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014|回复: 3

秋风萧瑟 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 回望包头那座消失的古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6 14: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站在一垄黄土梁上,极目远眺,怀朔古城以田野、麦地、荒原的原生态之姿跳进眼帘。那一刻,仿佛呼吸都变得深沉,你不知道随意走过的地面蓦然出现的那一块碎瓦,是否是穿越了千年而来。但你知道,脚踩的这片土地是金戈铁马的怀朔镇故地——怀朔古城。



怀朔古城的今与昔

一个秋日的上午,固阳县文管所苏永利老师陪同我们寻访怀朔古城。汽车沿着蜿蜒的柏油路行驶,路两侧山峦起伏。因为是秋季,山峰与山峰之间勾勒出弯曲的金色线条,天地相接处是一团团或明亮或暗淡的云彩。山水奔流,汇聚成一汪汪水滩。羊群在田野悠闲地觅食,有村落点缀在一大片平原之间,一棵棵向日葵累弯了腰,庄稼已经收割,祼露出杆茎。路右侧的一块石碑提示我们,怀朔古城快到了。车在土墙与砖墙相间的民房间穿行,再出去,又到了一片原野,视野瞬间开阔起来,路边再次出现的一块题字石碑告诉我们,怀朔古城就在眼前了。
我们不妨用文献资料里的文字定位怀朔古城的位置——怀朔古城位于固阳县城北35公里的阴山北麓,南距包头市区85公里,东北距怀朔镇12公里,包白公路从城址西北5公里处南北通过。




▲北魏怀朔古城遗址
“从这道土梁一直到那棵树南侧的土堆,是古城的东墙。”苏永利老师手指南方介绍。“从那个土堆一直到远处井房子那里,是南墙。从井房子一直到咱们刚才看的房后,是西墙……”沿着苏永利手指的方向观察,外行的我们根本看不出古城的轮廓,所谓的土梁其实仅仅比地面高出一点点。



今天已难以看出痕迹的怀朔古城是如何被发现的?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告诉记者,192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随西北科学考察团途经这里时,曾对古城做过调查,怀疑眼前的古城可能是汉代稒阳县故址。1979年,包头市文物管理处的刘幻真与固阳县文化馆任永利对古城做了初步调查和文物标本收集。同年10月,刘幻真再次对这里进行详细勘测,完成了《固阳县城圐圙北魏古城调查》一文,认为 “城圐圙古城遗址即是北魏怀朔镇故城”。



就这样,怀朔古城的神秘面纱经考古专家之手渐渐掀开。



▲怀朔古城遗址全景

张海斌馆长介绍,怀朔古城南依阴山,北倚蒙古高原,西南方向40公里即是穿越阴山的咽喉要道“稒阳道”(今昆都仑沟)。由城址东行约60公里则是目前考古届比较认可的北魏武川镇故城,沿阴山北麓西去75公里即可到达北魏沃野镇故城。源于古城之北的五金河傍城北西墙外由北向南流过,其两条支流分别穿越古城的北墙与东墙入城,于城址西区偏南位置汇合后,流出城外注入五金河。古城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耕牧两宜。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溉灌”。至今怀朔镇一带还被誉为是“后山”的“小江南”。



研究发现,怀朔古城的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现存的墙体仅为一道低矮的土垄,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城墙的东北、东南和西北隅,均保留有角楼台基的遗迹。怀朔古城的东墙长934米,北半段的遗迹尚存,南半段已被河水冲毁;南墙长1416米;西墙长1167米,尚存,南半段被河水冲毁;北墙长1150米,墙体筑于一道岗梁之上,被河水分割为东、西两部分。




▲怀朔古城遗址
据介绍,古城被河道分割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和南门外一带的田头地垄,陶器的残片俯拾皆是,调查古城时征集到的陶器、石磨盘、铁剑和铜佛像,都来源于这一带。发现的三眼古井,也都分布在东区。



城址中可以见到的地面建筑遗迹都集中在西区。这一带地势较高,虽经耕扰,但地表上仍然可以看到瓦砾堆和建筑基址。基址上遍布瓦砾,有筒瓦、板瓦和瓦当等时常随耕地被翻出,并有石柱础夹杂其间。与之相邻的几处建筑遗存虽规模略小,但也都是砖瓦结构。据此推测,这一带应该是当年衙署和官员居所集中地段。




