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内蒙古自治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滋养,助力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形成的有历史文化价值、教育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引导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继承优良传统、激发精神动力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力支撑。
红色资源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历史担当等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民族平等镌刻进红色基因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前进力量。利用好红色资源,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大众化和常态化,有助于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自觉担负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内蒙古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展示出各民族儿女爱党爱国、团结奋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早在建党之初,李大钊同志就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1923年,内蒙古产生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194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要用好内蒙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要丰富载体、创新形式,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使用高科技传播手段,创新传播方式,找到红色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共振点,强化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影视剧、短视频、舞台剧、歌舞等各类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加强系统研究,挖掘内涵,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资料的收集工作,征集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实物,组织编写资料集,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口述史著作;加强红色资源研究,通过社科立项、横向合作等形式,整合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红色资源研究;推进红色资源研究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各族群众喜闻乐见、教育意义显著的红色文化作品。
强化教育功能,讲好故事,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青少年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利用红色资源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投身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楠玎,南开大学民族事务研究中心;敖特根,呼伦贝尔学院)
来源:中国民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