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651|回复: 5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乔家在包头的发家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7-25 11: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微信截图_20230725115936.png
走西口
640.jpeg

640.jpeg

“走西口”,是指清代乾隆以后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晋陕各地贫苦农民迁移到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地区,形成的一次人口流动浪潮。在时间、社会背景和艰苦谋生等方面,大体与“闯关东”有相似之处。从清朝到民国300年间,山东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人民冒着风险,“闯入东北”。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有“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三次大的人口迁移。“下”“闯”“走”,都是贫困人民寻找生存希望之壮举,是真正意义上自发的“群众运动”。

走西口最早来包头的,是康熙年间的山西定襄铁匠梁如月,当时以钉马掌、修箭头为业,在包头民生街路北创立了“如月号”。雍正年间,又有定襄智姓、梁姓来包开发了“永合成地”(现东河区人民公园一带),经营粮油等商品,其住地名为“永合成巷”。乾隆年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贵发与榆次(又说清徐)老乡秦肇庆来包在西脑包经营草料、杂货。以及同是祁县的渠家在包头创立商号“长源川”(祁县也有“渠家大院”)。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定襄人牛邦良在包头创立了“广恒西”皮毛店,当时有“皮毛一动,百业俱兴”之称,“广恒西”成为包头商界的首富。牛邦良后任包头商会会长。

关于乔家
640.jpeg

640.jpeg

640.jpeg

640.jpeg


乾隆二年(1737年),山西祁县乔家堡,复盛公始祖乔贵发“走西口”来到包头,与老乡秦肇庆合伙在西脑包开设草料、杂货,提供人畜饮水、住店等的小商铺。

当时的西脑包,是包头通往昆都仑沟,越过阴山走外蒙草地的旅蒙驼队,以及去往乌拉特旗到河套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买卖红火。

乾隆二十年(1755年),包头的粮食暴跌,他们用购来的大量黄豆做豆腐、生豆芽,获利颇丰。后将商铺迁到居民集中、商业繁华的东门大街,开设了“广盛公”号。

嘉庆元年(1796年),乔贵发之子乔全美来包继承父业,扩大经营,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将“广盛公”,改为“复盛公”。经营范围上至绸缎布匹,下至杂货蔬菜,主营粮油米面。在当时包头商界名噪一时。其间,秦家逐次从号内抽出本金,乔家独资。乔全美有二子,长子乔致广英年早逝,次子乔致庸独领“复盛公”。

乔致庸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他经商有道,开创了“复”字号鼎盛时期。

一是审时度势,确定发展方向。他洞察包头商界,看准皮毛盈利最厚,发展皮毛生意;二是抓基础农业,深知粮油、食品是民生必需,紧抓不放;三是抓好金融业,以钱挣钱,建立钱庄、当铺,钱庄放贷,典当不赎衣物可出售。四是开设票号;同治元年(1862年),包头已成为西北皮毛的集散地,商贸繁盛,“复盛公”在包头设立了大德兴、大德通、大德永票号。五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制定规章制度15条,奖罚分明。六是建立“身股制”;激励店员形成个人和商家的利益共同体。七是诚信、以德感人;发现假冒残次货物立即更换,重罚当事人,发出去的帖子,随时可以兑换。八是勇于担当;光绪十七年(1891年),包头大旱成灾,“复盛公”捐粮1000石,民国十七、十八年,包头连年大旱,灾民无食充饥,开设粥厂救急;并支助包头商会工作,垫资扶持“九行十六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包头商业起步发展中,“复”字号起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商号建立了很高的威信。乔致庸远见卓识,经商有道,到同治、光绪年间已发展到有19个门店,500多名员工。“复盛公”是总号,以后发展了许多支号,其中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被称为三大号。有些支号名称虽没冠有“复”字,如通和店、广顺恒等,也是乔家的资产。乔致庸缔造了“汇通天下”的伟业,顺应了社会发展形势,助推了包头工商业的发展。

“复盛公”在包头发家,赚了不少银两,回山西老家大兴土木,建起了“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后又在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200多年,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是迄今为止我国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拍摄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更令其家喻户晓。一座宅院传播了晋商三百年的奋斗传奇,演绎了乔家200年的商业变迁。

