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242|回复: 0

你知道吗?包头市东河区部分蒙古语地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7 16: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一个个地名是一个个简单的名词,却道尽了地与人物、事物、地与历史的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地名是历史精髓与见证。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了民族的变迁融合、疆域政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与先民迁徙、地名与地域经济、地名与宗教信仰、地名与意愿情感、地名与民俗民风、地名与地形地貌等文化现象的关系。
地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
有的地名别称不同的称谓,有的地名或许有一段故事,这些都蕴涵着中国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积淀。以下说说内蒙古包头东河区沙尔沁镇、河东镇村庄的蒙语地名的由来,它体现了少数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
沙尔沁镇

   “沙尔沁”系蒙古语,意为“挤奶的地方”,因为在清廷放垦之前,基本上是游牧之地,故此得名。清康熙年间设驿站,后实行放垦,山西忻州人走西口来的人居多,形成村庄。


阿都赖村

   “阿都赖”系蒙古语,意为“马群聚集的地方”,因以前此地常聚集着大量马群,故得名。

大、小巴拉盖村

   “巴拉盖”系蒙古语,清光绪年间,蒙古族民“巴拉亥”在此居住,后演变沿用“巴拉盖”至今。自乾隆57年,部分山西、陕西人开始迁入此地,后来于咸丰2年在巴拉盖村东2.5公里处又出现了个巴拉盖,当时为了区别两个巴拉盖,人们就以先有者为大,后有着为小,于是就有了大、小巴拉盖。


    现在小巴拉盖的村民多于大巴拉盖,所以当地人常说“大巴盖不大,小巴盖不小”。


鄂尔格逊村

    “鄂尔格逊”系蒙古语,据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资料里翻译为“蒙古人居住的地方”,故得名。

公积板村:

    “公积板”系蒙古语,意为“王公的房子”,另有翻译为“公主府”,故得名。乾隆年间叫“公积板申”,后来群众称为“公积板”,省去“申”字。那时,现公积板村以北约二、三里处,有个公主府(现是荒坡),群众称公主府圪旦,村名由“公主府”而来。

阿善沟门村:

    原称“哈善沟门”,解放后称“阿善沟门”,“阿善”系蒙古语,意为“温泉”,故得名。

海岱村:

    “海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建村时有个“海拉岱”的蒙古牧民居住在海岱村南边,后迁居现址,故名为海岱村。其二,很早此地是个天然海子,后来海子水枯干,人们开始在此定居,命名海岱。现已居住忻州后裔人颇多,村东郭家、南为杜家、西为寇家、北为辛、徐家,人口居多。

黑麻板村:

    “黑麻板”系蒙古语,意为“像鼻梁一样的房子”,因以前此地的房子高耸,类似鼻梁,故此得名。

莎木佳村:

    “莎木佳”系蒙古语,意为“松柏茂盛”,因此前周围有大片松树和柏树,故得名。

土合气村:

    “土合气”系蒙古语,意为“旗手”,故得名。分为上村、下村、三倾地村。

章盖营子村:


    在清政道光时,巴家(蒙古人)为朝政立有战功,令旨为确立世袭章盖(官名)衙门,设建在现沙尔沁二村,随着章盖衙门的成立,后将这荒无人烟的土地划为章盖衙门地,从此以后大多数是由山西省河曲县迁居来此,开荒种地,就居住在此,起名就叫章盖营子村。


壕赖沟村:


    “壕赖”系蒙古语,意为“干涸”,以前此地有一个干涸的山沟,故得名。


井坪村:


    “井坪”系蒙古语,意为“牧场”,因以前该地区为牧民放牧的地方,故得名。


毛其来村:

    “毛其来”系蒙古语,据传说明末清初有个叫“毛其来”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故得名。


来源: 情系沙尔沁 寇文庆提供并制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9-20 01:08 , Processed in 0.0313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