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578|回复: 0

远近闻名的“铁匠猴” 包头最后的铁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7 17: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读小学时,离学校不远有一家铁匠铺,每次放学路过都会被火红的炉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吸引,众多的伙伴都会不自觉地驻足观看。时过境迁,原来的铁匠铺已变成一幢幢高楼,但每次走过,当年两位铁匠打铁时的场景在脑海中依然清晰。现如今,在繁华的城市中寻找到铁匠铺已不是件容易的事,年迈的铁匠成了这份手艺的坚守者。为记录下这即将消失的坚守,几经辗转,记者走进了位于东河区西脑包附近的李师傅铁匠铺。

  李师傅铁匠铺出售的每一把刀具上都会刻上个“李”字,铁匠铺的主人李富斌介绍说这就是自己的商标。“不好用就可以给我退回来,你没时间回来退,托人送回来也行,我是认刀不认人的。”李富斌向前来买刀的顾客说道,这是句让顾客对刀的质量放心的话,但话里还透露着老人对于自己手艺的自信。

  冬日的午后寒风不再那么刺骨,62岁的李富斌骑着摩托车,来到了位于东河区西脑包附近自己的铁匠铺,不紧不慢地拿着外表变成黑色的铁质茶杯,喝了一口,又放到了正烧得火热的铁匠炉旁边。

  在附近生活的退休老人,在冬日午后的这段时间是最惬意的。温和的阳光将午睡之后的老人们呼唤到西脑包大药房门口,大家围在一起打打扑克,约上几个好友拉拉家常。李富斌对这些好像熟视无睹,看看铁匠炉的火候,摸摸刚成型的刀具质地,等着随时可能上门的主顾。

  “撑船、打铁、磨豆腐”被称为世上最苦的三种职业,而李富斌老人一辈子的营生恰恰就是“三苦”之一的打铁。从16岁打出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开始,李富斌便与火、铁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经走过40多个年头。在年复一年的敲打中,铁匠,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职业,从这一代老人开始,也许只能存在于城市人的记忆中了。

  远近闻名的“铁匠猴”

  如果不是熟人的介绍和带领,要找到李师傅铁匠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这个藏在西脑包一条小巷中的铁匠铺来说,不时响起的“叮当叮当”声和门口悬挂的成型铁制品,向过往人们提醒着它的与众不同。

  昏暗的室内堆着半屋子打铁专用的焦煤和各种铁器,小船一样的铁砧,经过千万次的锤炼,光滑的表面能隐约看到人脸的模样。门口右边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火炉,在鼓风机的作用下,将要打制的铁器被烧得通红。炉脚下支着七八把长短不一的铁钳,一个装满水的水桶倚在墙角,显然是供淬火之用,大小不一的锤子随意地摆在了地上。李富斌开玩笑说这些工具都是他的“老伙计”,“和我一样,都老了。”

  “我们家从我爷爷那辈就是打铁的。”李师傅笑着向记者讲述曾经的往事,“1965年,我父亲带着全家人从山西来到包头,从小就在铁匠炉旁边长大,看得多了也就慢慢学会了。”

  来到包头后,李富斌父亲因为有会打铁的手艺到了市铁木农具厂工作。文革开始后,年轻的李富斌参加了建设兵团,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十一年。“当时兵团的领导看我会打铁手艺,就在团部给我开了个铁匠铺,生产一些农具什么的。”回包后,李富斌曾在东河区一家钢窗厂工作,但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厂子倒闭了。无奈之下,李富斌只好重操旧艺在1985年开起了自己的打铁铺子。

  “那时候东河的铁匠铺特别多,二三十家吧,就在西脑包这条街上,主要是打些农具、马掌什么的,现在可没有打马掌的了。”李富斌介绍说。张家的铁耙、李家的马掌、刘家的镰刀……各类铁器经过李师傅敲打,都变得有模有样。因为年轻的时候养过几只猴子,李师傅“铁匠猴”的名头不胫而走。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需要一个硬朗的身体和过硬的技术,店铺的经营也需要过硬的良心和诚信。

  从十几岁就开始打铁,1985年开始经营自己的铁匠铺,李富斌对于打铁和开店都有着自己的认识。“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买卖也要凭良心和诚信。”采访中,不时有人到铁匠铺选购铁制品。“我是朋友介绍来的,都说这里的刀好用。”青山区的王女士在朋友的陪同下前来选购刀具。

  在常人看来,打铁无非就是抡大锤,凭力气,但在听完李师傅的讲述后,记者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需要硬朗的身体,技术和经验也必须过硬。

