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043|回复: 32

历史留痕!西北回民起义与包头...>>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8 0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历史留痕.jpg

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年(1877年)前后的十六年中,陕西、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的广大回族劳动人民,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因不堪清政府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迫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与陕甘毗邻的内蒙地区,也是回族聚居的地区,所以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各旗、托克托、包头、乌拉特三旗、杭锦旗、磴口、阿拉善等地都曾发生过规模不等的战斗及波动,

1862年,川滇农民军兰大顺和太平军扶王陈得才相继率部进入陕西。这时,华州渭南一带发现"见回不留"的传单。华州知州在处理回汉诉讼时,又故意屈回,并加以"勾结长毛"(太平军)的罪名,进行迫害。地主团练又焚毁回民村庄,抢劫妇女和财物,终于激起回民群众的反抗。起义首先在陕西华州渭南一带举行,最盛时曾建有十八大营,约二十万人,领袖中最著名者为白彦虎。

陕西回民起事后,甘肃、新疆纷纷响应。甘肃回民军主要有四个反清中心,最著名的为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为中心的回民军。起义涉及到内蒙地区的即陕西和金积堡的回民军①。

马化龙世居金积堡,是个地方上颇有威望的教长和富商,伙友们在起义前即以贸易关系在归化、包头、北京、天津等地结交回民中的富商。起义发生后,清统治者将起义归罪于伊斯兰教的新教,指控马化龙利用新教组织起义②。左宗棠上疏同治:"乾隆四十六年,逆回马明心、苏四十三由西域归,诈称得天方不传之秘,创立新教,煽惑愚回,谋为不轨。……嘉庆年间,有穆阿浑者与首逆马化龙之父马二,复以新教私相传,至马化龙而其焰渐张,托名经商,到处煽惑回民,行其邪教。……京师北门、直隶、天津,及黑龙江之宽城子、山西之包头、湖北汉口等处,均有徒党,在彼传教园③。"

这里提到的新教系乾隆初年甘肃安定(今定西)人马明心所创立,其主要宗旨是要革除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北一带形成的门宦制度。代表了大部分中下层地主和广大贫苦回民群众的利益,在宗教仪式上与老教略有不同,乾隆四十六年的苏四十三起义和乾隆四十八年的田五事件,均是新教所发动的。清政府一向利用新老教之争,以达到"以回制回"的目的。门宦制度是在回族聚居地实行的教主兼地主并世袭罔替的一种封建特权制度,主要实行于甘肃狄河一带农业发达地区④。包头地区的回族大量移居此地是在乾隆以后,并且绝大部分从事商业、小手工业等活动。清真寺的阿訇为聘请,不存在世袭制度,所以没有门宦制度可言。教派也为老派,亦称"阁的木"⑤,所以这是清统治者不了解伊斯兰教的诬陷之词。马化龙的伙友们起义前在包头的活动,主要是商业活动,并非早就蓄意与清抗衡。

从起义后到同治六年(1867年),回民军的总趋势是上升的,使清军疲于奔命。同年,清廷派陕甘总督兼钦差大臣坐镇西北。为了阻截回民军往内蒙、山西等地区发展,清廷命左宗棠在黄河沿线布置了三段防线,"一自归绥至河曲保德州为正西北岸,一自河曲保德州至永济县境为西岸,一自永济至垣曲为南岸。保德河曲岸责成大同镇总兵马升,将所派协防弁丁归陈湜节制。西北边萨拉齐厅一带,应咨大同镇饬归绥道察看情形,严密防守,设卡盘查。惟距省窎远,应由绥远城将军督办,该镇道等统归将军节制,以一事权。" ⑥

包头镇早在康熙平定噶尔丹之乱时曾一度为屯兵之处,这次左宗棠三军启行,后方的粮道完全依赖于包头,成为一个重要的屯兵贮粮的军事要地。为此清兵在此修筑了粮台、炮位和兵站⑦。《包头市志·政治》2亦载:"同治三年,清廷命张曜、宋庆、刘铭传、刘锦棠等名将统兵征宁夏马化龙之乱由此经过,至同治五、六年凯旋驻兵包境,张曜兵驻麻池,宋庆兵驻西脑包,余驻东西郊之井坪及东河上。"包头旧城的城墙即是这个时候在大同镇总兵马升的主持下正式修筑加固的。《包头市志·马升传》载:"同治七年,在包头筑东西两营盘,东营驻步兵,西营驻马兵,又以壁垒不完,筑土城以资守御,包头始有城池。"

在黄河北岸的麻池乡东南、市第一造纸厂附近,至今有三座小方城堡一线排列,每个相距约二百米,小城高约四米,每边长约三十米。根据地理位置及夯层夹杂物分析,这些小城堡的年代不长,极可能即清军用来防御一河之隔的陕西回民军的军事设施。