二十世纪初,新型的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入驻包头,俄、英、日、德的外国资本集团,纷纷来包开设洋行,挤压了乔家在包头的旧式钱庄、票号。1925年—1926年,直奉战争打响,仅战乱的军饷摊派,乔家就损失了500万两银子,使“复”字号丧失原气,奄奄一息。1937年,日寇侵战包头后,乔家的财产被彻底抢夺,1945年“复盛公”倒闭。
史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还可以说:“先有包头城”,才有“乔家大院”。是包头这块土地,成就了乔家的辉煌。

乔家与晋商文化
640.jpeg

文化既是精神的源头,又是物质的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包头300多年的历史中,以乔家为代表的晋商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晋商文化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晋商是一个群体,乔致庸是个杰出代表,在包头城中的晋商文化,就是融儒家文化精髓于商业经营活动之中,它曾给包头城的经济繁荣输送了营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乔致庸的经商之道是:首重义、次重信、三重利,这也是晋商所遵循的经商原则,规范着包头晋商的经营行为。如在管理上的“东伙制”或称“身股制”;与俄商、蒙商建立诚信的“相与”关系;与竞争商家的救急相助举动,以及对大灾大难的捐助行为等等。用“生财有道”一扫“无商不奸”的陋习。

晋商走西口到包头,将先进的农耕文明传送到游牧草原,将农业的垦殖、种植技术传授到包头,促进了塞外地区农业的繁荣和发展。晋商推崇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吸收其精髓,融于商业经营活动中,做到活学活用,多表现在道德观念和处事原则上。在物质上,晋商在包头留下了不少与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包头人的衣着、饮食、民风、民俗虽受蒙古民族的影响,但主体还是山西版本的。晋商在包头留下的精良建筑不多,因历史原因,包头的民居建筑多数是山西建筑的“简装版”,但是“大圆门”(拱形门)等极富有山西风格的院落随处可见,门框上的砖雕“和为贵”“忍为高”,和对联是晋商字号的经营理念,也在包头本地民居中出现。在非物质方面,如剪纸、绘画、音乐、戏剧、体育等方面都涂上了晋商文化厚厚的底色。“晋剧”“二人台”曾一度主宰了包头的大小舞台。

老包头人大多数是晋陕移民,常有老辈人们回“口里”寻根问祖,追忆乡愁。老包头人,对山西和晋商情有独尊,即使包头出生的人,在档案“籍贯”一栏中,也要填上“山西XX县”,难以割舍的故土情,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老包头的此地话,就是从山西话演变过来的,不论是音调、音节、称谓,甚至连方言和歇后语都同出一辙,真是乡音难改。

乔家在包头的影响深远。包头在旧城改造时,东河区政府借助乔家在包头的历史文脉,于2002年,在“复”字号始祖乔贵发住地——西脑包前街124号院四周,兴建了当时东河区最大的居民住宅小区——“贵发山庄”,并对乔贵发曾拴过毛驴的大榆树进行了保护。此后,又于2007年,投巨资在“复盛西”商号所在地——石胡同19号院周边,建成占地75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乔家金街。建筑仿清代山西风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与包头市“妙法禅寺”相邻,在北梁形成一个怀旧思古的建筑群。在乔家金街醒目的地方,有记述乔家发迹史和“汇通天下”伟业的精美浮雕,以及晋商旅蒙驼队行商漠北草地的大型雕塑,重现了乔家及晋商在包头艰苦创业的情景画面。

如今乔家金街,已成为包头老区商贸、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心,它有着乔家的印记,留住了晋商的“根”,传承儒家文化,重塑包头北梁的“魂”。人说:祁县有“乔家大院”,包头有“乔家金街”。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诠释了乔家对包头工商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和包头人民对乔家及晋商的赞誉之情。乔家留给包头人勤俭守业、取财有道的经营理念和诚信待人、团结互助的博大精神是包头人民的宝贵财富。
来源:包头日报


发表于 2023-7-26 08:4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团结互助的博大精神是包头人民的宝贵财富。
发表于 2023-7-29 07:44: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乔家在包头的发家史
发表于 2023-7-29 12:5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阿弥陀佛一一历史!!!
发表于 2023-7-31 06:0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海南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乔家在包头的发家史
发表于 2023-7-31 13:2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乔家在包头的发家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2-27 10:58 , Processed in 0.0307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