▲彩绘陶佛头像

历史记忆里的衰与荣

抚摸石碑,阅读其上的文字,走走停停间,我们无不感慨时间的无情与魔力,随手捡起一块瓦当,瓦当不重,却让你不能忽略那历史的重量。


张海斌馆长曾在一篇考古文章里回忆,1980年和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与包头文物管理所曾对怀朔古城城址西区靠南的一处建筑物废墟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佛教殿堂遗址,出土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小型泥质塑像。殿堂遗址的平面呈正方形,进深宽度皆16米,殿堂的外墙用土坯砌成,北壁上隐约可见壁画的痕迹。从殿堂的布局与土台的形制分析,该土台应是一座佛坛。泥塑像都已不太完整,仅为一些残头像和躯干,有佛、菩萨、供养人和力士等。佛的头像束发,头顶部有髻,面相丰满;菩萨头戴宝冠,面相丰圆端庄。这些造像的风格与大同云冈石窟第二期造像的风格相同,应是北魏平城时中期作品。


张海斌介绍,古城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时代特征都很明显。生活器皿中的陶器,装饰纹样有压光暗纹、水波纹、弦纹等,这几种纹饰都是北魏时期特有的风格。建筑材料中的板瓦,瓦身前沿都有手捏成型的滴水槽。莲花纹瓦当的花瓣有瘦长型和宽型两式。前者具有北魏早期特征,后者则流行于北魏平城时代晚期。石雕的柱础形制和图案与山西省大同石寨山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柱础大致相同。



▲ 石镇墓兽

在包头博物馆展厅,彩绘陶佛头像、石砚、石柱础、石镇墓兽……一件件出土文物,让我们对怀朔古城有了更生动的认识。讲解员张阳告诉记者:“它们的出土,跟当时的宗教传入有关。”


讲解员孙扬补充介绍:“佛造像的出土,证明当时佛教已经流传到包头这个地区。这些佛像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上面这张地图,是北魏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这上面有六座军事重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这六座军事重镇就是当时设立的北魏六镇。怀朔镇是这六座军事重镇的咽喉要塞。北魏的草原丝绸之路当时可以通往西域一带,当时周围的这些各国都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向北魏朝贡。”孙扬介绍。



▲市民在包头博物馆内参观怀朔古城出土的文物


确实,据历史记载,北魏于天兴元年(398年)定都平城(今大同市),为了拱卫京师,选择阴山之北自西向东营建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六座军事重镇,史称“六镇”,而怀朔镇是六镇之首。



然而,昔日的荣光在北魏正光五年六镇起义发生后戛然而止。由于怀朔镇频遭战火洗劫,加之人口大量流失,虽“改镇为州”,但已是名存实亡。所谓“六镇荡然,无复藩捍”,即是怀朔古城走到历史终点的真实记录。



时间洗涤了一切。如今的怀朔古城已经被城圐圙村大片的农田包围,田地里打了机井,古城内还住着4户村民。“这里住着2户村民,西面还有2户。”苏永利告诉记者。



一望无垠的田野里,低头觅食的羊群缓慢地移动,在这样一个秋寒的日子里,我们意外遇见了牧羊人刘金元。今年72岁的刘金元出生在城圐圙村,对于怀朔古城,老人家有他自己的记忆视角。



▲怀朔古城遗址



“过去人们都叫它古城,我7岁上学时,土墙比现在高,齐我们胸口,怎么也有一米多高,放学时我们都来这儿捡铜钱耍,耍完就扔了。”刘金元老人感叹:“快70年过去了,风也刮,雨也侵蚀,很多城墙已经快看不见了。”说罢,他赶着40多只羊慢慢走远。



怀朔古城的发现,终究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怀朔镇城,在北魏时期河套及阴山地区政治和军事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建成到废弃近一个世纪,其间几乎经历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全部历程。因此,怀朔古城遗址的发现,不仅解决了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问题,也为今后深入工作奠定了基础。”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如此评价怀朔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开始投入资金对怀朔古城进行保护。“古城西面有个河槽,2018年起我们建了护坝,以防河槽里的水将古城淹没。另外,在每面城墙一侧都立了石碑,警示村民要好好保护怀朔古城。”苏永利说,他每个月都要来怀朔古城巡查。



站在怀朔古城东墙的角楼遗址上,感受秋风劲吹,怀朔古城带给我们的历史追思仍余音袅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0-10-16 17: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发表于 2020-10-17 21: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发表于 2021-9-14 05: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古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9-21 02:47 , Processed in 0.0344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