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的重大命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加深理解,即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进程。这一同步的、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全面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存在一部分“关键人口”,而是56个民族都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的基本观念。
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去观察共同体的构成。虽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质是56个民族,任何社会身份都离不开这一基质,但是,在实际工作和政策实践中还包括社会分层的诸多因素。所以,要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这种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后,学术界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等重大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人的精神层面凝聚力量的必然要求,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心理、意识、思想、信念等属于精神力量范畴方面的建设,这是一个塑造思想境界、凝聚精神力量的过程。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总的要求是增进共同性,但是增进共同性不是表象的共同,是人心归聚的共同。共同既体现多元一体,又蕴含各民族一律平等。只有在思想方法和工作实践中把握好这一重要原则,才能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形成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全方位嵌入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关系,才能使各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等方面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全面、深刻的指导意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源自西方的民族—国家的民族建构理论,为学界所关注和研究。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言,所谓现代民族建构,在西方国家或复制西方国家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确形成了一系列共同特征,诸如同化、一体化、多元文化主义、身份政治和政治正确等。这需要我们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性出发,继续追踪和研究。研究“他者”是为了比较,而比较的目的是审视自我,进而回答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时代课题。
这里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要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不能走西方几百年来“国家—民族”建构的理论、政策及其实践的老路,这是学界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真正认知、自觉的基本立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本文为作者在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2年度学术年会上的主题发言 来源:中国民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