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固阳出了个张国林
作者:王东明
张国林,字茂才,1909年出生于内蒙古固阳县怀朔镇大汗圪堵村。(其弟张国翰,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种种原因迁往临村土龙湾,在土龙湾去世并安葬。故有人称张国林出生于土龙湾。)民国时期,曾在绥远省立第一中学就读,由于张国林出生于农村家庭,其家境也并不富裕,在绥远读书时,大多费用全靠同学会和奖学金来维持。1930年,在归绥就读的绥远固阳籍学生张国林和固阳旅绥爱国学生共同创办了《固阳季刊》,后改为《固阳》由于经费紧张,中途停刊,1932年10月,张国林在北平通过种种渠道和不懈努力,又将此刊物复刊,当时他为《固阳》复刊还写了复刊辞。向读者说明了停刊原因并请诸君特别予以原凉。这时他已在北平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就读。此后又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会议上提出了用“绥远方式”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方针。所谓的“绥远方式”就是不用军队作战的一种方式。先划和平线,让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做好内部工作,另一方面派驻联络处,国共管区同时把铁路接通,便于人民互相往来。把贸易搞起来了,统一货币,(现大洋可兑换人民币)加强宣传和文化交流。
这次签字仪式是在包头进行的,通电文稿也是在包头发布的。只是原定在包头面粉厂的会议,由于特务跟踪搞爆炸,秘密转移至绥远省银行包头分行礼堂举行。“九一九”绥远和平起义在包头签字,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起义的成功,对当时全国尚未解放的地区,起到了独特的示范作用。张国林是当时的见证人,也是参于者。董其武在《绥远和平起义后实现解放区化、解放军化的历程》一文中,两次提到张国林,一次是和平起义通电后,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任命了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其中省人民政府由董其武、杨植霖、奎壁、孙兰峰、周北峰、张国林、苏谦益等22人组成。另一次是12月17日上午,绥远省军区的领导同志从丰镇岀发来归绥,董其武专门派军政委员会委员王克俊和省人民政府委员张国林等一行专程前往陶卜齐车站迎接。由此可见,张囯林对绥远和平起义以及全国的解放是做岀了一定的贡献。
固阳县自从1937年遭日本侵略沦陷后,日本小竹原部进驻了固阳。一直到1945年,当地只有一所小学也破烂不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固阳这所小学的毕业生照样上不了中学。1946年,全县只有几个人到绥远或包头就读。按照当时在校生推算,1947年至1948年固阳的小学毕业生就有六、七十人,预计到1949年新城小学毕业生九十多人,白灵淖小学毕业生二十多人,这些毕业生大部分没有去外地上中学的条件。为此,固阳县一些有识之士,杨广汇、张云亭等未雨绸缪,于1947年底多次去找国民党固阳县长卢继业,要求政府建一所中学。最后一次卢县长一句话“没有钱”!把他们打发走了。1948年2月他们到绥远张国林家,和张国林谈了在固阳建立中学的设想,以及找卢县长碰钉子的经过。他们又以蒋介石靠黄埔起家、傅作义在陕坝办奋斗中学等为例,让张国林在固阳办一所中学,这样既为家乡做贡献,又能培养自己的人。张国林听后基本同意。
作者简介
王东明,固阳县本土作家,曾任固阳县政协主席等职务。王东明同志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创作的作品常常穿透着厚重的乡土气息。作品文字细腻,文风朴实,字里行间充满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来源:多彩固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