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20|回复: 12

吴久冰 |《门外谈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8 10: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jpg

上图  自己仰慕的谈艺专著

我这里想谈的艺,还真是误打误撞了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的那个“艺”字,倒不是高攀,而是我压根就不知道钱先生曾经谈艺且录。我为凡人,平时只沉浸在吃喝拉撒等琐事中,以为茶余饭后的那点小爱好就是艺术。

我是俗人,如中医所云,缺甚补甚,我于文艺是外行,于是,只要得空,就想补文艺。

其实,我缺的东西很多,所以,一生走来(借古人语,六十岁即可为一生),就是个补的过程。年轻时,读书少,我就说,我有许多爱好,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成年后,因为生活窘困,缺钱,我就说,视金钱如粪土;中年后,我才知道官商也可以交易,但我自己,官不成,商不就,于是我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略读书后才知,其实,读书更是个苦差事,人生有限,而书海无涯,连钱钟书那样的文化昆仑,也不能把天下书尽读。所以,钱先生谈艺,也仅仅是就他所知而言,虽然是高山大海,但也不是江山无限。如此,我们管中窥豹,对艺术的一斑妄议,似也不为过。



我见过的艺术,大概意思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听视觉表现形态。

以艺术外行的色盲眼远观所见的艺术品,我觉得,凡艺术,大概都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艺术品的创作者,一个是艺术品的欣赏者,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我就想从一个艺术作品欣赏者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倘若对艺术欣赏高烧不退,就将这篇作文作为《门外谈艺录》的第一章第一节。

据说,古今中外,有关谈艺的论说已是汗牛充栋。不过,那都是行家之言。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以此类推,谈艺也是,钱先生谈门道,我辈谈热闹。

谈艺,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比如,谈艺术表现中的真伪问题,谈艺术表达里的善恶问题,谈艺术表露出的美丑问题,等等。我这里,斗胆说说艺术的创新问题。

我喜欢的艺术,都是予我以欣喜之感的作品,欣喜,就是开我眼界、醒我耳目的新鲜货,即从未有过的、第一次的感觉。原来,我喜欢的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的,所谓新的,就是开始的、初创者、这一个、独一份、鲜明的独特风格,一言以蔽之,我认为,所以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创新的核心就是:新。如何理解新,应该并不复杂,新,当然是区别于旧。旧,就是已经出现过的、已经存在的现象或事实,现象可以一瞬即逝,事实是还存在的事物。

狭义的新,就是你从未听闻过的现象或事实。

广义的新,就是地球人范畴内的开始、初创、第一次、唯一性。

若是一部(篇、章)文艺作品并不仅仅是一己把玩,而主观或客观上要公诸于众,那么,是否创新的标准,应该用广义的“新”来要求。

当然,将广义的“新”如何运用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以我贫乏的艺术感受力,我不一定能说清,但对于什么不是艺术创作中广义的“新”,我有自己的感受,有的甚至是自己作文过程中的切身感受。

如孩童的呀呀学语,在父母看来,每一声都不啻一篇惊天神作,但那确实不是全世界的唯一。地球上的每个孩子都在呀呀学语,若有一亿家庭,就会有一亿篇同样的呀呀学语之作,每个家长听自家以外那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家的呀呀学语之作,几乎就是在读雷同的一篇作品。况且,呀呀学语是本能,而不是创作。故呀呀学语不是艺术作品,更谈不上是好艺术。

抄袭当然不是新,即使你换各种字体。

高度仿照也不是新。虽然艺术行业还未设专利制度,好像也有版权制度。

巧妙拼接也不是新。

即使你主观上没有抄袭、仿照的意愿,但客观上,你鼓捣出来的东西已有人先于你创作出来,你那东西就不能称作创新,这只能说明你的眼界狭隘。如此看,开放,不仅仅是关乎经济、政治的大事情,也是关乎艺术创新的大事情。

一个人自嗨,即使每一次都给你带来新的刺激,但那也不是广义的新,因为你的自嗨仅关乎你自己,与别人的感受无关。即使将你的自嗨公之于众,那也起不到被人欣赏的功效,只能是自取其辱。艺术创作如此,科学研究、政治操弄是否也同理?我不得而知。

小圈子里的互捧或喽啰对寨主的吹捧也不是创新,虽然这种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之于众的。因为小圈子或山寨容不得别人的声音,没有比较,何谈新不新!鲁迅当年曾作过一篇演讲《老调子已经唱完》,就批判了那种抱着旧的、腐朽的东西当新鲜货色进而误国误民的人们。今日里,已进入新时代,日日响彻着我们耳畔的调子究竟是新调子还是老调子,我耳背已多年,听不清,也就不好辨别那响彻云天的调子的新旧。倘若还是老调子,那就应该曲终。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是否为广义的“新”?我是艺术圈外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以我有限的赏读,我认为的好的艺术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好的艺术并无太大出入,这些好的艺术无一不是创新的。

如文学作品中的《诗经》、《荷马史诗》等,之所以好,就是让人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可以认知的最早的那时的这个人、这个物、这个景、这种情,这当然是我们文学欣赏的“第一次”。

或许有人会说,《诗经》里的许多篇章,是由当时官家的“中宣部”组织专人从民间采风而来。这样的事实并不影响《诗经》的创新,即使《诗经》里有的句子、篇章在《诗经》成册之前就在流传,那我们也只能说,那些句子、篇章不过是散落在民间的片砖只瓦,而《诗经》已是一座崭新的大厦。迄今为止的书证、物证可以证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美文是从《诗经》上第一次读到。

或者,“帕里斯与海伦因一见钟情而私奔,竟然引起一场持续十多年的特洛伊大战”,这段荡魂攝魄的故事在古希腊已代代相传,这些传说是种子、是肥料,但《荷兰史诗》已是壮观的园林,荷马就是建成这座园林的园丁。《荷马史诗》之所以流布至今,就因为荷马创建的这座园林是世界上的唯一。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流传至今的鸿篇巨制,无不是因其空前绝后的第一次。

《神曲》、《十日谈》、《堂吉诃德》等流传至今的外国名著,无不得益于但丁、薄伽丘、塞万提斯等先辈创造心血的付出。

听《十面埋伏》,听《第五钢琴协奏曲》,无不让人耳目一新,是曲中那唯一的、鲜活的生命打开了我们心底的情感闸阀。从刘德海的乐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刘邦、项羽那驰骋在疆场上的身影;从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弹奏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贝多芬那颗高高昂起的头颅。

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会给观赏者留下强烈的“第一次”感。当然,流传至今的好画何止千百幅,哪一幅不是创新的杰作!

哪一种被世人公认的艺术、哪一个被世人公认的伟大艺术家不是走在那门艺术的时代前列?

当然了,胡编乱造、独自臆想、光屁股裸奔等行为及结果,也可能举世罕见,但那不在创新范畴,更不是艺术创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2022.4.28





发表于 2022-4-28 18:48: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发表于 2022-4-28 19:4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赞赞赞赞赞
发表于 2022-4-28 21:3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在爱上包头总能学到新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9:39 , Processed in 0.0388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