赏接受。大概这就是它的特点和魅力吧?!

"二人台"在农村牧区大得人心,所以在农村牧区兴盛发展起来;效仿演唱的人们,当然也就逐渐地多起来。由于人多智广,对"二人台"的表演技艺,也日新月异地创新变化起来。它的内容繁多了,演唱的技术也逐渐提高了。在土默川的广大群众中,成了最普遍、最通俗、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对蒙汉杂居的特殊地域,起了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所以自"二人台"登上文艺历史舞台后,它的爱好者,不论蒙古族或汉族,都不约而同地自筹自演,在文化的艺术阵线上产生出一股方兴未艾的开拓力量。在这方面参与的文化艺人队伍,"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壮大起来。

据我访问了解,在老双羊最初坐唱形式进化为"二人台"和他一起表演的"女"主角中,有一个绰号叫"万人迷"的张根锁,是最早的一位配角。他是汉族,和老双羊是同乡,都在协盛窑村居住。据说他和老双羊一丑一旦配合表演的时间比较长,很是协调,所以群众对他的印象较深。现在有的老年人,对他们当年演唱的情况还记忆犹新,能说出他们滑稽表演、惹人喜乐的情景和特点。

老双羊在"二人台"的创建和表演上不但自己去做,而且还带动了不少人参与了他的表演行列,成了他的艺术徒弟。据说在当年有他一个徒弟玩艺班,叫"板达子秧歌班",这个板达子是何许人也?我不了解。但从人们的一句歇后谚语中:"板达子的秧歌——越看越没劲"。可以推想,它在当年"二人台"的演唱中,大概是不够好的。不然群众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谚语呢?可见徒弟班不及他们的师傅班。这在当年来说,也是符合事实、符合情理的。我们知道,老双羊是一个蒙古人,也是蒙汉杂居区里的土著人。他有精通蒙汉语言的技能,也通达蒙汉两族人民群众的文化习俗,所以他的表演和唱出来、说出来的蒙、汉语词,差不多杂居在土默川的蒙汉人民大部分都能听懂或领会他们的表演含意。因而他的"二人台"班能独占一格,在群众中享有盛名。至于其他徒弟的"玩艺班"那就不同了,因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就不可能与他比拟。

老双羊因年岁关系退出"二人台"文艺生涯后,即由他的徒弟们继承他的文艺事业。据说后来板达子的秋歌(玩艺班)也不是从前那样了。经他整顿后,女配角由"红挠尔"和曹长有等去扮演,他们的演唱艺术也大有起色。其它的玩艺班也齐头并进有所发展。很多名艺人也都是在萨、包地区开花结果,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萨、包地区便成了"二人台"的发展中心。

后来从这里涌现出来的著名歌手,"二人台"老艺人有刘银威、高金栓、张满贵,计子玉、樊六、赵明灯、班玉莲、刘全、卢风英等,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名艺人老双羊对"二人台"的开拓成就。

五、老双羊的晚年及其它

从前我在沙尔沁召,曾听过爱好音乐的几位老喇嘛学唱老双羊的"二人台"蒙语歌调,确实不错,虽说是"风搅雪"然而合韵动听。本来我也想介绍两段以飧读者,无奈自己的蒙语太差,记忆力也不行,不能把它照原样译写出来,很觉遗憾。这只好留待通晓蒙语的知情人们去介绍吧!

据该召的喇嘛们说,老双羊在他的中、晚年时期进行玩艺演出的活动中,经常住到召庙承揽文娱生意。如土旗的喇嘛洞召(在毕克齐的北山沟内)、美岱召、沙尔沁召等处,都是他经常住站、停歇的地方。所以召庙演奏的寺庙音乐中,也吸收了不少"二人台"牌子曲:而"二人台"牌子曲中又有一定含量的佛家音乐。可见老双羊在发展"二人台"音乐上,广采博集,善于鉴学习。

民国以后的老双羊虽然还能出场演唱,然因绥包地区土匪横行,地方不靖,乡村里的人们怕惹事生非,也轻易不敢请他们演唱"玩艺儿"了。这样他们的演唱生意就大受影响。至后更因他的年事已高,也就很少出面表演了。

他晚年的遭遇很不佳,既遭年饥荒旱,又逢兵匪扰害,使他家人不能团聚,你东我西各奔前程。待在家中的老双羊,只好和他的孙媳妇云桂香等一起拖渡灾年。他贫病交结,得过且过地苦渡了几年凄楚生活,于一九二八年在熬煎中逝世了。他死后,其孙媳妇因无法生活带女改嫁。这就是他在旧社会从事了多半辈子的创造性、开拓型文艺生涯,最后得到的凄苦下场。他的遗体就埋在沙尔沁村西的大青山脚下。

资料来源:《包头市文艺志史资料汇编(第2辑)》1986年5月,作者:巴靖远,原标题《蒙古族"二人台"老艺人——云双羊》。



来源:家乡的记忆

发表于 2022-1-3 11:45: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发表于 2022-1-3 12:22: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赞~~~~~~~~~~~
发表于 2022-1-3 12:4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内蒙二人台始祖:云双羊,风搅雪传扬土默川
发表于 2022-1-3 13:0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包头上总能了解很多本地的历史文化
发表于 2022-1-3 13:2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发表于 2022-1-3 14:2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内蒙二人台始祖:云双羊,风搅雪传扬土默川
发表于 2022-1-3 15:0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发表于 2022-1-3 15:1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爱上包头,我爱我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7:57 , Processed in 0.0466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