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的这段壮阔历史中,有许多老地方、老街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虽然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依旧有一些存在于世人的眼中,被人所熟知。
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
记忆中的大街小巷,
了解它们的“今生前世”。
历史由来
沙尔沁镇,隶属于包头市东河区,地处东河区东部,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东与土默特右旗接壤,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隔河相望,西连河东镇,北依大青山与石拐区交界。区域面积371平方千米。
沙尔沁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存在,当时归属于萨拉齐县鄂尔格逊乡。
在新中国成立后,沙尔沁改隶为萨拉齐县二区。
1958年,萨拉齐县二区整体划归到包头市郊区,改为东园公社,驻莎木佳村。
1962年,萨拉齐县二区从东园公社分出,更名为沙尔沁公社。
2006年,由古城湾乡、沙尔沁乡、莎木佳镇合并为沙尔沁镇,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2008年7月1日,沙尔沁镇划归东河区。
主要地点
莎木佳镇:"莎木佳",系蒙古语,意为"山上松柏茂盛"。因本村邻近的山上多松柏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建村。这里是包头市久负盛名的“葡萄之乡”、“粮食之乡”、“蔬菜之乡”、“煤焦之乡”。
南海子村:因本村位于黄河岸边,地势低洼,下雨时村内积水,故名南海子。清朝初年这里就是黄河水路上的重要码头。1976年原村被黄河冲毁,迫使全村北迁1公里,但南海子村这个名称却一直沿用下来。
黑麻板村:"黑麻板",系蒙古语"哈英尔板申",意为"鼻梁样的房子"。1884年,蒙人允许汉人来此种地,当时不让盖房,只可搭叉架茅房,形似鼻梁,故得名。
来源:包头党群连心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