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502|回复: 14

包头市萨拉齐老故事!周涛:全民学唱“样板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7 15: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民学唱“样板戏”

“样板戏”这个概念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艺术作品的俗称。1967年5月,由江青主抓的七个戏剧作品和一个音乐作品在北京汇演,其中京剧五部,分别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剧二部,《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文中多次提到“八个样板戏”,随即成为全国习惯性用语。

640.jpeg

从1969年开始,为解决“看戏难”的问题,全国开始普及“样板戏”,但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样板戏”不能走样,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文艺,全国为此造成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推广力度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1970年,有关部门重新下发文件改为学唱“样板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下半年,全国掀起学唱“样板戏”的高潮。有条件的公社(乡镇),大队(村)和学校纷纷成立剧团,但因为道具缺乏,没有服装,也没有专业的导演,人们只能凭借剧本,自己琢磨,由此引出的笑话时有发生。在包头的广大农村,人们把“样板戏”移植到晋剧和二人台中,放下锄头的农民稍加排练便登台演出,因为不会普通话,也不用心背台词,就按照剧本的大致意思即兴演出,常常弄得观众捧腹大笑。一次演出《红灯记》,沙奶奶开口说道:“铁梅,拿个小板凳,让奶奶给你圪塌圪塌!”演《沙家浜》时,刁小三抢小姑娘的包袱,小姑娘本来说,你干嘛抢我的包袱?结果一时紧张说成:“你干嘛抢我?”刁小三一愣马上改词道:“抢你?我连你带包一块抢!”因为没有演员的基本功,忘台词,唱跑调,胡编乱造成为常态,有时把《智取威虎山》中的鸠山和《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搅合在一起。而正规剧团也停演其他剧目,只演“八个样板戏”。为此。当时的包钢、二冶等驻包企业还专门成立管弦乐队为“样板戏”演出伴奏,而各旗县区的乌兰牧骑也都改演“样板戏”,全民学唱“样板戏”成为时尚。

“文革”十年中,“样板戏”几乎占据了了人们的全部文化生活,为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各地采用不同的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电影制片厂把“样板戏”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映,全国有300多种地方戏移植了“样板戏”并录制唱片发行,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张贴着“样板戏”宣传画,厂矿,企业,学校,村庄的大喇叭时刻播放“样板戏”,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样板戏”连环画,天津市人民食品厂甚至在水果糖包装纸上也用上了“样板戏”的图案,画家的画以“样板戏”为主,就连农村的炕围画也都以“样板戏”中的人物为主。学校和各行各业都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的节目也以“样板戏”为主,陶瓷厂生产“样板戏”茶壶和水杯,广播电台播出的戏剧节目主要是“样板戏”,强大的宣传攻势,让全国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样板戏”。各地关于“样板戏”的书籍更是层出不穷,1975年包头市群众艺术馆专门编印《工农兵演唱(地方戏移植与革命样板戏专辑)》,成为指导地区“样板戏”的教材。

640.jpeg

“样板戏”的最大特点就是三突出,即塑造人物“高大全”,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后来,各地在八个样板戏的基础上,又编创了不少的新的“样板戏”。如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谢晋导演的《磐石湾》,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李昂执导的《红云岗》,上海京剧院集体创作的《战海浪》,中国歌舞剧团创作的芭蕾舞剧《草原儿女》等,“样板戏”达到二十余部。同时许多“样板戏”的唱段成为经典,如《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甘洒热血写春秋》等至今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

到1979年2月,“样板戏”热开始降温,全国各大剧团将传统戏曲搬上舞台,随后,人们对“样板戏”进行了批判,冰火两重天的“样板戏”跌入低谷。其实,第一个“样板戏”《红灯记》当时被称为思想艺术上的“一盏革命明灯”,是京剧革命化的样板,而《红色娘子军》则首次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相结合,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的融合,是中国芭蕾史上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功过是非各有评说。

2007年,北京版高中语文课本将《红灯记》片段收入教材,2008年3月1日,天津京剧院在中华剧院上演《智取威虎山》,央视《空中剧院》进行了现场直播。同年,教育部决定在10省区20所中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红灯记》等“样板戏”的经典唱段纳入教学范畴。2015年,内蒙古京剧团重拍《红灯记》,2017年10月7日,中央芭蕾舞团在包头大剧院演出《红色娘子军》。

“样板戏”作为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虽然经历了风雨沧桑,但依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样板戏”中的许多唱段被称为红色经典,也有人认为,“样板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的巅峰。不管怎样,“样板戏”已经成为历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作者简介

周涛,1968年10月生,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内蒙古日报》《鹿鸣》《内蒙古旅游报》《散文百家》《天津文学》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包头文学作品选》《阴山下》《西口实录》等书籍,出版个人散文集《乡愁百味》《萨拉齐老故事》等。



来源:土右文联


发表于 2022-4-27 20:0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发表于 2022-4-27 21:0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7:58 , Processed in 0.0607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