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老包头大约有二百七十条街巷,哪条是最早的,可排第一的呢?那就是东门大街。东门大街的形成要从老包头的发展历史说起。
还是在清朝初期,包头地区是蒙民的游牧地带,多为土默特右翼蒙古巴氏家族在这里聚居,虽然也有些汉人来往,也都是山西晋北的农民和陕北等地的小商小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行商大都贩运些牧民的生活用品往来于各个放牧点,进行以物易物,交换牧民生产的皮毛和牲畜,这些小商小贩,都是春来秋回,并不定居。
日子长了,这些小贩就和熟悉的牧民建立了“相与”关系。牧民需要些什么用品,就告诉小贩,请他们第二年带来,牧民们也把自家生产的皮毛、牧畜留给他们,不卖给别的商贩。建立起相与关系的双方,都能以诚相待,从不欺骗对方。牧民们还热情招待,给他们肉吃,给他们酒喝,供给他们食宿。有时双方免不了互相赊欠,等到了下年再行结算。
后来,有山西代州一户姓张的小贩,来到转龙藏偏南的牧民点进行交易,他看到这里水草茂盛,又有东河河水可以浇灌,很适宜开垦种地,于是他和这家牧民说了他的想法,牧主很赞成他的主意,让他先开一块小地,试种些蔬菜和糜谷,第二年,姓张的商贩就从山西老家带来些蔬菜和粮食种子以及一些锹、锄、镰刀等农具,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附近的牧民把这事当做一件新闻,迅速传遍了整个包头地区。
从此,这位代州张姓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在东河的上端盖房种地,这样,人们便把这个种地人居住的地方起名叫代州营子。又过了几年,山西代州人又陆续来这里定居从事农事活动。所以汉人第一批走西口的则是代州人,他们以祖籍命名村落意在依恋故土。
到清朝中期,来这里经商的人逐渐增多,他们紧挨着代州营子东河西岸一带平地,盖起简陋的土房,搭起临时的帐逢,定居下来与牧民进行交易,他们一般是三年一结帐,三年一回家。由于他们赚得利润很多,吸引了更多的晋商来这里设庄经营,房屋铺户逐渐由东向西扩展,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这就是后来的东门大街。
古人云:何以风水二字?盖以地理之道,首重龙,龙则山脉。气之来,有水以导之。要得水,要藏风,故曰风水。
东河一带足具这些条件,是理想的风水之地,于是从清末民初,一些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的商人也纷纷到包头开设铺面,经营米面加工、油酒酿造、绸缎布匹、衣袜鞋帽……
这样一来,沿东大街迤西,便渐渐形成圪料街、东、西前街、后街等大街,各条大街又分支出无数居民住宅的小巷,分别向西、南、北方向伸延,好似一棵大树,头西根东地生长起来,所以老包头又有树城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