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32|回复: 2

李大龙: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突破传统史观局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4-3 09: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全党全国的大事。近年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从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民族院校和民族研究机构,发文的载体主要是民族类期刊。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特别是鼓励历史学界坚持以“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为构建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实际的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是我们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研究学者要切实承担起建设话语体系的重要职责。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突破传统王朝史观。我国有浩如烟海的古籍,这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但是遍观已有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论著,基本是在“二十四(五)史”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叙述体系。虽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对“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全国性大讨论,八九十年代为撰写中国民族关系史再次展开全国范围的讨论,历代王朝历史不能代表中国历史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学界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历代王朝史观的影响,而是习惯于将历代王朝视为“中国”,将其与边疆政权对立起来,以致于“何谓中国,何为边疆”依然是当今不同学科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学者提出的一些企图解构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观点,被视为“新视角”“新方法”,严重冲击着传统话语体系。

    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后,将历代王朝视为汉族政权的观点一度流行,虽然这种认识不再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学界还存在忽视“民族国家”之“民族”和中国传统的人群划分有着根本性质差别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一些论著将古籍中源自于政权而凝聚形成的人群称为“民族”,并在民族关系的语境下诠释其历史。

     实际上,“中国”概念源出于先秦时期的“京师(王畿)”,指的是“大一统”政治秩序权力核心,历代王朝自称“中国”也是出于争夺“正统”的需要。但历代王朝只是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中争夺“正统”的胜出者而非全部,完整叙述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需要涵盖中华大地上存在过的所有政权和人群的历史。

     当今的中国是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众多人群共同缔造的。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因为不同原因而被区分的众多人群,最终结成了密切的血肉关系,这是无法否认的史实。客观诠释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学者应该承担起的责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突破传统历代王朝史观、狭隘的民族史观的影响,坚持“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牢固的学理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本文为作者在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4-8 06:5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实际的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发表于 2023-5-19 09:5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李大龙: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突破传统史观局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5 13:47 , Processed in 0.0257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