左宗棠所率清军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将山西、陕西境内的捻军镇压后,便集中兵力对回民军进行围攻,自1868年(同治七年)底,陕西的回民军转入劣势,陆续向甘肃金积堡转移,还有一部分活动在鄂尔多斯乌审旗、准噶尔旗,并到托县一带,在包头附近还与清军交战。《清史稿》同治七年闰四月己丑:"回匪踞乌绅旗,分扰准噶尔旗、偪托克托城"。十一月丁亥,"回匪扰鄂尔多斯等旗,窜榆林。"十二月甲辰,"回匪陷包头,蒙军失利。"还有部分回民军到甘肃后,又在金积堡回民军向导下渡黄河到鄂尔多斯七旗、乌拉特三旗,到达磴口、阿拉善一带,易孔昭等《平定关陇纪略》:"官军先后抵秦州、河狄回逆已无大股出窜,惟董志原(甘肃庆阳小镇——笔者)余孽窜至宁夏一带,宁夏之回导之北窜,河东七旗蹂躏已遍,遂由鄂尔多斯七旗,窜至乌拉特三旗,扰及磴口、渐至阿拉善本旗……"。一直到了同治十年还有零星的回民军在乌拉特中公旗境内活动,同治帝命各路清军围攻,还命"直字营马队迅赴包头之西,一面分饬驻扎缠金之卓胜营、暨大同镇总兵马升各派劲旅,由东南面节节兜剿……"⑧

《萨拉齐县志·马升传》载:"同治六年间,回匪扰及河西距包头才九十里",并载马升一人星夜渡河,只身到回民军营地交战获胜等谀词。可知回民军确曾到包头附近作战。而大同镇总兵马升作为镇压回民军的首领,曾在包头驻扎多年,其战马死后将其装上战甲葬于吕祖庙旁,并立有石碑。不过,这块石碑早已不存。

至于包头镇的回民接应与否,缺乏资料,知之不多。据东河区清真大寺阿訇说,回民军确曾围包头镇,但没有攻入城内,城内回民曾公推一位有威望的阿訇带上粮茶慰问,并劝回民军不要入城云云。《萨拉齐县志》还载有萨县"有韩纲、肖明者,雄视大河以西,土人畏之,所谓虎而冠者,韩号四大王,侦回匪入境,约为内应……"等,但韩肖二人均先后被马升计杀,二人民族不详,似应为汉族。

黄河岸边南海子原有河神庙一座,有山门、钟鼓楼及正殿数间,建筑对称优美。原为祀黄河之神的庙宇,康熙因征噶尔丹自黄河乘船回师,故封黄河之神为金龙王⑨,河神庙即为那时所创建。庙前原有石碑,载有同治十年陕甘回民起义曾将该庙焚毁,光绪五年四月重修等语⑩。该碑现已不存。

东河区西阁上原有一铁戟,世传杨再兴所用,实则为马升所遗,悬挂在此作为迷信的压胜之物。《包头市志》"古戟"条有:"古戟在市城前街之西阁上,以铁练系之,戟长约二丈,重二百余斤,相传为杨再兴所用之戟。又云并非古物,此乃清时大同总兵马级之(升)所铸,其戟正对西山咀,用以镇压白虎回头者,故终清之世,回乱不能东来……"。戟上刻有"记名简放提督军门,镇守山西大同等处地方、统辖雁门三关总镇都督府冠勇巴图鲁马"数十字⑪。"巴图鲁"为蒙语,满语也相同,意为"英雄",即《元史》中之拔都、拔都鲁、把都尔等。始于清太祖用以表彰部下的赐号,又称勇号。有将巴图鲁置于姓名前和姓名后之别⑫。这里"冠勇"即将巴图鲁冠于马(升)之前,可知确为马升所悬挂于阁上。

注释:

①④《回族简史》、《回回民族问题》

②《清代伊斯兰教论文集》27页

③⑥⑧易孔昭等《平定关陇记略》转引自《回民起义》

⑤《宗教辞典》"老教"、《包头市志》"民族"

⑦小林德《包头》载日文《北支画刊》1936年

⑨赵翼《陔余丛考》"金龙大王"

⑩藤田元春《从西湖到包头》日文239页

⑪谢冰心《平绥沿线旅行记》

⑫郑天挺《探微集》"清史语解"

资料来源:《包头史料荟要(第12辑)》1984年12月,作者:金申

资料整理: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来源:黄翔的视界


发表于 2022-2-18 13:29: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7:52 , Processed in 0.0489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