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套马沟,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已经从曾经贫困破旧的村庄摇身变成了美不胜收的田园综合体景区,正阔步走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里的每一点变化,也让草原深处的套马沟不负时代、不负期许。
村庄变景区
“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田园特色凸显,是节假日近郊游的好去处。”这是市民刘佳对套马沟农庄的第一印象。套马沟位于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境内,距离百灵庙镇约35公里。一到夏天,农庄里游人如织,大家慕名而来,都想感受一番乡村的宁静美好与农耕田园的秀丽风光。
近年来,农耕旅游文化特色鲜明的套马沟农庄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已然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芳菲四月,人间春好。走进达茂旗丰域套马沟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套马沟农庄,农耕文化村史馆、江南风情四合院、陕北窑洞、乡村酒吧、网红桥、休闲垂钓鱼塘、梦幻风车隧道等景点逐一映入眼帘。湖畔边,矗立着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木屋,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套马沟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仅国贫户就有9户。
“从2016年开始,达茂旗与石宝铁矿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由石宝铁矿出资成立了内蒙古丰域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流转套马沟村及周边村民土地2300余亩,整理改造河滩地约500余亩,投资3.5亿元打造套马沟农庄,形成集种、养、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项目。”内蒙古丰域农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赵浩然说。
自此,撂荒了的土地得到集约化运用,种植了小麦、莜麦、荞麦、土豆、玉米等绿色有机作物;一座座崭新的棚圈内,舍饲着成群的牛羊;满山的松柏杨柳、果树柠条,村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变富足
随着丰域套马沟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营业收入也以每年15%—20%的增长率增长,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岗位,带动农牧民共同增收致富。
如今,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套马沟这个不起眼的村庄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一跃成为包头网红打卡景区,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由单一的农业粗放式经营转为集约化多元化经营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作社在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为了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投资兴建了酿酒坊、米面磨坊、牛羊屠宰、肉食分割车间。所有项目均采用可循环生产方式,不产生废水、废物、废气,确保农庄“零排出”绿色运转。
此外,套马沟农庄不仅为来到这里的游客提供优美的环境及绿色有机食品,还打造了一个专业的研学目的地,为家长和孩子们精心设计了各种体验课程,如耕地、磨面、制作食物等,全程参与体验,让他们了解食物从生长到制作加工的整个流程,从而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提升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和动手能力。
套马沟富了,但他们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周边乡村一同致富。
合作社以套马沟村为示范基地,向周边行政村延伸种植、养殖产业,统一回收农畜产品,统一销售或深加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我们推出了订单农业种植,与周边农民签订小麦、荞麦、莜麦、玉米等种植订单,按照市场价回收,让农民种地有盼头,不再担忧销路。”赵浩然说。
为了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合作社对套马沟村丧失劳动力、年龄超过65周岁的老人,按梯度发放高龄补贴,为45周岁以上村民缴纳社保,让所有人共享乡村振兴“红利”。
农民变工人
刘生小曾经是套马沟村的国贫户,世代靠种地为生。家里的土地流转后,让他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工人,收入大幅提升。
“多亏了村里的合作社,我们老两口有了稳定的工作,还脱了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也更有奔头了。”刘生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他和老伴儿成为丰域套马沟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雇佣工人,除了每年土地流转的1000元收入,老两口每月还能领到固定工资,工作时间相对灵活,还不耽误照顾自家的几十只羊,家庭收入一年达到四五万元。
在套马沟村及周边,“身份”转变村民比比皆是。村民张德俊自套马沟农庄兴建以来,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成为按时上班的园丁。
“在这里工作不但可以领到自家土地流转的费用,还不误打工挣钱,我们老两口每月每人工资能赚3000多元,一共能赚6000元。有了稳定的生活,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说到现在的生活,张德俊直言像是做梦一样,终于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
据悉,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尽力安排村民到合作社打工,他们现在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流转金、合作社的分红,还有打工收入,基本可以保证稳定增收致富。
问及下一步的发展思路,赵浩然说:“今年我们计划投资2400万元,在村里建美食一条街,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一起共享共赢。同时继续推动与内蒙古大学合作的养牛项目,大力发展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来源:包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