  “单是一把刀的打制,就需要经过六道工序的反复打磨,而火候和力度的掌控都是有讲究的。拿‘淬火’来说,淬火偏软,刀口就变脆了,偏硬,那么刀口就软了。这些都需要在日常打造中不断积累经验。”李师傅将铁块儿埋入炉火中,待铁块儿烧得火红后,用铁钳夹出,放到铁砧上,李师傅左手持钳,右手握锤,有节奏地敲起来,火星四处飞溅。待铁块儿外部的铁屑脱落后,丢下铁锤,夹住钢锥转身插入身侧的水桶中,“哧”一声响过,腾起一股淡淡的白烟……

  采访中,记者发现李师傅铁匠铺出售的每一把刀具上都会刻上个“李”字,他介绍说这就是自己的商标。“不好用就可以给我退回来,你没时间回来退,托人送回来也行,我是认刀不认人的。”李富斌向前来买刀的顾客说道,这是句让顾客对刀的质量放心的话,但话里还透露着老人对于自己手艺的自信。

  正是由于做生意的诚信和手艺的精湛,老店至今焕发着生机。它的美名甚至远飘千里,许多北京和南方的顾客也慕名而来定制刀具,这让李富斌觉得特别骄傲。“我打的刀每一把用个二十来年绝对没问题,不像现在市面上的一些刀样子好看,却不实用,每一把刀外面是铁,里面是钢,都是我们亲手打出来的。”

  和蔼的师傅

  牛高吉是李富斌六年前收的徒弟,谈起自己的这位师傅,老牛讲起了当年拜师的经历。六年前,无业的老牛没事便到李师傅的铁匠铺附近溜达,日子久了,便对打铁产生了兴趣。老李看他无业,正好自己的铁匠铺缺少人手,便劝牛高吉到自己的铺子里学习打铁。由此开始,李富斌便有了这位“大龄”的徒弟。

  “刚开始什么也不懂,都是师傅手把手教的。东西打得好的时候会夸夸你,做得不好也不说不骂,给你讲讲下次要注意的。”牛高吉这样评价自己的师傅。

  “脾气好,和蔼”是这位“关门弟子”评价师傅时用得最多的两个词。老牛给记者讲述了刚来铁匠铺时的一个故事。有一次顾客要求按照尺寸打造一批工具,但是在打制的过程中,老牛由于没有严格地按照尺寸打制,最后顾客拿回去用不了找上门来。李师傅什么也没说,最短时间内为顾客打制了合格的工具。“最后他也没骂我,也没说什么,只是让我下次注意,有了这次,我可不敢再马虎了。”

  在老牛的眼中,最为佩服的还是师傅那精湛的技艺和诚信的人品。在现在打铁过程中,老李和徒弟已经很少需要语言交流,默契的一个眼神,敲打铁砧的不同力度,都能让对方读懂下一锤的力度和方向。“师傅当年学徒的时候,就是这片最好的,现在也是,来的主顾看重的是老店的手艺和实诚。”牛高吉说。

  老人老行业

  李富斌的家离铁匠铺不远,每天早上八点,他就到铁匠铺开始生火,火生着了,铁匠铺一天的劳作就开始了。

  “这有什么好采访的,马上淘汰的行业。”李富斌笑着对记者说。

  “能干一天还是干一天吧,不然这把年纪我还能干啥去啊?”

  对于自己的收入,老人看得不是很重。老人的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但他们的职业选择并没有沿袭父辈的老路。“都在厂子里打工,收入也还可以。也跟我说过不要干了什么的,但我觉得身体还可以,真的割舍不下。”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干这行的了,没一件好的衣服,全是洞,又脏又累的营生。”

  “现在工厂里的生产自动化了,有的甚至动动手指头活儿就干完了,给再高的工资年轻人也不干这行了。”说到这,李富斌深吸了一口烟。

  传统的手艺人总希望自己的技艺得到传承,李富斌也不例外,但现在看来这只能是个奢望。为了维持店面的运转,李富斌店里有两个老伙计,他们都是老的铁匠,牛高吉,57岁,许芳,64岁。

  “我这还有两个伙计,我走了他们也不会别的营生了,至少现在生意还可以,能维持得住。”

  灰墙、铁屑、火红的铁匠炉、年迈的打铁人,李师傅铁匠铺传出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清脆悦耳,是声音,也似打铁这面临失传的老手艺寒冬里的一首绝唱,响彻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城市上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7:28 , Processed in 0.0366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